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蒙草生態扎賚諾爾露天礦礦山生態修復產業創業人才團隊

2021-01-19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本報記者 李春蓮 見習記者 馬宇薇

1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批「草原英才」評選結果公示期結束,蒙草生態扎賚諾爾露天礦礦山生態修復團隊獲獎。

蒙草生態執行總裁高俊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道:「礦山生態修復是各不同類型生態修復中相對難啃的『硬骨頭』,涉及地質、土壤、水文、植被、微生物等多項專業領域,團隊獲評『草原英才』是自治區對蒙草礦山生態修復從勘測、規劃、設計、實施、管養護等全產業鏈條上技術體系的認可,團隊還將把礦山生態修復的技術和經驗總結出來體系化、標準化,同時開展關鍵技術攻堅與示範應用,完善科研與應用一體化的修復模式,為礦區生態修復提供借鑑。」

傾力打造綠色礦山生態修復樣板

放眼望去,現在的扎賚諾爾礦山一片綠意盎然。然而在蒙草生態扎賚諾爾露天礦礦山生態修復團隊修復之前,扎賚諾爾礦山曾是一道滿目瘡痍的「城市傷疤」。團隊成員王君芳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看似簡單的修復項目,其實在修復伊始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這究竟是為何?

原來,經過團隊的勘測發現,歷經百餘年開採後,部分原始煤層長年累月自燃,土地早已無法利用,植物也無法生長。此外,排土場鬆散堆積,易發生地質滑動或蠕動,並存在底部滲水形成深達十幾米的水面,易造成煤礦坑沉降崩塌。「大家把這些難題戲稱為『火焰山』『流沙河』與『水簾洞』。」團隊成員王君芳笑著說道。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針對這些難題,蒙草生態技術團隊本著「先數據、後科研、再修復」的方式,首先在項目區調研、選樣、分析研究,並將結果上傳到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制定方案開展植物適應性種植和治理實驗,再參照實驗結果生成修複方案落地實施,逐一破解礦山修復技術難題。

團隊負責人黃楚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道:「團隊採用階梯降坡,分層修復,利用原始地貌整理坡面進行露天煤礦土地修復。依據當地土壤情況採取表土剝離、回填、土地平整、表土復原等工程及生物措施,對被破壞的土地進行治理恢復,配比有機肥,撒播旋耕,進行土壤改良,實現礦坑土地修復,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礦區生態環境。」

經過一年半的生態修復,項目實現覆綠面積約420萬平方米,植物種類已由最初的10多種增加到70多種(其中栽培植物29種,誘發新增14種)。同時,在原有一年生雜類草基礎上,實現了向禾本科、豆科等多年生的優良牧草植物品種轉變。值得一提的是,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原來裸露的土地植被蓋度恢復到近90%以上,植被蓋度及草產量得以顯著提高。與此同時,通過對土壤進行測土配方,重構了土壤結構,恢復了土壤肥力,構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蒙草生態扎賚諾爾露天礦礦山生態修復團隊生態修復後的露天礦,已有多種飛鳥、昆蟲、動物在這裡繁育,逐步形成了穩定、適應的生態群落,並初步形成局部的良性小氣候環境。

探索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自2019年自然資源部發布《關於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為礦山生態功能修復和後續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統籌考慮,明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也激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加入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大軍中來。

在業內人士看來,《意見》從據實核定地類、強化規劃管控、鼓勵綜合利用、差別化供地、盤活存量用地、合理利用廢棄土石料、堅強監管等七個方面提出具體實施措施,有利於通過政策激勵,推行市場化運作,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對從事礦山生態修復的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利好。而利用市場化方式、引入社會資金加快推進礦山生態治理恢復也是一條有效途徑。

