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出臺九條措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2021-01-20 瀟湘晨報

近日,廈門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廈門市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出臺九條措施加強傳統建築保護利用,要求城鄉建設中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築,不得大拆大建。《方案》要求建立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遺產先普查後徵收制度。城鄉建設中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築,不得大拆大建。在開展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建設、徵地拆遷時,各區人民政府、各片區指揮部應對改造或建設區域內 50 年以上的建築進行普查甄別、列出名錄清單。尚未啟動土地房屋徵收的片區,各區人民政府、各片區指揮部原則上需開展普查甄別等工作後,再啟動徵收工作。經認定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還須明確為原址保護、遷移保護、有價值構件回收保護等分類。

同時,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控機制、專家技術審查機制、定期評估監測機制、傳統構件回收利用制度、創新活化利用機制、瀕危預警機制、落實整改、問題和線索移送機制。

各區人民政府在組織房屋徵收拆遷過程中,應指定專門單位,收集有價值的傳統構件,用於本地風貌或風格相近的文物建築、歷史風貌建築等修繕維護。

【來源:臺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甘肅出臺三大類22條措施 2020年基本建成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
    評論現已開啟,請看官們在文末發表觀點來源:西部商報我省出臺三大類22條措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基本建成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甘肅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方案》。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經濟建設高潮過去,我們國家富強了以後,接著文化建設就來了,但是遺產沒了,以後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拿北京城的保護來說,50年代的時候,梁思成說要把舊城整個保護下來,到三裡河那邊建新北京,但沒被採納。我們現在申請歷史文化名城,這幾大古都一個都沒申請下來。最後是評了一個平遙一個麗江,但現在在我們的歷史文化名城裡面,就只剩它們了,太可憐了。
  • 廣西來賓市發布《來賓市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條例》明確指出,忻城土司文化遺產,包括忻城土司文物和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忻城土司文物是指現今遺存的,體現忻城土司制度實施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生活等活動,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忻城土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與忻城土司文化相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因此,珍惜與保護本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及其所承載的思想文化,是事關民族和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20世紀90年代初,福州市就以強烈的責任感推動名城保護制度化、法制化建設,許多開創性探索與科學實踐為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留下了寶貴財富。
  • 廈門市30條實施意見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9日訊 近日,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實施意見。二、主要任務(一)突出產業發展重點1.打造旅遊核心吸引物優化存量,通過文旅融合賦能,展現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形成集文化觀光、文化體驗、文化研究、休閒度假、教育研學等功能於一體的世界文化遺產深度體驗地。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她對紹興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紹興的「母親河」。如今,這條「母親河」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對她的保護利用,也將繼續影響著紹興的未來。一、大運河(紹興段)及其遺產點大運河(紹興段)由西興運河、紹興護城河、紹興城內運河、山陰故水道以及虞餘運河等河段組成,全長101.4公裡,屬於浙東古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這兩個《規劃》對中國大運河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了明確的規範,對遺產的價值評估、保護措施、展示利用、管理機制、環境保護等進行了規定,是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中最直接的指導性文件。米迪運河上早有若干設施在1913年的法令中被列為歷史紀念物,還有若干遺址和景觀也在1930年的法令中列為受保護遺址和景觀[23]。申遺成功後,雖然沒有出臺針對米迪運河的新的法律文件,但頒布了許多管理章程用於規範運河遺產管理。這些管理規定對運河駁岸、沿線景觀、構建築物、運河工程等方面做了詳實的闡述和規範,使運河的保護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與作用。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蹟,看起來卻是一副「未被保護」的樣子。文/陳言 編輯戴聞名萩陶苑(圖片源自萩市觀光協會)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呼和浩特市《九條措施》重磅發布!
    為有效解決當前全市營商環境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按照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指示要求,市政府辦公室根據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內蒙古自治區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經過廣泛徵求意見,於2020年11月26日正式印發《呼和浩特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便民利企九條措施
  • 晉江檢察安平橋公益保護入選最高檢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其中福建省晉江市檢察院督促保護安平橋文物和文化遺產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由於這個歷史淵源,山口縣是日本與中國和朝鮮半島聯繫最為緊密的地區之一。萩市則位於山口縣北部,面向日本海,在江戶時代是長州藩的主要據點,從江戶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一直人才輩出。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從小城萩市的文化遺產保護細節,可以對整個日本的遺產保護管窺一斑。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最高檢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作為公益訴訟重點領域持續推進,加強與相關行政機關的溝通協作,針對該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強化案件辦理,注重辦案實效,推動法律完善,加強案例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這些豐富多樣、具有黔東南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也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義大利文化遺產保護體制:分散管理下特設監督人
    義大利政府堅持國家對藝術、歷史遺產和景觀進行保護,文化遺產不可能如同其他私有財產一樣完全由私人意志支配。文化遺產的擁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應承擔起相應的保護義務並接受相關的限制,這種限制,從法律上保證了各方積極參與遺產保護,同時也確立了政府部門對文化財產管理進行幹預的合法性。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建設  運河盡顯風情與文化特色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 內蒙古呼和浩特「自曝家醜」出臺《九條措施》提升辦事效率
    他說,「為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呼和浩特市推出了《九條措施》。」記者從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這《九條措施》最為突出的亮點是,能提升辦事效率。據介紹,在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方面,該《九條措施》將工程建設項目分為簡易低風險、工業投資和市政工程、房屋建築4大類,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將簡易低風險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12個工作日內。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標題:動態保護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王鳳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持續的實踐與傳承,並提升其被繼承的可能性。在傳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究竟該保護什麼、如何保護,目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專題| 文化遺產的批判性研究
    在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遺產之於多層次認同建構的意義和對遺產保護中國經驗的論證成為當前中國遺產研究的熱點。作為國際性的文化實踐,遺產保護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發生的,需要在全球社會的格局中梳理遺產保護興起的歷史脈絡。在對遺產保護國際性經驗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反思中國學界的遺產觀,推動中國遺產研究理論和保護實踐進步,實現中國與世界遺產研究的交互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