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陽。積雪的掩映下,扎賚諾爾煤業公司靈泉露天礦巨大的礦坑讓人震撼。開發於1902年的扎賚諾爾礦區,是內蒙古現代煤炭工業的起點和煤炭工業的搖籃。
冬日暖陽,鳥瞰扎賚諾爾煤業公司靈泉露天礦巨大的礦坑。
靈泉露天礦投產於1966年。在為國家貢獻了5000多萬噸優質煤炭後,因可採資源枯竭於2017年6月停產閉坑。經過50餘年的開採,靈泉露天礦形成了4.9平方公裡的巨大礦坑及13平方公裡的排土場。
白雪鋪蓋下的礦坑。
扎賚諾爾煤業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馬鄉林說,「靈泉露天礦從60年代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國家貢獻了能源,但是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礦坑,破壞了自然環境。由於歷史條件限制,一直沒有進行治理。近年來,扎煤公司認真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2013年開始進行了露天礦坑的局部治理。2017年露天礦閉坑之後,進一步加大了礦坑的治理力度。」
冬季,礦工們修整礦坑邊坡。
疏導地下湧水。
礦坑邊坡生長的沙棘果在白雪的襯託下格外顯眼。
2013年,為減少露天開採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扎煤公司超前進行復墾綠化工作,在露天礦坑及排土場利用坑內積水種草植樹、培育苗木。靈泉露天礦坑的巨變始於2017年。這一年,扎煤公司與當地政府聯手,啟動了露天礦環境治理工程。
靈泉露天礦礦長張孝海,實際上是個不在負責採煤的礦長。2019年,隨著靈泉露天礦停產閉坑,他和礦上180名職工一起,從採掘工轉身成為綠化人。
春天種草植樹、夏季管護澆水、秋天挖坑補植、冬季防火治水,靈泉露天礦復墾隊的職工一年四季都奮戰礦山環境治理的第一線。張孝海介紹,今年,他們種樹3000畝,修了18公裡的路,架設了3公裡高壓線和3臺變壓器。春季種草植樹最忙的時候,職工們從早晨5點晚上幹到9點。春夏時節,職工們沒有休過一天班。
春季,機械平整礦坑邊坡。
春季,礦坑邊坡植樹。
種植沙棘果樹。
2013年以來,扎煤公司治理靈泉露天礦坑投入達1.6億元。露天礦植被恢復面積已達720萬平方米,全區域植被覆蓋率達到40.6%。目前,露天礦已完成了12.1平方公裡的環境治理。
隨著復墾綠化區域的逐年擴大,礦坑內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野鴨、大雁、草原鷹、野兔、狐貍等多種野生動物出沒其中。2019年,露天礦正式列入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
今年,扎煤公司委託專業公司完成了靈泉露天礦排土場地質環境治理方案,編制了排土場生態恢復設計,完成了小廢棄排土場、南排土場局部削坡、整形等工作,鋪設了主灌溉排水管線,排土場邊坡治理等環境治理恢復將在兩年內完成。「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就是要給父老鄉親和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張孝海說。
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讓治理後的礦山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扎煤人的終極追求。扎煤人在露天礦區種植沙棘、沙果等經濟林,10萬株沙棘已經掛果;在排土場上發展光伏,面積已達3.08平方公裡;利用礦坑地下水開發魚塘,投放了4000斤魚苗。
礦坑的草叢中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
扎煤公司正積極探索林農間種,林間種植中藥材、葵花,通過在露天礦區發展種養業,建成困難職工幫扶基地。露天礦區是猛獁象化石和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發現地,多年開發遺留下了蒸汽機車、電鏟、鉤機等採礦工具,扎煤公司正謀劃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在露天礦區開發工業遺蹟旅遊……
李長新就是困難職工幫扶基地的受益者。作為露天礦復墾隊的一名水土保持工,母親和妻子的治療費用加上孩子大學的學費,成了他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露天礦礦坑有著豐富的水源和場地,2019年,露天礦為李長新提供了養殖場地,並安排他看守泵站,讓他在工作之餘飼養白鵝。
李長新買進了800隻鵝雛,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精心飼養白鵝。礦坑下散養的大鵝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李長新的養鵝收入了六七萬元。
李長新利用露天礦坑的水源和場地飼養的白鵝。
變化的不僅僅是露天礦區。多年來,扎煤公司堅持「邊開採邊治理」的原則,開展了地表裂縫治理、植被恢復、壩體修築、地表塌陷及變形監測等治理工程,在經營環境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投入大量資金治理礦山生態環境。
鳥瞰恢復綠色後的礦坑。
2008年開始,扎煤公司投資1.4億元,在現有的4個生產礦分別建立了3個水處理廠。礦井疏幹水經過處理後,達到了國家排放標準。處理後的中水用於廠內電廠,綠化用水和溼地的補充水,實現了循環利用。大氣方面,從2018年開始,扎煤公司投資9700萬元,對3個礦的供熱鍋爐進行了改造,用電廠集中供熱的方式取代了各礦原來供暖所需要的鍋爐。2019年,扎煤公司投資3390萬元,對靈東、靈泉兩礦落地煤場進行了封閉改造。明年完工後,將實現採煤不見煤。
馬鄉林表示:「十四五」發展時期,扎煤公司將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和資金投入,全力對露天礦排土場邊坡未治理區域進行治理,確保在2025年全面完成基本治理。
(來源:《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編輯:戴文宸 監審:趙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