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中國著名地質學家陳國達

2021-01-16 網易新聞

  中新社長沙四月十五日電 題: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

     中新社記者 餘婭琳

  麓山含悲,湘江慟泣。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的溘然長逝,令原本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下的三湘大地平添了幾分沉痛和哀惋。

  四月八日凌晨四時二十三分,正當人們都還沉浸在熟睡的甜夢中時,九十三歲高齡的「地窪學說之父」陳國達院士卻輕輕地合上了他睿智的雙眼,告別了他一生摯愛的書本和石頭。

  作為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南陳北李」的著名科學家,作為被列入世界科學技術史大事年表的「地窪學說」的創始者,陳國達院士家裡的清貧和簡陋令每一位前往弔唁的人都感到吃驚——床是舊家具改的;桌子、床頭櫃是多年前的「老古董」;書房裡,一把藤椅破舊不堪……

  同樣令人感慨的還有陳國達院士留下的「豐厚遺產」——書桌上有一張紙條,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要做好孩子的品德教育,需從好品德的家教開始。中科院資深院士陳國達題」,這是一位父親留給子女的最後的人生思考;書桌裡「躺」一本新書,這部煌煌一百零八萬字的巨著《活化構造成礦學》還飄散著油墨芬芳,這是一位社會工作者留給全人類最後的心血結晶;名下有一筆不菲的「地窪學說獎勵基金」,幾乎是他所獲獎金、稿費和積蓄的全部,這是一位學界前輩留給後來者最後的殷切期望……最大的「一筆」莫過於他一九五六年創立的「地窪學說」,如今正廣泛應用於地質找礦、油氣勘探、工程地質評價、地震地質、海洋地質等領域,對世界經濟發展做著重大貢獻。

  「陳老一生都在與大地為伍,用他的智慧觸摸著地球的心跳。」兼任陳國達院士秘書的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辦公室主任龍淑貞回憶,由於一九九五年的一次中風,陳院士的左手和左腿偏癱了,但為完善地窪理論中的「殼體大地構造」部分,他硬是憑著堅韌的毅力和對未竟事業的依戀,每天從早上八九點到晚上十一二點都端坐在輪椅上思考和寫作,拖著蒼老的軀體與時間和病魔進行頑強地抗爭。

  自逝世的消息傳開後,中南大學校園內的陳國達院士塑像前連日來憑弔者絡繹不絕。關於這座塑像,也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二00一年,湖南省科協領導曾專程登門,為即將落成的塑像底座題詞徵求意見,有人提出「創地窪學說,樹做人榜樣」,陳老連連搖頭:「不要這樣寫,評價太高了!」對於另一個方案「地窪學說之父」,陳老依然堅持「評價太高」。實在推脫不過,陳老沉吟良久,最後告訴來者:「一定要寫,就寫『大地之子』吧。」

  如今,這位「大地之子」終於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在陳國達院士遺體告別儀式上,親友、弟子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趕來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送上最後一程。「一代導師隕落,弟子共泣,偉績傳千古;環球學士致哀,大地同悲,繼志慰英靈」。一幅由其遍及中國京、津、滬、渝以及美國舊金山等地的二百多名學子聯名書寫的輓聯,默默訴說著老院士生前身後的榮光。

  「但願您能化作一塊巖石,化作一座山巒,與您一生摯愛的大地永遠相伴!」陳國達院士的兒子陳貢文,代表所有人向老人獻上了最後的祝福。(完)