黃楚婷表示,讓礦山綠起來只是企業踐行兩山理論的首步。她說道:「目前,我們正在圍繞礦山文化遺產進行旅遊開發,打造以礦山遺蹟觀光、科普教育為重點的文旅融合產品,讓礦山變金山、讓礦區變景區,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高俊剛表示,蒙草做的礦山生態修復是依託「數字生態+特色種業」的科技基礎,運用數字信息化技術「讀懂」自然語言,監控管理礦山生態環境,為礦山生態恢復提供精準方案和技術指導。接下來,企業將利用好這兩大優勢,積極構建礦山和土壤生態管理技術體系,更好地開發全方位礦山、土壤修復技術和產品專利,在礦山、土壤修復和生態治理領域為客戶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推動生態建設,先保障礦山變「青山」,再逐步實現「金山銀山」,推動礦山經濟轉型升級。

(編輯 田冬 才山丹)

相關焦點

  • 防止環境破壞 夯實生態屏障——內蒙古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目前,勝利能源以「露天礦、發電廠、輸煤系統」為主體的「兩輪一軸」煤電一體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礦區成為具備工業、文化、旅遊功能,兼具草原特色風情的大型煤電開發、環境治理與觀光旅遊一體化的「生態、環保、綠色」示範區。2019年,該礦入選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2020年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 南京六合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至此,南京市六合區長江經濟帶10公裡範圍內12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全面完成,修復治理總面積144.757公頃,佔南京市總任務34%,修復後新增農用地77.19公頃、耕地(旱地、水田)面積65.13公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的疊加呈現。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矯月見習記者馬宇薇12月31日,《證券日報》記者從蒙草生態獲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關於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的通知》顯示,內蒙古包頭昆都侖河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由蒙草生態參與實施。
  • 蒙草生態:運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保護、修復溼地生態
    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優良,從水面廣闊的水庫,到蜿蜒的河流,整體風貌與溼地景觀及周圍環境自然協調,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宣教和旅遊觀光的價值。自公園獲批試點建設以來,包頭市昆都侖區區委、區政府積極推進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蒙草生態團隊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先後完成了河道景觀建設、溼地生態修復、室內外科普宣教體系建設以及智能監測系統等多項內容。
  • 露天礦坑「變形記」
    積雪的掩映下,扎賚諾爾煤業公司靈泉露天礦巨大的礦坑讓人震撼。開發於1902年的扎賚諾爾礦區,是內蒙古現代煤炭工業的起點和煤炭工業的搖籃。近年來,扎煤公司認真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2013年開始進行了露天礦坑的局部治理。2017年露天礦閉坑之後,進一步加大了礦坑的治理力度。」
  • 內蒙古扎魯特: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記者劉懿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的扎哈淖爾煤業公司露天煤礦排土場,在2020年的生態修復治理項目中,首次應用了一項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目前該技術試驗示範效果很好。    這項名為「禾神元」微生物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的新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具有縮短修復周期的特點。
  • 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和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研討會在呼倫貝爾...
    8月28日-29日,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研討會、2020中國綠色礦山建設高峰論壇暨生態修復與儲備林項目研討會在呼倫貝爾成功召開。會議由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北京中青年改革與創新論壇(莫幹山研究院)和中國礦產資源與材料應用創新聯盟共同主辦。
  • 蒙草用生命共同體思維,修復東寨港國家級保護區溼地生態
    近日,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完成退塘851.5畝並通過驗收,已累計完成退塘1160.5畝。項目地處海南省東北部,屬溼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區域內紅樹林森林是我國目前面積最大的一片沿海灘涂森林,有鳥類204種,被稱為「鳥的天堂」。2018年3月,蒙草生態啟動保護區溼地生態修復工程。
  • 生態修復重構美麗河南——第50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全省自然系統...
    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中,河南省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宜水則水的原則,因地制宜,恢復生態環境,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再利用。  生態環境,破壞容易修復難。面對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河南省各地採取一礦一策,分類實施,初步建立了政府、企業、社會資本等多元化融合的治理模式。  對有主礦山,本著「誰破壞、誰治理」原則,督促礦山企業修復治理。
  • 我市紮實推進森林城市生態、產業、文化、管護「四大體系」建設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丘立賀 攝實施生態修復,造就城市綠肺。我市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作為打造濱海綠城的必答題,多項生態工程齊頭並進,用綠色福利和生態紅利不斷刷新全市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好心綠道成為全國首個貫穿中心城區的生態綠道,在這裡總能看見一張張充滿笑意的面孔,盡情品味幸福生活。
