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海歸"的全職懸疑:教授該不該"裸奔"回國?

2020-12-06 生物谷

一方面,「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為了回國放棄國外待遇最多的人」,我們是否該給他特殊待遇?另一方面,「中國最缺的是成才的環境和公平的競爭規則」,我們是否應該為了特殊人才而放寬規則執行標準?

今年2月剛從美國回到清華大學的著名華裔生物學家施一公,本打算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但沒想到一件意外的事打亂了他的工作節奏。

8月12日,曾因揭露多起學術造假事件而聞名的方舟子,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基金委)舉報說,施一公在申請200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時涉嫌造假。

在舉報信中,方舟子認為「施一公現在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不符合規定的申請條件,應取消其候選人資格」。根據規定,這項基金僅資助具有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學者全時全職在中國內地開展基礎研究。

方舟子的舉報在國內科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這次他的矛頭對準的不是一位普通的科研人員,而是一位國際上公認的優秀科學家。

年僅40歲的施一公,是近年回國的海外學者中學術地位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03年即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又被授予講席教授。改革開放後,在海外取得這一成就回國效力的科學家迄今只有兩位——另一位是現在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他曾被美國西北大學聘為講席教授。

回國前,饒、施二人在國外都有自己的實驗室、充足的科研經費和優厚的個人待遇。他們放棄這些回國效力,在海內外華人生物學家中反應強烈。有媒體認為,他們的事跡可以與上世紀50年代歸國的錢學森、郭永懷比肩。

此次方舟子舉報使不少人納悶,一位放棄了國外每年上百萬美元科研經費的頂尖學者,怎麼會為了區區200萬人民幣的資助項目造假呢?

是否真的全職回國?

施一公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次年赴美留學。1995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後,到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工作。

1998年,他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從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一直做到講席教授,並在此期間加入美國國籍。

施一公的專業是結構生物學。多年來,他一直在研究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把攻克癌症作為主攻方向。因為在這一領域的傑出工作,2003年他被全球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另外,從2005至今,施一公一直擔任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通常,擔任這一職務的都是華人生物學家中公認的佼佼者。

去年年底,清華大學宣布施一公正式加盟該校。當時,清華校園周報《新清華》報導說,2007年11月施一公正式調入,被聘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

今年3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施一公自己也證實已全職回國。他說:「我回來最想做的事,就是教書育人。」在那次採訪中,施一公還表示對回國後可能遇到的失敗和挫折,自己並「沒有想很多」。沒想到幾個月後,他遇到的第一個大麻煩竟是被別人舉報涉嫌造假。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是國家基金委為了吸引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外籍華人青年學者在華進行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專門設立的科研基金。今年資助經費為每人200萬元。但國家基金委規定,申請者「提交申請書之前,在國外已沒有固定受聘單位,項目依託單位為其唯一聘用單位」。

國家基金委一位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施一公的確申請了200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外籍)並已被確定為候選人,目前正在公示階段。

方舟子在舉報信中說,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介紹,施一公現在仍為該系的全職教授,只是正在學術休假,假期到2009年9月。

「也就是說,直到現在,普林斯頓大學並不認為施一公是辭職回國,而是在學術休假,明年9月後仍會回普林斯頓工作。」方舟子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美國大學有學術休假制度,教授每隔若干年可到其他大學、研究所從事研究一年,帶薪留職。

但清華大學人事處一位負責人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施一公在清華大學屬於全職全時工作,是該校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全職教授。今年2月,與學校籤訂了聘任合同書。從施一公全職工作以來,常常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過去6個月中,施一公因私或因普林斯頓善後事宜離開清華的時間總共只有十幾天。

至於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工作關係,這位負責人解釋說,事實上,2007年底和2008年初施一公已經3次向普林斯頓大學提出了辭呈,普林斯頓大學多方挽留,但施一公辭職之意已決,於是普林斯頓大學建議,在施一公受聘清華大學教授的同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保留一年名義上的頭銜,以便完成關閉實驗室等善後工作,這樣做也有利於像施一公這樣的華裔學者在國際上樹立負責任的形象,清華大學對此充分理解和同意。

同時,這位負責人還強調,施一公已不再從普林斯頓大學領取薪水。

該不該「裸奔」回國?

在發給國家基金委的同時,方舟子也把舉報信貼到他辦的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上。在網絡上,這封舉報信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批評者認為,一個年富力強的國際知名教授能夠回國工作,大家應該多一些支持和寬容,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回來,方舟子的做法過於苛刻,有些吹毛求疵了。

然而擁護者認為,即使是頂尖的科學家也應該遵守規則,方舟子沒有錯。這恰恰說明他的骨頭是最硬的,不僅揭露小人物,大人物有問題,他同樣也敢碰。

讓這場爭論到達沸點的,是一篇題為「教授回國不能立即裸奔」的博客。

博客的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王鴻飛。作為1999年回國的海歸學者,他替施一公鳴不平說,如果施一公要符合方舟子的那些要求,除了立即「裸奔」之外怕是沒有別的選擇。在王鴻飛看來,教授不能「裸奔」回國,是因為「需要有較長一段時間的過渡」。

