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頂級華人學者全職回國,擬加入清華大學

2021-01-13 騰訊網

近日,有多方消息證實,頂級 AI 華人學者、UCLA 教授朱松純將全職回國,擬加入清華自動化系,職務為教研系列教授。同時,有網友爆料稱,朱松純教授已抵達中國境內並結束隔離。

等領域。

計算機視覺專家、統計與應用數學家、人工智慧專家計算機視覺、統計建模與計算、認知科學、機器學習、自主機器人

朱松純於1996年獲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師從國際數學大師大衛·曼福德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並三次問鼎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在認知科學領域,如視覺常識推理、場景理解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朱松純在1990年代率先將概率統計建模與隨機計算方法引入計算機視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圖像與視頻的結構化解譯的框架、數理模型和統計算法,發展了廣義模式理論 [General Pattern Theory]。

工作經歷

朱松純於2002年加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系與計算機科學系,擔任副教授,並於2006年晉升為正教授。朱松純組建了UCLA視覺、認知、學習和自主中心,並領導了美國多個大型跨學科AI項目。他長期致力於構建計算機視覺、認知科學、乃至人工智慧科學的統一數理框架,其中包括作為統一表示形式的時空、時間和因果圖(STC-AOG)以及用於推理和學習的眾多蒙特卡洛方法 。

2005年,朱松純聯合沈向洋 [Harry Shum] 等多位知名科學家在中國湖北省鄂州市創建民辦、非營利性國際交流平臺——蓮花山研究院,並任院長。研究院的一個先期項目是收集大量的圖像,手工標註圖像中的場景、物體和部件、關係、功能等,至2010年已積累超過50萬張圖像數據,是發展計算機視覺的物體識別和圖像解譯任務的先行者。

朱松純組織過多場學術研討會及會議。在2012年羅德島普羅維登斯舉行的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CVPR)會議上,朱松純作為大會主席向Ulf Grenander頒發了先鋒勳章(Pioneer Medal)。2019年CVPR在美國加州長灘舉行,朱松純再次擔任大會主席。

2017年7月,朱松純在美國洛杉磯創立暗物智能科技DMAI,致力於打造基於強認知AI的技術平臺。

學術成果

朱松純已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四個時期和領域:

一、視覺的統計建模與計算理論 —— 為馬爾的視覺理論建立統一的數理模型

1995-2005年期間,朱松純教授與導師曼福德、UCLA同事以及博士生,為計算視覺創始人馬爾提出的早期視覺 [early vision] 概念, 包括紋理 [texture]、圖像基元 [Texton] 以及原始簡約圖 [primal sketch] 等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數理模型;提出統計建模的最小最大熵原理 [minimax entropy principle];將神經學和心理學的發現,植入統計物理的吉布斯模型 [Gibbs Model], 從而導出一類新型的馬爾科夫隨機場的概率模型 [FRAME],並將該模型擴展到中層視覺模型,描述形狀與格式塔 [Gestalt] 組成原則;發現自然圖像的尺度不變與尺度變化的統計規則,將各種視覺模式及其對應的數理模型映射到一個連續的熵頻譜 [entropy spectrum] 和信息尺度 [information scaling];進一步研究了各種模型之間跳轉和感知轉化 [perceptual transition] 的機制,與博士生王亦洲 [現為北大教授] 導出感知尺度空間理論 [perceptual scale space]。

在1990年代,朱松純發展了兩類新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PDE)。一類用於圖像分割,將PDE連接到統計圖像模型的這項工作在ICCV 2013上獲得了赫爾姆霍茨獎。另一類稱為GRADE(Gibbs Reaction and Diffusion Equations,吉布斯反應和擴散方程)於1997年發表,並在計算機視覺領域首次採用Langevin動力學方法進行推理和學習隨機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

二、實現圖像與場景的解譯(parsing)計算框架 —— 擴展了模式識別創始人傅京孫先生的句法模式識別理論

1999-2010年期間,朱松純與其首位博士生屠卓文 [現為UCSD教授] 提出用數據驅動的蒙特卡洛馬爾可夫鏈方法[Data-Drive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求圖像分割和解譯 [Image Parsing] 問題的全局最優解;與其博士生Adrian Barbu [現為FSU教授] 提出了 Swendsen-Wang Cut [SWC] 的蒙特卡洛算法,在通用的概率採樣 [sampling] 計算中,實現大的狀態跳轉,突破傳統方法計算的瓶頸問題。

