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國後」學非所用「 在職場上混得怎麼樣?

2020-12-08 網易教育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回國人員總數43.25萬人,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

從《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來看,展現80、90後為主的這屆海歸的各方面情況,調查也發現,為了與家人團聚、受到情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成為了大批留學人才歸國的主要原因,而這與他們中超七成為獨生子女有很大關係。

這屆海歸的表現到底如何?我們先來看結果,報告顯示,接近60%的海歸就職於普通崗位,近一半的海歸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68.9%的人認為實際收入遠低於自身期望。

「學非所用」也很常見,僅有16.9%的人認為專業與工作崗位非常契合。

碩士+商科是當下海歸的最熱標籤

受調查的海歸中有超過六成為碩士畢業,博士生僅3.5%。商科是最熱門的專業大類,接近一半海歸是金融、管理、經營、人力資源等專業畢業,其次流行的工農法教育等應用學科,修讀的畢業生佔16.2%。

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行業是職業首選

就業人數從此前2015年調查中的第四位至第一位,增長了10個百分點。海歸就業崗位中,前兩位分別是銷售(13.5%)和技術(12.3%)崗位,緊接著是市場公關和運營類。

海歸的職場經驗競爭力並不具太大優勢

與國內競爭者相比,海歸的職場經驗競爭力並不具太大優勢。超過四成的海歸沒有海外工作經驗,而曾經在海外就業的待的時間也不長,有6年及以上海外全職工作經驗的僅佔3.5%。

缺乏對國內的了解又使他們容易錯失寶貴機會

數據顯示,約65%的海歸都表示自己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對於國內就業政策以及人才薪酬福利待遇服務也了解不多,例如僅有21.8%的海歸熟悉關於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優惠政策內容。

這同樣也影響到了他們的創業成敗。7.9%的海歸回國參與創業,可惜有過半數都遭遇失敗。而除了運營成本高和融資困難成為最大的問題(目前他們的主要資金來源有個人存款、親朋借款和銀行貸款),被列為第三大的影響因子就是缺乏對國內的了解。

儘管光環減弱,還是有48.4%海歸認為自身競爭力是高於國內同類學生的,近半數海歸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而在就業方面,海歸身份的最大優勢體現在國際視野、語言優勢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上。相對而言,海歸的職業價值觀更健康,大部分會把個人職業發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薪水。其次,海歸的心態更開放,更願意在民營企業工作。報告數據顯示,47.4%的海歸選擇民營或私營企業,多數選擇在500人規模以下的企業。

回國之後,多數海歸還是能順利融入國內生活和工作,僅有4.8%的人表示完全無法適應,而這相比2015年的調查結果(12.9%)已經有了明顯好轉。

那麼,多年留學在外的海歸回到國內,又是怎樣的生活呢?

情況一:比在國外還孤獨寂寞

回國後,和誰都說不到一塊兒去。每次面對別人尷尬的提問,比如:是不是留學的女生思想都很開放?這種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非黑即白的觀點,都送上最禮貌的鄙視,眉頭都不皺,微微一笑,啥都不說。

天哪!這是什麼想法?為什麼要貼上標籤?帶上有色眼鏡看人?

倍感孤獨,比在國外的時候還孤獨。跟父母聊天的唯一內容只能是圍繞「啥時候結婚啥生孩子」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財富和價值」這兩大板塊。

曾經玩兒的很好的小夥伴也有了距離,大家都在長大,但是,卻是朝著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價值觀。

情況二:生活上的廢人

在國內就是半條廢物,擠不上去公交車,過不了大馬路,看不住錢包。被朋友嫌棄,這齣了個國怎麼回來連 「生活能力」都倒退了?被人埋汰,這麼大的人了,怎麼連個手機錢包也看不住?

愛生病,一到冬天就咳嗽,霧霾一嗆就呼吸道感染。剛回去居然還會傻呵呵的直接擰開水龍頭然後接杯水一飲而盡,結果就是隔天就拉肚子。

跟別人一起去擼串,人家都好好的,結果你進了醫院。時間久了,自己都懷疑自己,怎麼腸胃變得這麼「敏感」了?

早上起來洗澡還被家人室友埋怨:屁事兒多,瞎講究。作為男生想噴點香水,結果被人說變態。女生稍微穿的清涼一點晚上出門,立馬遭人非議,你看,肯定是去夜店的。

總之,幹什麼都感覺格格不入。

情況三:回歸現實,就當自己沒去過國外

平時也從不主動提起自己的留洋經歷,該吃吃,該喝喝,從不輕易抱怨什麼。當別的同時還在討論著八卦閒話的時候,他/她並不參與,也不表態。

因為,他/她清楚,大家不是一類人,所以,沒必要去附和別人,更沒有必要去扭轉別人的想法。

很快,靠著國外那套「包容的」性格,在公司人緣不錯。在領導眼裡,也是能力強,務實性格好的企業重點培養對象,不出3,5年,便邁入了中層管理的職位。

情況四:吃苦太多,決心回國

用最快的速度定了最近的航班,一屋子東西能扔就扔,能送就送,回去時候比來的時候東西還少。邁著輕快的步伐,回歸到祖國的懷抱。

從此才懂得了「感恩」二字。對待父母的態度就是180度大轉彎,和父母有說不完的話,和朋友有吃不完的飯,每天都覺得好開心。

雖然沒賺到什麼大錢,也沒成為什麼「不一樣」的人。但是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心態比誰都好,每天總是笑呵呵的。

