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成為了目前我國最為歡迎的一種方法,在我國,人工降雨已成為一種常態。據不完全統計,在2008到2014年,在全國的357個城市發射了71萬枚火箭,535萬發炮彈,這些總共花費了65億元人民幣,帶來了3100億升的人工降雨。就目前來說中國是世界最為熱衷人工降雨的國家了,如美國每年花費用於人工降雨的資金不足我們的十分之一。
那麼,人工降雨真的有用嗎?想要了解人工降雨,就需要了解雨是怎麼形成的。
通常來說,如果要下雨的話,就必須要有雲,而雲就是水蒸氣所形成的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珠,小水珠聚集形成大水珠。最後在重力的作用下就形成我們日常是所看見的雨。在雨的形成來看,只要有雲就可能會下雨。
但是下雨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想要下雨就要得到水珠,要得到水珠,就需要得到冰核,水才能自發的凍結核化,並吸收水汽不斷長大最終掉落下來。而冰核的形成需要溫度低於零下四十度,條件極為困難。理解了雨形成的原理後,就可以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了。
我們有兩種辦法進行人工降雨了,一是向雲中丟入冰核,二是把雲的溫度降低到零下40度。在此之前嗎,我們需要通過雷達的裝置在2000m之上的高空找到溫度低於0度的冷雲。而最常見的人工冰核是碘化銀,根據他的物理性質,可以有效的吸附水蒸氣形成水珠。如果要採用第二種方法進行的話,通常使用的乾冰,利用乾冰的升華吸熱的物理性質,使雲彩的溫度迅速降低下來,使其達到合適的環境,讓水蒸氣自動的形成冰核。
根據我們的知識來說地球是一個巨大的循環系統,人工降雨真的會讓降雨量變多嗎?在研究中往往將人工降雨與預期降雨量相比,當一個雲吞經過人工降雨之後就失去了記錄他應有降雨量的機會。
所以人工降雨能不能增加降雨量不好說,但是能提前降雨。就如同08年奧運會時,北京周邊地區共發射了1000多枚人工降雨火箭,實現了提前降雨。從而使開幕式時萬裡無雲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