饒毅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教授回國和一般的初級研究人員、學生回國不一樣。教授回國要處理好自己實驗室的經費、學生以及和學校的關係等問題,需要一段過渡時間。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一位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進一步解釋說,施一公在受聘清華大學的同時,在普林斯頓大學保留一年的教授頭銜,是為了在過渡期處理實驗室、經費、學生等問題。「這是很正常的,既是對學生對實驗室負責也是對學校負責。」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教授馬紅孺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他認為,如果把全職回國理解為必須立即關掉國外的實驗室,斷絕與原來大學的一切學術和工作聯繫,未免過於狹隘了。

但不少人反擊說,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施一公全職回國是否需要過渡期,而在於他申請基金同樣要遵守規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何士剛針對王鴻飛的博客,發表了一篇題為「不懂什麼叫裸奔」的文章。

這位同樣具有留學經歷的生物學家說,他支持施一公這樣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回國,也相信施是真正的全職回國,但施應該在結束過渡期,完全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職務後(也就是滿足國家基金委的規定後)再申請。

規則重要,還是人才重要?

除了普林斯頓大學網站的介紹外,方舟子還在「新語絲」網站上披露了其他證據,證明施一公沒有全職回國。

在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學會(英文縮寫HHMI)5月26日公布的新一批HHMI研究員名單中,方舟子發現有施一公的名字。

「HHMI只資助全職在美國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的科學家。」方舟子說,「如果他真的已全職回國,就不可能榜上有名。」

對此,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解釋說,申請HHMI是從2007年開始的,這與施一公2008年2月全職回國工作並不矛盾。這位負責人還說,因為離開美國,不再符合資助條件,施一公已經放棄了HHMI的資助。「這件事情也說明施一公在清華大學全職、在普林斯頓的職位只是過渡性的事實。」

饒毅在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也透露,當初施一公申請HHMI研究員,就是希望能將經費帶回中國。但最終HHMI沒有同意。

據這位2007年9月全職回國的生物學家介紹,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留美的幾十萬中國人中,學術成就達到施一公這樣水平的屈指可數。「他為了回國,放棄了高額度的HHMI資助和多項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經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為了回國放棄國外待遇最多的人。」