情況五:生活不得志

今天要去外企,明天要考公務員,後天又想做生意。什麼都會,什麼都做不好。眼看當初不如自己的朋友在原本自己都看不上的公司越做越好,自己一手好牌卻出的亂七八糟。不停的在更換著人生目標和奮鬥方向,結果,三五年過去了,幹過不少工作,跳槽了無數個公司,卻總是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不禁感嘆,是自己想的太多,還是做的太少?

情況六:生活八面小能手

做得一手好菜,小事兒從不求人。生活規律,早睡早起鍛鍊身體。沒事兒就去旅遊或者健身,偶爾還參加個插花班什麼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

在一線大城市裡打拼卻也活的不算太累,不自知間,就變成了公司同事眼中的「女神」「男神」。有情趣,有情調。

情況七:一直堅持使用自己的英文名字

回國多年,不管工作單位是國企私企還是外企,一直堅持使用自己的英語名字。別人讀不對還不高興。張嘴閉嘴都是自己當年的海外生活。今天埋怨國內空氣太差,明天埋怨國內的人際複雜。永遠堅持的,都是國外的生活方式,永遠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留學生的身段」。在她/他嘴裡,國內是最可怕的地方,你也不知道她/他在國內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總而言之,以上的結局都是有些極端的個例,但是,卻在點滴間映射著大家的影子。對於在國外生活這麼多年的留學生們來說,再次轉身回到國內,並不是一張機票那麼簡單,無論是從心態上,生活方式上,還是與人的相處,接人待物上,都需要再次的調整和適應。

最重要的,就是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畢竟,有一個好的心態,才能一切順利,迎刃而解。所以,在選擇專業的同時,也得考慮到就業的問題。什麼專業合適自己,適合就業市場,也是要做慎重選擇的。如果還是糾結不知道怎麼選,可以來柳橙網諮詢,我們顧問老師們會給您專業的留學建議,為您量身打造留學規劃。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責任編輯:朱艾家_BJS4633

