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造田一度讓雲南香格裡拉納帕海溼地面積銳減,經過修復保護,面積恢復到2083公頃。
李茂穎 李志剛攝影報導
核心閱讀
目前我國擁有溼地8.04億畝,其中自然溼地約7億畝,溼地保護率46.98%,初步形成了以溼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溼地保護體系。但溼地利用強度遠高於其他生態系統,受威脅程度和保護壓力較大。
國家林業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近日印發文件,要求貫徹落實《溼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我國溼地保護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如何做好溼地保護?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
溼地資源質量尚可,但利用強度遠高於其他生態系統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包括湖泊、沼澤、灘地等,其最明顯的標誌是有水的存在。
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溼地資源總量大,分布遼闊,生物多樣性豐富。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我國溼地總面積達5360.26萬公頃(8.04億畝),其中自然溼地面積4667.47萬公頃(約7億畝)。截至去年底,全國有國際重要溼地49個,溼地自然保護區602個,溼地保護率達46.98%,初步形成了以溼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溼地保護體系。
我國溼地生態系統脆弱,受威脅程度和保護壓力較大。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顯示,我國溼地率僅5.58%,遠低於世界8.60%的平均水平,為世界人均溼地面積的1/5。雖然溼地資源質量尚可,但很多自然溼地轉化為人工溼地,溼地利用強度遠高於其他生態系統。
去年12月,國辦印發《溼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提出了堅持全面保護、分級管理的原則。「全面」體現在這麼幾個方面:將全國所有溼地納入保護範圍;把溼地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統籌推進溼地保護與修復;分級管理,重要溼地採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一般溼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允許進行合理利用,當然這種利用要在溼地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以內,且不能改變溼地的性質。
三大生態系統中,唯獨溼地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保護
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顯示,溼地主要受到汙染、圍墾、基建佔用、過度放牧、過度捕撈和採集、外來物種入侵等影響,其中汙染處於高發態勢,影響面積和破壞程度最大。汙染導致溼地生態功能退化。部分溼地物種種群數量明顯減少,有的溼地物種甚至瀕臨滅絕。
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溼地面積之所以大幅度減少,除了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外,人類活動佔用和改變溼地用途是其主要原因,圍墾和基建佔用是最關鍵因素。
該負責人表示,我國溼地流失破壞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持溼地總量不再減少,是溼地保護最緊迫的任務。因此《方案》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國溼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的總量管控目標。
溼地保護對於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據調查統計,我國僅有25%的公眾對溼地有所了解,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不僅僅存在於公眾層面,還存在地方政府決策層面,溼地保護和利用關係惡化,有些地方甚至掠奪性地利用溼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在森林、海洋和溼地三大生態系統中,目前唯獨溼地生態系統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保護。」該負責人說,溼地沒有法律地位,在土地分類中屬於未利用地,往往成為被佔用的對象。圍墾和工程建設佔用溼地缺乏審批程序,破壞溼地缺乏處罰依據,保護工作被動。
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全國溼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的總量管控目標
如何貫徹落實好《方案》,實現全國溼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的總量管控目標?
「逐級分解落實溼地面積管控目標,合理劃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溼地範圍,落實到具體溼地地塊,十分必要。」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明祥表示,「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溼地,應是溼地生態系統內保護價值最高、保護最為緊迫的空間區域。」
專家建議,依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從可操作和可落地的角度,國家林業局會同有關部門合理劃定納入生態紅線溼地範圍、地方政府負責落界,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溼地要落實到具體地塊上。根據納入保護紅線的溼地重要性,明確各級政府的管理責任,實施最為嚴格的溼地保護措施。
「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溼地還需要強化用途管制。」張明祥表示,要合理設立溼地相關資源利用的強度和時限。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確定納入保護紅線溼地的功能,實施負面清單管理。經批准徵收、佔用溼地並轉為其他用途的,用地單位要實現「先補後佔、佔補平衡」,確保溼地面積不減少。此外,開展常規化溼地調查監測工作,及時掌握溼地動態變化,為其更有效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把《方案》相關要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辦法。如:加快推進溼地立法,實現依法治溼;逐級落實溼地面積管控目標,推進建立相應的考核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地方政府保護溼地的積極性;儘快劃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溼地範圍,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實施溼地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提升溼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