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人工降雨人們一直都很好奇,事實上人工降雨用的是一種叫做碘化銀的物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碘化銀。
前陣子北方地區霧霾達到了重汙染程度,其原因之一就是冬季雨水較少,空氣中的灰塵、雜質得不到淨化,部分地區不得不採取人工降雨的方法來緩解霧霾。對於人工降雨人們一直都很好奇,事實上人工降雨用的是一種叫做碘化銀的物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碘化銀。
碘化銀什麼顏色? 碘化銀分子式Agl,分子量344. 77。 碘銀為亮黃色無臭微晶形粉末,有α、β、γ三種變體:自室溫下至137 °C形成黃色立方晶系硫化鋅型晶格的γ-碘化銀;溫度在137?146 °C,形成黃綠色的具有六方晶繫結構的β-碘化銀;溫度高於146 °C至熔點(555.5 ℃),形成穩定的具有立方晶系的不規則結構的α-碘化銀,它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沸點1506℃。
碘化銀無論是固體還是液體都有感光性,可感受從紫外線至 約480 nm波長的光線。在光的作用下,分解成極小顆粒的「銀核」,而逐漸變為帶綠色的灰黑色。不溶於水和稀酸,微溶於氨水,和濃氨水一起加熱時,由於形成碘化銀-氨配合物結晶體,而轉變為白色。易溶於碘化鉀、氰化鉀、硫代硫酸鈉溶液和熱硝酸中。
碘化銀人工降雨原理 人工降雨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 是暖雲降雨。暖雲裡必須有足夠大的水滴才能下雨。為了促使暖雲降雨, 可以用飛機向雲中噴撒適量的吸溼性物質,如粉末狀的氯化鈉、氯化鈣、尿素等。它們能很快吸收水蒸氣成為水珠而導致降雨。
還有一種是冷雲降雨。冷雲裡必 須有足夠的冰晶才能下雨。為了促使冷雲降雨,可以用飛機或火箭將碘化銀撒播到雲層裡。碘化銀是一種黃色晶體,由於見光後會分解,一般應保 存在棕色瓶內並放於暗處。通常它是 跟氯化銀、溴化銀一樣作為照相底片 的感光劑使用的。但隨著人們對人工降雨的研究,要尋找與冷雲裡冰晶形 狀相似的物質,以便增加冷雲中的冰晶時導致降雨,結果找到了碘化銀。它的晶體外形與冷雲中自然冰晶的外形相似。人們給這種晶體取了個名字 叫「人造冰晶」。工作時,把碘化銀先溶解在氨水裡,然後用飛機噴灑。氨水易揮發,碘化銀晶體很快析出來,飄浮在冷雲中,天空中的水蒸氣 就在碘化銀晶體上凝聚變成雪花。如果雲層下的溫度低於0℃,就下一場鵝毛大雪。如果雲層下的溫度高於0℃,雪花就融化成雨滴,下的是一場瓢潑大雨。據測定,1克碘化銀可以變成10萬億顆人造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