相關焦點

  • 海歸「抱團」回國創業掀熱潮
    原標題:海歸「抱團」回國創業掀熱潮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1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拉開帷幕。記者發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在奔湧五湖四海的同時,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波瀾。本屆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集中展示出海外留學人員「抱團」回國創業熱情高漲,大會人氣爆棚規模創新高。
  • 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黃大年在畢業留言冊上的留言 吉林大學供圖  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次年,在國外生活18年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高薪與洋房回到中國,在吉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千人計劃」專家落地中國東北的第一人。
  • 疫情下,留學生回國求職數量暴增七成!新一線城市出手!跑到北上廣深...
    「儘管與自己所學專業並不對口,但這份工作已經是她目前最好的選擇了。」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2020年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人數突破80萬。一個更為緊迫的現實是,他們還將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站在同一賽道,向有限的崗位發起衝擊。幸運的是,這批海歸人才被各大城市視為「香餑餑」。
  • 深圳5海歸回國創新科技 5年內發明近3000件專利
    「80後」科學家發明隱形衣五人團隊回國創業  2010年7月13日,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院長是畢業於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深圳青年劉若鵬博士。創建團隊之所以選擇「光啟」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並以此勵志為中華科技復興而奮鬥。
  • 「海歸」眾生相:海鷗·海帶·海草·海藻·海泡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我們前途無量……」用狄更斯在《雙城記》的篇首語來形容「海鷗」們並不為過。「海鷗」是指目前頻繁往來於國內和海外,從事商務貿易活動的留學歸國人員,他們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在其經營的業務上跨越東西方,或是一兩個國家,成為中國國際化的風頭人物或是各種富豪榜上的青年才俊典型。
  • 海歸女碩士回農村撿垃圾稱:是水到渠成,自然發生的過程
    海歸女碩士陳立雯卻徒手翻垃圾桶、騎三輪車走街串巷,垃圾一撿就是10年!出生於河北滄州農村,碩士學歷的她曾經出國留學,有留校任教的機會,但在「看過世界」後,她選擇回到故鄉。在河北保定的南峪村,她倡導村民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和再利用,改善農村環境。碩士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在北京註冊的環保組織。按她的說法,「當年就是覺得這個概念特別美好。」
  • 頂級"海歸"的全職懸疑:教授該不該"裸奔"回國?
    年僅40歲的施一公,是近年回國的海外學者中學術地位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03年即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又被授予講席教授。改革開放後,在海外取得這一成就回國效力的科學家迄今只有兩位——另一位是現在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饒毅,他曾被美國西北大學聘為講席教授。
  • 留學錯過婚戀、生活習慣小眾 海歸終身大事也發愁
    記者插話:與海歸的交談中發現,相比國內的同齡人他們其實更簡單一點,尤其是從小就出國的,沒有經歷過艱難的高考和就業壓力,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想法,顯得不那麼功利。  海歸女博士 學歷成了壓力  嘉嘉是個80後的女海歸,2004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就出國了,目前在美國一所著名大學讀計算機博士,一念就是5年。
  • 對話海歸吳洪流:在抗擊「超級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
    新華網推出「對話海外歸國人員」系列專訪,海歸們將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為越來越多致力於回國就業、創業的海外留學人才提供借鑑參考。在美國,要成為醫生需要在大學四年後再讀四年醫學院、駐院實習三年,有的還要用幾年時間學專科,所以執業水平比我們高不少。美國人發燒根本就不用藥,就用冰敷。我的孩子在美國十幾年根本沒有打過點滴,就用過兩三次抗生素。  萬古黴素是「最後一道防線」  新華網:萬古黴素是抗生素類藥嗎?它在耐藥性方面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 遼寧出國留學生52.9%讀碩士 海歸同樣遭遇就業難
    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海歸」一族是否有就業優勢?答案有些難如人意,海外留學回國的留學生們同樣遭遇「就業難」。12月4日,遼寧省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召開了「開展留學回國人員服務工作」會議,透露目前遼寧省出國留學人員一半以上是攻讀碩士,留學國家為赴日最多。但留學回國就業創業難的問題已有所顯現。
  • 拿到學位證書的正確步驟(海歸學歷學位認證如何做?(下))
    留日歸國的郝磊說,「在回國前,駐外大使館有明確說明,告知準備回國的學子應如何辦理留學學歷學位認證。學子也可自己在網上查找相關內容,因為許多網友會在網上分享辦理學歷學位認證的步驟和經驗。」  郝磊剛回國時由於需要處理家裡的一些事情,所以時間不寬裕。「在網上搜集了許多前輩分享的親身經歷和總結的經驗後,我決定還是按照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官網的要求,去窗口辦理認證。
  • 矽谷精英回國一年記——是希望,還是希望破滅?
    摘要:越來越多華人工程師發現,他們混跡的矽谷職場開始變得艱難。於是,一批批矽谷 「勇夫」們從大公司離職,選擇回國加入「飛奔的中國公司」出人頭地。回國一年後,這群人的故事發生了轉折:有些人找到希望,一步登天;有些人希望破滅,無功而返。 「22歲出國之後沒有見過北京的春天和秋天。結果真的回去了,倒不適應了,像個局外人。」
  • 人到中年混得再差,也別做這10件荒唐事,年齡越大,越會被人欺
    人到中年,正處於職場中「不上不下」的位置,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來,地位很尷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即使你想「放下」,也是做不到的,回頭一望,背後全是依靠你的人。人到中年,常常走入另外一個誤區,好像「心態好」就可以讓人忘記煩惱。還有的中年人認為,與世無爭,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 華爾街海龜回國三個月感受
    中國僑網消息:英中網近日刊發了一位華爾街海歸的來信,信中談了他回國三個月的感悟說,在國內,什麼都需要去爭,否則你難生存。要是混日子,還是在美國好混。信件摘錄如下:  碰巧在美國金融海嘯最嚴重的時候回國,國內大多數人都以為我是被解僱回來的,其實我在年初就談好工作了。
  • 華爾街英語教你怎麼樣不被職場潛臺詞套路
    尤其是在職場,許多表達換個形式就顯得更加有分寸感,給他人留下了餘地。但是,如果你聽不明白背後的意思就太糟糕了。今天,華爾街英語就教大家怎麼樣不被職場英語潛臺詞給套路了。  華爾街英語:I need it yesterday≠我昨天要  1. I need it yesterday  這是職場中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可千萬別以為這是口誤。
  • 海歸摯友評價黃大年:報國榜樣
    6月5日,黃大年的摯友、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馬芳武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黃大年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報國之志海歸的人生價值,他的榜樣作用將帶動更多人回國效力。在國外生活18年,物質條件優越。但當自己的國家在2009年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時,黃大年說服家人、辭去職務,義無反顧踏上回國的旅程。
  • 施一公:清華學生留學後大多都不回國,在美國碌碌無為卻很滿足
    學校越好,學生留學後歸國的越少根據2019年中國留學白皮書,只有28%的中國學生選擇畢業後立即回國就業。學生本科學校越好,學生留學後歸國的越少。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2019屆畢業生中,選擇出國深造的本科生699人,碩士137人,博士199人。據網上的數據調查,清華學生選擇回國的比例為19%!
  • 女孩留學澳大利亞6年花兩百萬,回國求職被開出兩千底薪
    海歸,海外留學後歸國就業人才,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詞。10多年前在人才市場,海歸人才招聘會都設在貴賓室,留學生是搶手貨。而今,這一現狀已發生劇變。留學生也跟國內大學應屆畢業生一樣,要參加企業招聘會,擠人才市場。甚至有知名企業HR(人力資源經理)放言:現在海歸研究生還不如985高校本科生!海歸貶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