一方面,「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為了回國放棄國外待遇最多的人」,我們是否該給他特殊待遇?另一方面,「中國最缺的是成才的環境和公平的競爭規則」,我們是否應該為了特殊人才而放寬規則執行標準?
今年2月剛從美國回到清華大學的著名華裔生物學家施一公,本打算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但沒想到一件意外的事打亂了他的工作節奏。
8月12日,曾因揭露多起學術造假事件而聞名的方舟子,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基金委)舉報說,施一公在申請200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時涉嫌造假。
在舉報信中,方舟子認為「施一公現在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不符合規定的申請條件,應取消其候選人資格」。根據規定,這項基金僅資助具有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學者全時全職在中國內地開展基礎研究。
方舟子的舉報在國內科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這次他的矛頭對準的不是一位普通的科研人員,而是一位國際上公認的優秀科學家。
年僅40歲的施一公,是近年回國的海外學者中學術地位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03年即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又被授予講席教授。改革開放後,在海外取得這一成就回國效力的科學家迄今只有兩位——另一位是現在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他曾被美國西北大學聘為講席教授。
回國前,饒、施二人在國外都有自己的實驗室、充足的科研經費和優厚的個人待遇。他們放棄這些回國效力,在海內外華人生物學家中反應強烈。有媒體認為,他們的事跡可以與上世紀50年代歸國的錢學森、郭永懷比肩。
此次方舟子舉報使不少人納悶,一位放棄了國外每年上百萬美元科研經費的頂尖學者,怎麼會為了區區200萬人民幣的資助項目造假呢?
是否真的全職回國?
施一公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次年赴美留學。1995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後,到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工作。
1998年,他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從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一直做到講席教授,並在此期間加入美國國籍。
施一公的專業是結構生物學。多年來,他一直在研究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把攻克癌症作為主攻方向。因為在這一領域的傑出工作,2003年他被全球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另外,從2005至今,施一公一直擔任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通常,擔任這一職務的都是華人生物學家中公認的佼佼者。
去年年底,清華大學宣布施一公正式加盟該校。當時,清華校園周報《新清華》報導說,2007年11月施一公正式調入,被聘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
今年3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施一公自己也證實已全職回國。他說:「我回來最想做的事,就是教書育人。」在那次採訪中,施一公還表示對回國後可能遇到的失敗和挫折,自己並「沒有想很多」。沒想到幾個月後,他遇到的第一個大麻煩竟是被別人舉報涉嫌造假。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是國家基金委為了吸引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外籍華人青年學者在華進行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專門設立的科研基金。今年資助經費為每人200萬元。但國家基金委規定,申請者「提交申請書之前,在國外已沒有固定受聘單位,項目依託單位為其唯一聘用單位」。
國家基金委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施一公的確申請了200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並已被確定為候選人,目前正在公示階段。
方舟子在舉報信中說,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介紹,施一公現在仍為該系的全職教授,只是正在學術休假,假期到2009年9月。
「也就是說,直到現在,普林斯頓大學並不認為施一公是辭職回國,而是在學術休假,明年9月後仍會回普林斯頓工作。」方舟子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美國大學有學術休假制度,教授每隔若干年可到其他大學、研究所從事研究一年,帶薪留職。
但清華大學人事處一位負責人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施一公在清華大學屬於全職全時工作,是該校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全職教授。今年2月,與學校籤訂了聘任合同書。從施一公全職工作以來,常常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過去6個月中,施一公因私或因普林斯頓善後事宜離開清華的時間總共只有十幾天。
至於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工作關係,這位負責人解釋說,事實上,2007年底和2008年初施一公已經3次向普林斯頓大學提出了辭呈,普林斯頓大學多方挽留,但施一公辭職之意已決,於是普林斯頓大學建議,在施一公受聘清華大學教授的同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保留一年名義上的頭銜,以便完成關閉實驗室等善後工作,這樣做也有利於像施一公這樣的華裔學者在國際上樹立負責任的形象,清華大學對此充分理解和同意。
同時,這位負責人還強調,施一公已不再從普林斯頓大學領取薪水。
該不該「裸奔」回國?
在發給國家基金委的同時,方舟子也把舉報信貼到他辦的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上。在網絡上,這封舉報信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批評者認為,一個年富力強的國際知名教授能夠回國工作,大家應該多一些支持和寬容,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回來,方舟子的做法過於苛刻,有些吹毛求疵了。
然而擁護者認為,即使是頂尖的科學家也應該遵守規則,方舟子沒有錯。這恰恰說明他的骨頭是最硬的,不僅揭露小人物,大人物有問題,他同樣也敢碰。
讓這場爭論到達沸點的,是一篇題為「教授回國不能立即裸奔」的博客。
博客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王鴻飛。作為1999年回國的海歸學者,他替施一公鳴不平說,如果施一公要符合方舟子的那些要求,除了立即「裸奔」之外怕是沒有別的選擇。在王鴻飛看來,教授不能「裸奔」回國,是因為「需要有較長一段時間的過渡」。
饒毅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教授回國和一般的初級研究人員、學生回國不一樣。教授回國要處理好自己實驗室的經費、學生以及和學校的關係等問題,需要一段過渡時間。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一位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進一步解釋說,施一公在受聘清華大學的同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保留一年的教授頭銜,是為了在過渡期處理實驗室、經費、學生等問題。「這是很正常的,既是對學生對實驗室負責也是對學校負責。」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馬紅孺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他認為,如果把全職回國理解為必須立即關掉國外的實驗室,斷絕與原來大學的一切學術和工作聯繫,未免過於狹隘了。
但不少人反擊說,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施一公全職回國是否需要過渡期,而在於他申請基金同樣要遵守規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何士剛針對王鴻飛的博客,發表了一篇題為「不懂什麼叫裸奔」的文章。
這位同樣具有留學經歷的生物學家說,他支持施一公這樣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回國,也相信施是真正的全職回國,但施應該在結束過渡期,完全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職務後(也就是滿足國家基金委的規定後)再申請。
規則重要,還是人才重要?
除了普林斯頓大學網站的介紹外,方舟子還在「新語絲」網站上披露了其他證據,證明施一公沒有全職回國。
在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學會(英文縮寫HHMI)5月26日公布的新一批HHMI研究員名單中,方舟子發現有施一公的名字。
「HHMI只資助全職在美國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科學家。」方舟子說,「如果他真的已全職回國,就不可能榜上有名。」
對此,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解釋說,申請HHMI是從2007年開始的,這與施一公2008年2月全職回國工作並不矛盾。這位負責人還說,因為離開美國,不再符合資助條件,施一公已經放棄了HHMI的資助。「這件事情也說明施一公在清華大學全職、在普林斯頓的職位只是過渡性的事實。」
饒毅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也透露,當初施一公申請HHMI研究員,就是希望能將經費帶回中國。但最終HHMI沒有同意。
據這位2007年9月全職回國的生物學家介紹,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留美的幾十萬中國人中,學術成就達到施一公這樣水平的屈指可數。「他為了回國,放棄了高額度的HHMI資助和多項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經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為了回國放棄國外待遇最多的人。」
饒毅還呼籲,「多一點寬容,不僅對他(施一公)個人公平,而且可以促進其他教授和學生回國」。因為,「施一公回國是一面旗幟。」
還有支持施一公的人建議,對待特殊人才應特殊待遇,不要拘泥於現有規則。但是批評者反駁說,中國最缺的是成才的環境和公平的競爭規則。即使規則有問題,也應該盡力去完善,而不是去破壞。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國家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已經接到了方舟子的舉報。9月5日,公示期結束後,他們將會對舉報展開調查,並最終給出結論。(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