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跳馬鎮龜坡廢棄礦山舊礦坑變綠 鳥兒蟲兒都回來了

2020-11-23 紅網

12月13日,長沙跳馬鎮龜坡廢棄礦山,工人正在礦山邊坡上澆水。它是長沙綠心第一個已完 成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圖/記者金林

2018年,長沙雨花區跳馬鎮跳馬村龜坡廢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礦坑外形宛若一個巨大的「心」,而一片片裸露的巖土卻在「心」上刻出了疤痕。

2019年,這顆黃色白色交雜的「心臟」終於恢復了本色,用小「綠心」之變見證了長株潭的「綠變」。

「現在的龜坡廢棄礦坑,基本上植被覆蓋率達到85%以上,最顯著的變化,鳥也來了,蟲也來了,生態修復理念是以自然的方式修復自然,我們修復就是與自然融合。」項目負責人表示。

瀟湘晨報記者 易思含 長沙報導

今年,長沙已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見證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12月13日,湖南省造林綠化工作現場會在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範圍召開,本次會議是湖南首次跨三市召開造林現場會,也是首次在綠心區召開造林現場會。長沙現場參觀點——雨花區跳馬鎮跳馬村龜坡廢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是長沙綠心區第一個已經完成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

12月13日,瀟湘晨報記者探訪龜坡廢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根據施工方介紹,以及修復前後對比圖發現,礦坑表層植被覆蓋率已大幅增加。

礦山修復後,鳥來了蟲也來了

長沙綠心區第一個已經完成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位於雨花區跳馬鎮跳馬村,龜坡廢棄礦坑是上世紀80年代末採石形成的廢棄礦坑,由於露天採石場已關閉多年,礦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大。該礦坑施工項目負責人呂平波介紹,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人民政府為建設單位,湖南中和建設工程公司承擔設計和施工任務。施工過程分別由邊坡清理、生態棒安置及固定、坡面鋪設菱形包塑鐵絲網及錨固、改良型厚層基材噴播四方面完成。

雨花區跳馬鎮綠心地區歷史廢棄礦山礦坑共18個。2017年,跳馬鎮協調配合長沙規劃勘測設計院完成了《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雨花區跳馬鎮礦山礦坑整治與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的編制。2017年12月21日雨花區區長辦公會議通過審批。

2018年9月啟動龜坡廢棄礦坑邊坡生態修復施工,2019年1月完成主體工程施工,2019年5月完成排水設施建設,2019年10月通過竣工驗收。

記者從湖南中和建設工程公司項目負責人呂平波介紹中獲悉,龜坡廢棄礦坑具有三大特點:「高、陡、屬於巖質礦山邊坡」。在沒有修復前,存在水土流失,泥石流發生的可能。

「現在修復後的龜坡廢棄礦坑,基本上植被覆蓋率達到85%以上,最顯著的變化,鳥也來了,蟲也來了,生態修復理念是以自然的方式修復自然,我們修復就是與自然融合。」呂平波表示。

首跨三市召開造林現場會意義何在

本次會議是省首次跨三市召開造林現場會。長沙市林業局造林處處長張德瓊介紹:「這次三市開會的意義,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發揮統籌作用,聯通各個市州協同工作;另一方面通過現場觀察點,三個市之間互相評比,互相對比,互相吸取優點。」

今年3月的全省造林綠化會議提出,造林綠化要立足點、線、帶、片,抓好「四項修復」。

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胡長清在12月13日下午的會議中介紹,當前及下一階段,「四項修復」仍然是全省造林綠化的重點。

這既是工作重點,也是工作布局,需要持續推進。重點突出三個方面內容:構建生態廊道;落實重點工程;啟動草原工作。

從全力提升造林綠化工作水平層面,胡長清表示要從組織領導上促提升;從資金投入上促提升;從科技支撐上促提升。

延伸

未來湖南造綠如何做

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劍波介紹2020年造林綠化工作安排:2020年,國家下達我省營造林任務1670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55萬畝,封山育林345萬畝,退化林修復324萬畝,森林撫育846萬畝。

以重點工程造林為龍頭,帶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要以退耕還林、長江珠江防護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項目、國家儲備林、國家油茶項目、中央財政造林補助等國家重點造林項目為龍頭,建基地、創樣板,以此推動整個造林工作健康發展。

以生態廊道建設為主戰場,推動全省生態系統修復。

以綠心和長江岸線為重點,打造生態修復示範樣板。

以難利用地為主攻方向,破除造林綠化瓶頸。目前,全省剩下的300多萬畝沒有綠化的難利用地,多分布在生態脆弱區,是在實施了多輪綠化攻堅之後剩下的難啃的「硬骨頭」,也是我省造林綠化的短板和難點。

以森林撫育經營為抓手,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

以城鄉綠化美化為支撐,助推人居環境整治改善。要切實加強城鄉生態建設,著力構建以林草植被和溼地為主體、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系統。