  • 鳳陽縣修復礦山生態,重塑綠水青山
    鳳陽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以南部和西部山區分布的石英巖、石灰巖為縣兩大優勢礦種,多年前,由於粗放式開採,造成很多山體滿目瘡痍,千瘡百孔,極大破壞生態環境,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為了加強礦山治理,該縣成立了全縣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縣鎮村三級林長和林長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負責人通過義務植樹、林長調研、責任區巡查、林長聯席會議等形式積極履職,全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建設。
  • 礦山含鐵酸性廢水可滲透反應牆生態修復技術及案例分享
    礦山含鐵酸性廢水會造成礦山下遊地表水體汙染,水體和河床酸化、變黃,危害水生生物,破壞了流域的生物多樣性,降低水體的自淨能力,影響整個流域生態環境和景觀。1.6解決方案礦山含鐵酸性廢水可滲透反應牆生態修復技術是一種被動處理技術,是在廢水流向下遊建立填充有鹼性緩釋材料、吸附材料、催化氧化材料等填料牆體,通過中和、氧化、沉澱、過濾、吸附等原理實現礦山酸性廢水中鐵的去除,從而使礦山酸性廢水得到淨化的修復技術。該技術可最大限度的降低運營成本。
  • 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技術與治理方案
    植物(以及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保護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平衡,保護礦山環境,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開展以植物為主體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植物修復)對於改善和修復環境質量,實現環境友好,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植物修復,即植物治理技術,就是以人工種植的方法形成連續的植物覆蓋,達到保持地面的長期穩定性。
  •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近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掠影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進展順利
  • 快樂小草「走路草坪」斬獲國際發明大獎 蒙草生態大數據推動產業...
    據悉,本次展覽會集中展示數字經濟、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優秀髮明創新和科技成果,旨在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本屆展會共有800多家參展單位,參展發明項目超過2195個。展覽會上,蒙草生態旗下北京快樂小草運動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快樂小草」)攜走路草坪、停車場草坪、城市休閒綠地草坪、專業運動草坪等創新生態產品參展。
  • 礦山修復治理 (「 三區兩線」 復綠) 學習資料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 露天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法1.1 掌子面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掌子面治理應根據坡度、高度以及掌子面微地貌特徵採取相應治理措施。2.2 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由於歷史發展階段環境保護意識的局限性,忽視了露天開採對地質環境、視覺景觀的影響,因而導致在「三區兩線」可視範圍內存在大量的露天礦,爆破開採水泥用的灰巖,公路路基的石渣,建築用石料、沙石黏土礦等;再之露天採礦,山體破碎,直接破壞了可視範圍內的地貌景觀和植被生態, 「三區兩線」範圍內露天採礦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及危害如下
  • 粵斥71億元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生態
    2018年10月,廣東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被自然資源部等三部委確定為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項目,也是全省唯一一個入圍項目。該試點總投資93.11億元,其中國家專項資金20億元。
  • 全省礦山礦企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整治工作推進會在會理縣召開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李銀昌,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處、辦負責人,涼山州副州長李永亮出席會議,州級相關部門,涉及縣市參加會議。李銀昌在講話中指出,2019年以來,我省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決策部署,紮實開展礦山礦企汙染防治和風險管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各市(州)在工作實踐中進行了各有特色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
  • 綠染礦山滿目春——安福縣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紀實(圖)
    德鑫礦業技術人員在檢查尾砂壩生態修復情況。  今年以來,安福縣認真踐行「兩山」理論,在抓好礦山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開展礦山安全生產、露天礦山環保、礦山生態修復攻堅行動,推動全縣綠色礦山建設走深走實。
  •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召開全區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工作視頻調度會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召開全區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工作視頻調度會 發布日期:2020-11-17 09:14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