饒毅還呼籲,「多一點寬容,不僅對他(施一公)個人公平,而且可以促進其他教授和學生回國」。因為,「施一公回國是一面旗幟。」

還有支持施一公的人建議,對待特殊人才應特殊待遇,不要拘泥於現有規則。但是批評者反駁說,中國最缺的是成才的環境和公平的競爭規則。即使規則有問題,也應該盡力去完善,而不是去破壞。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國家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已經接到了方舟子的舉報。9月5日,公示期結束後,他們將會對舉報展開調查,並最終給出結論。(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央視《新聞聯播》介紹施一公全職回國工作—新聞—科學網
    為了夢想,他用十幾年時間,從求學之餘在餐館打工的留學生,變成世界著名大學的終身教授;為了更大的夢想,他又在一夜之間決定放棄18年海外奮鬥換來的優越條件,回國從頭創業。(《新聞聯播》視頻)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1989年,他又以年級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去美國留學。
  • 29歲成為中科大博導,發表11篇頂級論文,如今他全職回國工作!
    要知道博士想要提前畢業,那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科研之路,自由翱翔得益於良好的科研環境以及導師的指導,段路明在中科大的研究工作非常的順利。他與郭光燦教授合作,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量子概率克隆原理,成為一個突破性的理論公式。因此,在2001年,年僅29歲說的段路明就成為中國科大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藥物製劑及生物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顧臻教授作為講席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藥學院院長。該實驗室首次報導了血糖響應「智能胰島素貼片」的原型,提出了閉路透皮遞藥系統的新概念,率先利用血小板的靶向性及脂肪細胞的代謝通路遞送抗癌藥物,並系統拓展了微針的生物醫用創製,相關技術正在臨床轉化。
  • 又有三位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二、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顧臻加盟浙大,出任藥學院院長據浙大藥學院消息,浙大9月24日舉辦歡迎儀式,藥物製劑及生物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顧臻教授作為講席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藥學院院長。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委以重任
    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二、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教授顧臻加盟浙大,出任藥學院院長據浙大藥學院消息,浙大9月24日舉辦歡迎儀式,藥物製劑及生物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顧臻教授作為講席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藥學院院長。
  • 哈佛教授謝曉亮為什麼突然回國了?
    2018年7月,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是世界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是什麼原因吸引謝曉亮教授回國呢?,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謝曉亮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海歸回國後」學非所用「 在職場上混得怎麼樣?
    超過四成的海歸沒有海外工作經驗,而曾經在海外就業的待的時間也不長,有6年及以上海外全職工作經驗的僅佔3.5%。,例如僅有21.8%的海歸熟悉關於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優惠政策內容。那麼,多年留學在外的海歸回到國內,又是怎樣的生活呢?情況一:比在國外還孤獨寂寞回國後,和誰都說不到一塊兒去。每次面對別人尷尬的提問,比如:是不是留學的女生思想都很開放?這種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非黑即白的觀點,都送上最禮貌的鄙視,眉頭都不皺,微微一笑,啥都不說。天哪!這是什麼想法?為什麼要貼上標籤?帶上有色眼鏡看人?
  • 他曾是中科大最年輕教授,現全職回國與姚期智合作量子信息
    2019年4月24日晚,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段路明教授從邱勇校長手中接過聘書,獲聘成為首位「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如今,段路明做出全職回國工作的決定,與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創建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息息相關。昔日中科大的學術新星,輾轉近20年後全職回國,能否迅速提升清華量子信息中心的實力和水平,與中科大在這一領域分輝?
  • 頂級華人學者全職回國,擬加入清華大學
    近日,有多方消息證實,頂級 AI 華人學者、UCLA 教授朱松純將全職回國,擬加入清華自動化系,職務為教研系列教授。同時,有網友爆料稱,朱松純教授已抵達中國境內並結束隔離。
  • 海歸摯友評價黃大年:報國榜樣
    6月5日,黃大年的摯友、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馬芳武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黃大年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報國之志海歸的人生價值,他的榜樣作用將帶動更多人回國效力。在國外生活18年,物質條件優越。但當自己的國家在2009年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時,黃大年說服家人、辭去職務,義無反顧踏上回國的旅程。
  • 終身教授被美國開除,暨南大學邀請回國,如今研究成果,讓人佩服
    在去年的時候,美國埃默裡大學把終身教授李曉江及其妻子,並關閉其實驗室。原因是李曉江夫婦可能存在竊取美國技術的行為,會危害信息技術的安全。這則信息傳到國內以後,引起網友們的關注。很多網友覺得,與其留在美國受氣,還不如回國發展。得到國內朋友的支持,李曉江終於放下包袱,決定回國發展,並且暨南大學的校長也邀請他到學校發展。
  • 鮑惠銘教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全職加盟這所頂尖學府!創建國際...
    將在南大創建「國際同位素效用研究中心」 「TOP大學來了」小編從鮑惠銘處了解到,回國後鮑教授會在南京大學創建「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sotope Effects Research or ICIER,英文簡稱「ICIER」),該中心的布局不像絕大多數研究中心那樣
  • 頂尖科學家全職回國!就任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近日,國際頂尖生物學家於洪濤教授辭去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職務,全職加盟西湖大學,並正式受聘為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這是施一公整整「挑選」了22個月才選定的人。
  • 又一世界頂級科學家回國,辭去美國教授職位,回清華為國做貢獻
    中俄如今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處於「攻尖」階段,需要許多的頂級科學家們加入我國隊伍一起努力。在回國發展的一批愛國科學家中,不得不提到一位在全球量子信息領域的頂級天才科學家,他就是段路明。此後,他先是與郭光燦教授合作提出了量子概率克隆原理,得到了國際量子學界的普遍認可。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就成為了中科大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又一重量級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又一重量級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2020-07-08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在哈佛接受冰桶挑戰的謝曉亮 哈佛大學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高校,能在哈佛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夢想,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次年,在國外生活18年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高薪與洋房回到中國,在吉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千人計劃」專家落地中國東北的第一人。  此後七年,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 他是哈佛博士後北大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
    於是,我時常會想,高考進入北大,出國深造到哈佛,這樣該是什麼樣的霸氣人生。結果我發現了他,擁有著更「神仙」的經歷。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於北京大學當院長,全職回國第1人,美國害怕了變相封殺,他就是饒毅。4年之後,他先後在美國「新常春藤名校」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美國大學排名第九的頂尖私立研究型高校西北大學做教授,並且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科研能力,獲得了美國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饒毅前後一共在美國生活學習了22年,但是心中一直沒有忘記祖國,每當深夜來臨的時候,他的思緒都會漂洋過海,來到大洋的彼岸。
  • 鮑惠銘教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全職加盟這所頂尖學府!創建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
    來源:TOP大學來了 | 轉載自:雙一流高校3月7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鮑惠銘教授(千人計劃入選者)在《築金何啻舊燕臺》一文中宣布已提交辭職信,將於2021年8月底正式成為南京大學全職教授。「TOP大學來了」小編從鮑惠銘處了解到,回國後鮑教授會在南京大學創建「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sotope Effects Research or ICIER,英文簡稱「ICIER」),該中心的布局不像絕大多數研究中心那樣,聚焦在某個研究方向上,而是在同位素效應這個潛力無窮的研究工具上。
  • 海歸「抱團」回國創業掀熱潮
    原標題:海歸「抱團」回國創業掀熱潮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1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拉開帷幕。記者發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在奔湧五湖四海的同時,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波瀾。本屆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集中展示出海外留學人員「抱團」回國創業熱情高漲,大會人氣爆棚規模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