以草原管理轉隸為起點,推進林草全面融合發展。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提升造林綠化治理能力。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易思含

編輯:高芹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2/14/6343080.html

相關焦點

  • 廢棄礦山點綠成金
    修復因地制宜,生態為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立意在生態,必須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性來進行修復。」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表示,在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時,一定要註定保護當地原有的生態系統,以科學的規劃和手段推進礦山「復綠」。
  • 「礦業瘡疤」綠蝶變 「廢棄礦坑」變公園
    圖為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利用露天礦坑改造成的景觀。初冬已至,儘管寒風席捲江畔,但一江兩岸依然草木蔥蘢。行走在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滿眼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平整乾淨的草地和熙熙攘攘的遊客。礦坑主題動物園的「涅槃」是我市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的縮影。近年來,我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持續推進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地災隱患消除、土地資源盤活「共生共贏」。
  • 薊州這座廢棄礦山將變「深坑酒店」
    在這個地方住一晚 小編要花光一個月工資 但很多人都和小編一樣 都想被狠狠的「坑一下」 迫不及待的想告訴你
  • 安徽當塗:百畝廢棄礦坑 蝶變成「景觀公園」
    百畝廢棄礦坑 蝶變成「景觀公園」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位於當塗縣太白鎮永寧村,總投資7.3億元 規劃飼養動物200餘種、3000餘只的野生動物園。建成後的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將是一個集運動、休閒、觀光為一體的主體旅遊景觀公園。也是目前安徽省規模較大、質量較高的野生動物園。
  • 礦山綠了 珍稀鳥類回來了
    礦山石場復綠263公頃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總體績效目標共19項,目前12項試點績效目標已提前完成,預計其餘項目在2021年底前可全部完成。具體來看,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目標值70%,現狀值估算已完成71%;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目標值90%,現狀值已完成90%;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目標值500公頃,正在實施的項目復墾利用面積397.98公頃;生態紅線面積佔國土面積目標值≧28%,現狀值已達到35.5%;水土流失治理目標值32.25萬畝,已完成54.2萬畝;石漠化治理目標值11萬畝,已完成14.07萬畝;提前脫貧人口目標值
  • 以督促改見成效|淄博:加快實施九頂山生態修復 採石礦坑變身森
    淄博以督察整改為契機,加快實施九頂山生態修復採石礦坑變身森林公園□ 本報記者 陳曉婉冬日的陽光下,淄博九頂山森林公園滿眼蒼翠,風景宜人。眼前這片佔地廣闊、如森林般幽靜的公園景區,曾經是水土流失嚴重、漫天塵土、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
  • 重慶九龍坡:修復礦坑「瘡疤」 綠化美麗家園
    重慶市九龍坡區中梁山曾是重慶市主要的礦山開採地之一,礦坑傷痕星羅棋布、大小不一,導致山體生態環境脆弱。九龍坡區在堅持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基礎上,探索「一礦一策」差異化修復模式,因地制宜將廢棄礦山、礦坑變成風景區和礦坑公園。截至目前,當地已改造建成5個礦坑公園,並向群眾免費開放。
  • 地平線下的奇蹟,懸浮於地下-36米礦坑的世界最大室內冰雪世界
    坪塘採石留下來的巨大礦坑 一、前世 湖南長沙坪塘,十年之前,這裡可能是「山水洲城」長沙的最大汙染源,「山朦朧,水朦朧,空氣更朦朧」,當地的老百姓不得不這樣自嘲。 一直以來,坪塘都是望城縣的工業強鎮。
  • 沙坪垻:礦坑生態修復 村民回流創業
    「從來都沒想過這些礦坑有朝一日會變成一處景觀。如果沒有關停採石場,遇到颳風天,塵土飛揚,那場景就跟下雪一樣,房子瓦片上全是厚厚的灰層。」沙坪垻區中梁鎮永寧寺村村民說起今昔對比,恍若隔世。很長一段時間,永寧寺村的青壯勞動力全部外出,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和小孩。30多年的開山採石,也沒能讓當地集體經濟壯大起來,反而還負債七八萬元。治理 礦坑變景觀怎麼治理?是逐個治理還是全部推進?
  • 中國十七冶集團:廢棄礦坑的50天生態「蝶變」