相關焦點

  • 湖湘群星譜丨地質學家陳國達:與李四光齊名的「地窪之父」
    陳國達在10年間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將考察成果寫成大量論著,對傳統的大地構造理論提出公開挑戰。 他寫的《中國東南部紅色巖層之劃分》,提出了與當時流行的觀點「紅層時代只有第三紀」相悖的新見解,即白堊層也存在紅色巖層,並將紅層劃分為兩大沉積旋迥,上為丹霞層,下為南雄層。論文寄到《中國地質學會會志》後,因與流行觀點不符而被拒絕刊登。後經當時的江西地質所所長尹贊勳說情,論文才得以刊出。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任紀舜在地質生涯之初他有幸親炙大師教誨一段師生情緣延續四十載成就一段學界佳話任紀舜院士(左一)在皖南地區進行野外地質考察如今八十五歲高齡的他依然活躍於地學研究一線力圖實現對中國大地構造研究的新突破他始終堅信學習是自我發展的永恆根基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
  • 走近大地之子,震撼的生命力表達
    日漸西垂,在一座丘陵的山頭,我曾目睹昏黃之暮,清冷的月亮凝懸天宇,丘陵起伏如線,鎖陽城坐落在戈壁的胸懷,冰戈鐵馬,號角連營。幾百年幾千年後沉靜如水,在歲月沉浮的大地上一片安詳,歷史跳躍不息。走近大地之子,本應是稚嫩幼小身軀形象的嬰兒卻以如此比例呈現,已然令人嘆為觀止。嬰兒本身應是稚嫩、本真、嬌弱的生命存在,當嬰兒雕塑形象以紅砂巖這種粗礫石材,使作品既有震撼的生命力表達及對生命自身的尊重,同時兼具強烈的視覺效果。歷史長河中的西域,雖也同今日是一片廣袤的大漠戈壁,但與今天之相比卻遠沒有這般的荒蕪。彼時的甘肅,毫不誇張地說,就是此刻摩登的上海,今時開放的深圳。
  •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一群「碎片地質學家」在主持工作!
    陳國達先生的「地窪說」主要是研究大地構造與成礦的方向性。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前身是陳國達先生開創的「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如今的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是一群「碎片地質學家」在主持工作,他們坐在實驗室裡,只考慮巖石與礦物的成分,不研究地質變化的動力,完全辜負了陳國達先生的遺願!
  • 大地之子的美麗人生——讀《大地之子黃大年》有感
    新華社24日發布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地之子黃大年》,令不少讀者潸然淚下,感動於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的赤子之心,感嘆他超然物外、甘於奉獻的純粹靈魂。  國家,國家!如果要問黃大年放棄國外優越生活條件選擇回國的理由,如果要問他沒日沒夜不計得失搞科研的原因,國家二字重千鈞。熊培雲說過,你需要一個怎樣的時代,你就是怎樣的時代。你熱愛怎樣的國家,你便擁有怎樣的國家。
  • 甘肅沙漠現神秘「巨嬰」,被稱為「大地之子」,背後含義讓人深思
    隨著我們不斷的踏入這些未知的地方,也漸漸的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甚至某些地方甚至成為了非常著名的旅遊勝地,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趴在沙漠中的「巨嬰」,被稱作大地之子,但背後的意義卻讓人深思。甘肅沙漠現神秘「巨嬰」,被稱為「大地之子」,背後含義讓人深思這個巨大的嬰兒雕塑就是位於我們中國甘肅瓜州的一片沙漠當中,很多人對於沙漠第一印象就是漫天黃沙,寸草不生吧,而且還會伴隨有各種惡劣的天氣,會對生活在周邊城市的居民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他在國內率先展開「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為確定我國大地的地心坐標和橢球定位提供了依據。經過團隊一年多的努力,我國的大地原點被確定在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從此,我國新的大地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建立了。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他的辦公室裡掛著四個大字「大地之星」。寧津生(1932.10-2020.3)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作者: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參考文獻:1.
  •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地質學家都是坐著轎子出發去工作的
    陳國達(1911-2004),「地窪之父」,「大地之子」 也許「中國的赫胥黎」與湖南的關係,最終將變得引人注目起來 抗戰時,湖南地質調查所曾遷至洪江黔城,設備、標本由水路運達,這次轉移由地質學家王曉青負責,歷經艱辛,終於成功運抵。 這個時期很多地質學家紛紛來到湖南。丁文江1936年來到湘潭譚家山煤礦考察,意外逝世,給中國地質學界留下永久遺憾和嘆息。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3月15日,巨星隕落,被譽為「大地之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又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他的辦公室裡掛著四個大字「大地之星」。滿腹經綸,國之棟梁。一生相許,矢志不渝。」《大地之星—寧津生傳》,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2. 楊欣欣. 一個成功者的故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寧津生教授[J]. 政策, 1997(4):42-44.3. 朱德友, 李建成. 寧靜致遠, 啟迪後人——為祝賀寧津生院士80華誕而作[J].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追憶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院士
    3月15日,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因病逝世,享年88歲。為緬懷寧津生院士,我們特選登他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撰寫的紀念文章。
  • 位於甘肅的景觀,沙漠中的大地之子,背後有其深遠的意義
    在這個世界的角落裡,總是有著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 這一切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探索的大世界, 現在我們人類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但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還有很多人類沒有發現的地方,隨著人類的腳步不斷深入探索這些未知的地方,這些地方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有些地方已經是非常有名非常值得我們觀光的的觀光 今天介紹的是臥在沙漠裡的「巨嬰」, 被稱為「大地之子
  • 探索地球與空間的奧秘——記我國著名的空間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這些榮譽都是依靠他一點點的科研付出和積累獲得的,金雙根10餘年的海外之行,足跡踏遍澳大利亞、韓國、比利時、美國和土耳其等世界各地,訪問、交流和講學,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旅人,把足跡留在世界各個角落,在國際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
  • 測天繪地 敢為人先——記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這些榮譽都是依靠他一點點的科研付出和積累獲得的,金雙根10餘年的海外之行,足跡踏遍澳大利亞、韓國、比利時、美國和土耳其等世界各地,訪問、交流和講學,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旅人,把足跡留在世界各個角落,在國際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
  • 寧津生院士逝世 著名大地測量學家
    光明日報武漢3月16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同志,於2020年3月1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88歲。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場逼近理論以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由他主持完成的180階和360階地球重力場模型研究,建立了當時我國自己階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場模型。
  • 《天水千古秀》人物介紹——大地之母女媧(一)
    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稱號亦有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史記女媧氏,風(或為鳳、女)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
  • 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
  • 人物 | 無止境的科學追求——記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院士
    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陳俊勇院士,浙江寧波人,1933 年 5 月出生於上海。1949 年 1 月參加革命工作,1960 年從武漢測量與製圖學院(現併入武漢大學)天文大地測量系畢業,1981 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博士學位,199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人物 | 無止境的科學追求——記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院士
    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陳俊勇院士,浙江寧波人,1933 年 5 月出生於上海。1949 年 1 月參加革命工作,1960 年從武漢測量與製圖學院(現併入武漢大學)天文大地測量系畢業,1981 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博士學位,199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