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四月十五日電 題:大地之子魂歸大地——記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
中新社記者 餘婭琳
麓山含悲,湘江慟泣。世界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國達的溘然長逝,令原本正沐浴在明媚春光下的三湘大地平添了幾分沉痛和哀惋。
四月八日凌晨四時二十三分,正當人們都還沉浸在熟睡的甜夢中時,九十三歲高齡的「地窪學說之父」陳國達院士卻輕輕地合上了他睿智的雙眼,告別了他一生摯愛的書本和石頭。
作為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南陳北李」的著名科學家,作為被列入世界科學技術史大事年表的「地窪學說」的創始者,陳國達院士家裡的清貧和簡陋令每一位前往弔唁的人都感到吃驚——床是舊家具改的;桌子、床頭櫃是多年前的「老古董」;書房裡,一把藤椅破舊不堪……
同樣令人感慨的還有陳國達院士留下的「豐厚遺產」——書桌上有一張紙條,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要做好孩子的品德教育,需從好品德的家教開始。中科院資深院士陳國達題」,這是一位父親留給子女的最後的人生思考;書桌裡「躺」一本新書,這部煌煌一百零八萬字的巨著《活化構造成礦學》還飄散著油墨芬芳,這是一位社會工作者留給全人類最後的心血結晶;名下有一筆不菲的「地窪學說獎勵基金」,幾乎是他所獲獎金、稿費和積蓄的全部,這是一位學界前輩留給後來者最後的殷切期望……最大的「一筆」莫過於他一九五六年創立的「地窪學說」,如今正廣泛應用於地質找礦、油氣勘探、工程地質評價、地震地質、海洋地質等領域,對世界經濟發展做著重大貢獻。
「陳老一生都在與大地為伍,用他的智慧觸摸著地球的心跳。」兼任陳國達院士秘書的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辦公室主任龍淑貞回憶,由於一九九五年的一次中風,陳院士的左手和左腿偏癱了,但為完善地窪理論中的「殼體大地構造」部分,他硬是憑著堅韌的毅力和對未竟事業的依戀,每天從早上八九點到晚上十一二點都端坐在輪椅上思考和寫作,拖著蒼老的軀體與時間和病魔進行頑強地抗爭。
自逝世的消息傳開後,中南大學校園內的陳國達院士塑像前連日來憑弔者絡繹不絕。關於這座塑像,也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二00一年,湖南省科協領導曾專程登門,為即將落成的塑像底座題詞徵求意見,有人提出「創地窪學說,樹做人榜樣」,陳老連連搖頭:「不要這樣寫,評價太高了!」對於另一個方案「地窪學說之父」,陳老依然堅持「評價太高」。實在推脫不過,陳老沉吟良久,最後告訴來者:「一定要寫,就寫『大地之子』吧。」
如今,這位「大地之子」終於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在陳國達院士遺體告別儀式上,親友、弟子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趕來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送上最後一程。「一代導師隕落,弟子共泣,偉績傳千古;環球學士致哀,大地同悲,繼志慰英靈」。一幅由其遍及中國京、津、滬、渝以及美國舊金山等地的二百多名學子聯名書寫的輓聯,默默訴說著老院士生前身後的榮光。
「但願您能化作一塊巖石,化作一座山巒,與您一生摯愛的大地永遠相伴!」陳國達院士的兒子陳貢文,代表所有人向老人獻上了最後的祝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