    自2020年9月6日進場施工開始,項目部始終秉持綠色施工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強化環保標準貫徹執行,於10月26日順利竣工,實現了廢棄礦坑的生態「蝶變」。經過多方商議規劃後,選址礦坑的方案被拍定,項目部也立即進場,開始著手對礦坑的修復。由於原有礦坑四周巖壁凹凸不平,不利於防滲材料的鋪設,項目部在開始施工前組織進行邊坡的修整,並收集修整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石材,經過處理之後可以作為砌築壩體的原材料加以使用,既減少了廢棄石材外運對環境的影響,又可以節約工程所需材料,廢石的利用率達到了最大化。
  • 沙坪垻:昔日廢「礦坑」 今朝好景色
    流轉出去的土地也是一片荒地,靠天吃飯都成了一大難題,唯一的選擇就只有外出務工。很長一段時間,永寧寺村的青壯勞動力全部外出,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一方面是亟待恢復的生態和村民的失業,另一方面是青壯勞動力外出。新的困境下,永寧寺村的發展前景「一片渺茫」。望著大大小小的廢棄礦坑和被破壞的土地山林,當地村民陷入了深深的無奈之中。
  • 舊廠房復活:QUARRY礦坑的工業旅遊改造
    近些年來,國內的工業廢舊廠房越來越多,許多被推倒重建,有些企業認識到了舊廠房的價值,卻不知道怎麼利用。今天藍裕文化工業旅遊規劃設計院就為大家帶來一個舊廠房的改造案例。1.案例背景介紹Evergreen Brickworks坐落於Don Valley Park的山谷中,是一座礦坑磚廠。它擁有著一座巨大的採石場礦坑和燒制磚頭的工廠,以及一些倉儲廠房。從1980年起,由於產業變革,它完全被廢棄使用。經過20年的廢棄它在Evergreen的設計和經營下,以工業用地的自適應再利用及棕地修復、生態修復的典型案例重新煥發生機。
  • 廢棄礦坑「變身」生態文旅產業基地
    有誰能想到,這個昔日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坑,如今正成為滑雪網紅打卡地。伊甸園產業小鎮位於薊州區燕山西大街以北,總佔地1700餘畝,其中礦坑治理區域用地800畝,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整個小鎮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休閒旅遊產業區,包括一所國際生態教育學校等;另外一部分是生態教育產業區,包括一座自然博物館等。雖然正值寒冬,但伊甸園產業小鎮施工現場一天都沒停歇。
  • 露天礦坑「變形記」
    春天種草植樹、夏季管護澆水、秋天挖坑補植、冬季防火治水,靈泉露天礦復墾隊的職工一年四季都奮戰礦山環境治理的第一線。張孝海介紹,今年,他們種樹3000畝,修了18公裡的路,架設了3公裡高壓線和3臺變壓器。春季種草植樹最忙的時候,職工們從早晨5點晚上幹到9點。春夏時節,職工們沒有休過一天班。
  • 南京六合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至此,南京市六合區長江經濟帶10公裡範圍內12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全面完成,修復治理總面積144.757公頃,佔南京市總任務34%,修復後新增農用地77.19公頃、耕地(旱地、水田)面積65.13公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的疊加呈現。
  • 礦山修復治理 (「 三區兩線」 復綠) 學習資料
    以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大多是針對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廢棄土地復墾、露天採礦場平臺綠化等工程,而高陡露天採石場立面復綠是露天礦山治理的難點之一。如賀蘭山山體表面通常存在的10~40cm土層,是地質歷史時期巖石長期風化形成的土壤,是植被賴以生存的關鍵,在乾旱半乾旱地區露天採礦場立面上(即硬巖表面)恢復植被,缺乏植被生長的土,土與硬巖如何結合是關鍵技術。
  • 南京周邊70多米深廢棄礦坑變潛水愛好者天堂(圖)
    這不是馬爾地夫,而是在南京周邊一處70多米深的廢棄礦坑內,地下水和礦物質混合,讓水的能見度可以達到5米以上,顏色碧藍。不少潛水愛好者熱愛這抹藍色,而他們的熱愛也不僅限於海洋,內陸的洞穴、礦坑裡清澈透明的深邃水域,也一樣可以找到海底的感覺。  近日,紫牛新聞記者跟隨南京的潛水愛好者,來到江蘇盱眙,近距離接觸「坑潛」,感受蔚藍的地下水世界。
  • 「花甲」礦山換新顏——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綠色礦山...
    這裡是依著行政區劃綿延的礦山,這裡是新中國鋁業崛起的血脈,這裡是新時代生態文明的新樣板。  始建於1958年的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是中鋁礦業有限公司的第一座自建礦山。為這座60多年的礦山添彩的是,已累計治理和恢復復墾土地面積5200畝,昔日滿目瘡痍的荒山、廢棄礦坑,改頭換面,生機盎然。
  • 鳳陽縣修復礦山生態,重塑綠水青山
    「以前這裡是廢棄的礦山,山石裸露,坑坑窪窪,現在建成了公園,滿山樹木,鬱鬱蔥蔥,紅色步道環山而上,這裡成了我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近日,在鳳陽縣新城區北側的鳳凰山上,市民李女士一邊散步,一邊感慨地說。上下齊抓共管治理效果良好。
  • 江西峽江縣一廢棄礦坑撈出三具童屍,警方初步排除他殺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江西省峽江縣一廢棄礦坑內打撈出三具兒童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