該領域的這一進步使拆分合併運算符在文獻中首次可逆,並且比吉布斯採樣器和跳躍擴散方法快了100倍。這一工作獲得第九屆國際視覺大會頒發的馬爾獎, 並重新激起了同行對於圖像解譯工作的興趣。

2006-2015年間,朱松純教授提出了概率隨機的與或圖 [and-or graph] 模型來表達上下文相關圖語法 [graph grammar],重啟了模式識別領域創始人傅京孫先生倡導的句法模式識別框架;提出時空因果與或圖 [Spatial,Temporal,Causal And-or graph STC-AOG] 為物體、場景、事件和因果關係建立統一的模型,並用於場景與事件的解譯任務。

三、提出人工智慧的「暗物質」 —— 研究視覺與認知的物理與社會常識

自2010年以來,朱松純將計算機視覺與認知科學、自然語言理解、機器人等學科結合,探索他所稱的「人工智慧的暗物質」——佔95%的、無法通過感知輸入觀測到的智能。

視覺與認知科學的結合:實現物理常識的推理 , 比如物體和場景的物理屬性、使用功能、行為的因果率; 和社會常識的推理 , 比如人的意圖、動機、目的。由此豐富了對場景和事件的理解的內涵。

視覺與自然語言理解的結合:通過人機情景對話來獲取常識,並於2010年率先從圖像和視頻的解譯圖中自動產生文本描述的I2T 【Image Parsing to Text Generation] 方法。

視覺與機器人結合:提出來自主機器人與人類深度協作的認知構架 [cognitive architecture] 和通訊協議, 以到共境【shared situation】、共識【shared model】、共行【shared plan】、和共同價值觀【shared value】。

四、探索邁向通用人工智慧的新的研究路徑 ——「小數據、大任務」範式

朱松純在2017年發表了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 《淺談人工智慧:現狀、任務、構架與統一》。在文中,朱松純將行業中流行的數據驅動型深度學習研究稱為「大數據、小任務''範式。該範式使用大量標註的數據為每個特定任務訓練神經網絡,導致AI模型無法解釋、應用範圍狹窄等問題。與之相反,朱松純提出了「小數據、大任務」的範式,主張以此來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朱松純團隊構建了一個大規模、物理逼真的VR / AR環境,用於訓練和測試負責執行大量日常任務的自主AI智能體。這些智能體整合視覺,語言,認知,機器學習和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發展物理常識和社會常識,並使用認知架構與人類進行交流。

學術職務

2015-2020年,第二次擔任美國視覺、認知科學、AI領域跨學科合作項目MURI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

2016年,再次當選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CVPR]2019年度主席;

2011-2013年,擔任國際模式識別協會Aggarwal 獎評選委員會主席;

2012年,擔任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計算機學會會士[fellow]評選委員會 副主席;

2012年,擔任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 [CVPR] 主席;

2011年,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計算機學會會士fellow;

2010-2015年,首次擔任美國視覺、認知科學、AI領域跨學科合作項目MURI首席科學家;

2005年,與沈向洋等創建民辦、非營利性國際交流平臺湖北蓮花山研究院,並任院長

獎項榮譽

· 2017年,計算建模獎 [Computational Modeling Prize],國際認知科學學會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 2013年,赫爾姆霍茨獎 [Helmholtz Test-of-Time Award],第14屆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頒發

· 2008年,第二屆J.K.Aggarwal 獎,國際模式識別協會[5]

· 2007年,馬爾獎榮譽提名,第11屆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

· 2003年,馬爾獎,第九屆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

· 2001年,Sloan fellow, Sloan基金

· 2001年,青年教授獎勵基金 [Career Award],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

· 2001年,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國海軍研究所頒發

· 1999年,馬爾獎 [Marr Prize] 榮譽提名, 第7屆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頒發

