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至14日,我省大部分地區,普降小雪,雲系深厚,具有較好的增雪潛力。為最大限度利用天空之水,增加降水量,此次降雪過程中,我省各級氣象部門適時進行了人工增雪,使得全省「雨露均沾」,降雪範圍廣、雪量大。
然而降雪還未結束,不少市民發現,微信中開始轉發所謂的溫馨或是重要通知,稱:「專家提醒:此次降雪用的是人工增雪的方式,因為人工增雪用的炮彈是碘化銀,雪中會含有銀離子。請家中有寶寶的孩子,一定要注意:第一不要吃雪。第二玩雪後及時洗手防止對皮膚的傷害。第三雪融化後的三四天內是碘化銀漂浮物最多的時候,一定要出門帶口罩……」對此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人工增雪到底危害不危害人體健康呢?採訪中,省氣象局人工降雨防雹辦公室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局二級研究員李培仁解答了這一疑惑。李培仁說,首先人工增雪確實會用到碘化銀,通常的人工增雨(雪)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在雲霧厚度比較大的中低雲系中播散催化劑(碘化銀)從而達到增雨、增雪目的。能增加雲中的凝結核數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並增大。同時,碘化銀能改變雲中的溫度,有利擾動並產生對流。而雲中的擾動及對流的產生,將更加有利於水汽的碰並增大,當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飄浮時,便產生了降雨降雪。
李培仁說,為增加降水量,增加土壤墒情,省人工降雨防雹辦公室,把握有利天氣時機,2月13日、14日在全省範圍內成功實施飛機人工增雨雪作業10架次。空中飛行時間19小時56分鐘,播撒碘化銀7416克,累積影響面積16.2萬平方公裡。在飛機人工增雨雪間隙,各市積極組織開展地面人工增雪作業,共開展作業99次,發射增雪炮彈169發,火箭彈290枚。燃燒煙條248根。他說,現在所用的催化劑種類和計量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顯著危害。經計算碘化銀釋放的催化劑大約每平方公裡只有不到一克碘化銀。人工增雨是一個微物理過程,而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化學變化。雖然碘化銀中銀離子是重金屬,但碘化銀用量極小,分散在很大的區域裡面,單位面積的含量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人工增雨雪作業使用的碘化銀催化劑用量很少、分布範圍很大。碘化銀不溶於水,見光易分解,不會長時間漂浮在空中。國內外的檢測表明,即使在長期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的區域,水中銀離子仍遠低於生活飲用水國家衛生標準(銀離子濃度不超過50微克/升)。
綜上所述,在人工增雨(雪)中使用的碘化銀,是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傷害的,所以市民不必擔心,也不要輕信謠傳。
「人工增雪對環境無影響,空氣中也沒有碘化銀漂浮物。但雪中本身雜質較多,確實需要注意不要吃雪,因為的確不衛生。」 李培仁笑著說。
責編:白偉
版式:謝姣姣
檢查:魏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