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沒想過這些礦坑有朝一日會變成一處景觀。如果沒有關停採石場,遇到颳風天,塵土飛揚,那場景就跟下雪一樣,房子瓦片上全是厚厚的灰層。」沙坪垻區中梁鎮永寧寺村村民說起今昔對比,恍若隔世。
關停 陷入新困境
一方面,要面對採石場帶來的環境問題困擾;另一方面,生活所迫不得不成為採石工人。永寧寺村村民在矛盾中搖擺掙扎了30多年。
2010年,中梁鎮轄區所有採石場全面關停,大大小小的採石場成為一個個雜草叢生甚至深達幾十米的礦坑。「整個中梁鎮大概有深淺不一的礦坑20個,我們村就有16個。」村民說,由於前期過度開發,周邊植被被破壞,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時常發生。
採石場的關閉還直接影響到村民的收入,被迫下崗,土地無法耕種,唯一的選擇只有外出務工。很長一段時間,永寧寺村的青壯勞動力全部外出,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30多年的開山採石,也沒能讓當地集體經濟壯大起來,反而還負債七八萬元。
治理 礦坑變景觀
怎麼治理?是逐個治理還是全部推進?沙坪垻區早期從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控制山體滑坡入手,對安全隱患較大的礦坑先實施削坡處理。
穩定了山體後,2019年沙坪垻區又啟動新一輪廢棄採石場治理工作,把原來的分散治理模式轉換到規劃引領上來。關停的20個礦坑被納入《中梁鎮山水林田湖草生態項目》中,863.62畝治理面積從2020年起分為5個獨立的項目進行修復。工作啟動以來,先後聘請專家制定方案,實行「一坑一策」開展礦坑回填、掛壁護坡、生態復綠等一系列措施,對廢棄礦坑從內到外開展系統治理。
一湖碧水,兩岸綠草,新建的休閒步道美觀實用……「一坑一策」治理下,廢棄礦坑搖身變成了一處處別致的景觀、一個個休閒娛樂的公園。
回村 產業現活力
安全隱患消除了,村容村貌好起來了。從2014年開始,中梁鎮逐步在可利用的土地上引進社會資金,以觀光休閒農業為主,發展起草莓、藍莓、有機蔬菜等產業。村民們也逐漸被吸引回村,從曾經灰塵滿面的採石工變成了創業者和園丁。
離礦坑較近的一些村民借著地利搞起了農家樂,「盧家寨」就是遠近聞名的一家。曾經在採石場務工的村民圍繞一個大礦坑,先後從其他村民手中流轉了600多畝礦山坡地,利用礦坑養殖生態魚,在礦坑崖壁間栽種桃子、李子、葡萄等水果。幾年過去,魚兒肥美水果新鮮,遊客不斷。
隨後,佔地768畝的「荷塘月色」休閒農業生態園、430餘畝「永寧生態園」等休閒農業綜合體相繼在永寧寺村開辦,垂釣觀光、水果採摘、休閒體驗、餐飲住宿等一系列農村休閒服務產業生機勃勃,前後吸引來社會資金約4000萬元。加上本土轉型投資,永寧寺村投入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資金達到了6000餘萬元,全村3500多畝土地實現了集約經營。
以「公司 集體 專家 農戶」的新模式生態茶園也完成了農綜項目資金500餘萬元建設和「渝沙」牌商標註冊。4個合作社292名村民入股,每年都將實現保底分紅。永寧寺村正煥發出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
沙坪垻區融媒體中心 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