· 1995年,哈佛大學工程領域 Ali Jury 獎

· 1992年,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獎學金

來源:知乎、機器之心、維基百科等

明天有重要消息

別忘了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頂級"海歸"的全職懸疑:教授該不該"裸奔"回國?
    在舉報信中,方舟子認為「施一公現在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全職教授……不符合規定的申請條件,應取消其候選人資格」。根據規定,這項基金僅資助具有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學者全時全職在中國內地開展基礎研究。方舟子的舉報在國內科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這次他的矛頭對準的不是一位普通的科研人員,而是一位國際上公認的優秀科學家。
  • 重磅!國際頂級學者以「國家戰略科學家」身份回國,加盟清華大學
    近日,有多方消息證實,頂級 AI 華人學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教授朱松純將全職回國,擬加入清華自動化系,職務為教研系列教授。9月13日,據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報導,朱松純教授已於近日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受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籌建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贏利)——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出任院長一職。
  • 獨家 | 以國家戰略科學家身份,頂級AI學者朱松純回國,籌建北京通用AI研究院
    今日,知乎熱帖稱頂級 AI 華人學者、UCLA 教授朱松純擬加入清華自動化系,職務為教研系列教授。經機器之心求證,此次朱松純教授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受邀籌建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並擔任院長。同時,朱教授也將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相關領域開展研究合作。
  • 頂級AI學者棄美回國,任教清華,只為兩個字
    在美國做學者多年,朱松純從未忘記自己來自中國。《擬聘新進人員公示名單》火了!據這份名單顯示,朱松純將回國入職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職務為科研系列教授。不少網友看見這則消息後沸騰了,直呼「清華太頂了」!《擬聘新進人員公示名單》。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
  • 重磅!又有2位頂尖教授回國!「歸國潮」來了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繼9月份多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後,本月(10月份)我們再次獲得多位國際頂尖教授回國的消息。一是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宋偉宏全職加盟溫州醫科大學。
  • 又有三位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委以重任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
  •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幹細胞學者裴端卿全職加入西湖大學,致力於細胞命運調控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7-06 12:18 來源
  • 拋下美國一切,71歲世界頂級華人科學家:我要回去了,永遠的
    「家裡有了梧桐樹,何愁招不來金鳳凰」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的突飛猛進,科技水平的飛速發展,許多世界頂級的華人科學家紛紛選擇回到國內,為自己國家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這位華人科學家——姚期智。姚期智,1946年12月2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如此之多的榮耀集於一身的他在2004年57歲的姚期智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賣掉了在美國的房子,正式加盟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擔任全職教授。在此之前,姚期智當選了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 央視《新聞聯播》介紹施一公全職回國工作—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是一個有夢想的人。為了夢想,他用十幾年時間,從求學之餘在餐館打工的留學生,變成世界著名大學的終身教授;為了更大的夢想,他又在一夜之間決定放棄18年海外奮鬥換來的優越條件,回國從頭創業。(《新聞聯播》視頻) 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1989年,他又以年級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去美國留學。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又一重量級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又一重量級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2020-07-08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又一位科學家回國,加入「北京大學」,他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其實,除了老一輩科學家外,近些年,也經常會有一些科學家回國效力,比如我們熟悉的施一公、饒毅等。2009年,更是成為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而且他還兩次獲得NIH先鋒獎,NIH先鋒獎是美國國家衛生2113總署(NIH)為鼓勵創新科研而設立的先鋒獎,分量相當重。
  • 29歲成為中科大博導,發表11篇頂級論文,如今他全職回國工作!
    要想成為美國頂級大學的教授,一般都需要在某領域有著突破性的研究,而且是該領域的傑出科學家才可以。辭掉美國工作,全職回國,加盟清華在美國的任教期間,段路明字就已經擔任清華大學「姚班」的講座教授,幫助清華建設信息交叉學院。
  • 美國最不想放走的科學家,圖靈獎唯一華人學者,毅然回國研發AR技術
    美國最不想放走的科學家,圖靈獎唯一華人學者,毅然回國研發AR技術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一位特別優秀的導師,他曾經是美國最不想放走的中國天才,圖靈獎唯一華人學者、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和國際密碼協會會士。
  • 頂尖科學家全職回國!就任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近日,國際頂尖生物學家於洪濤教授辭去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和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職務,全職加盟西湖大學,並正式受聘為細胞生物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這是施一公整整「挑選」了22個月才選定的人。
  • 又一位華人頂尖科學家回國前被捕,華人科學家回國引國內輿論爭議
    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科學家想要回國真的難如登天。如今的情況和當年何其相似?但凡有想要回國的科學家表達出了回國的念頭,等待他們的幾乎都是調查,甚至是人間蒸發。歸根到底還是美國想要實現的科技制裁,畢竟如此大量的世界頂級科學家紛紛想要回到中國,對祖國的發展無疑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美國一旦失去了大量精英華人科學家,對其自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 重磅!鮑惠銘教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全職加盟這所頂尖學府!創建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
    合作發表論文32篇,包括Nature(1篇)、Science(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GCA(3篇)等國際頂級科學雜誌。回國前在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博士畢業於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致力於從水分子水平到行星過程全方位綜合理解穩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學行為。學者簡介
  • 清華大學再引一強援,系中科大校友
    近日,從多方獲悉,頂尖AI學者朱松純將全職回國(原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擬加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據機器之心報導,這次回國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受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邀請,籌建新型科研機構(民辦非營利)——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 for 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並出任院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