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7日消息(記者王逸群)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近日,社交網絡流傳消息稱,華北地區降雪過程中,人工增雪使用的催化劑——碘化銀可能會危害健康、汙染環境。中國氣象局專家表示,碘化銀催化劑使用量微小,作業時間和影響範圍有限,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對環境和健康均無負面影響。
針對2月13日到14日的降雪過程,河北、山西、內蒙古等9個省(區、市)開展了增雪作業。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專家、世界氣象組織(WMO)人工影響天氣專家組成員姚展予表示,此次人工增雪包括地面作業700餘次,飛機作業17架次,作業影響區面積共約15.5萬平方公裡。綜合各省上報數據和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部門初步評估結果,此次人工增雪對於緩解乾旱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說,此次降雪過程,通過人工播撒催化劑增加降雪作業,大概增加地面降雪量7%—11%,對緩解華北地區乾旱、增加冬麥區土壤墒情、降低森林草原火險等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介紹,人工增雪的催化劑主要是碘化銀。其原理是將催化劑播撒到雲中合適部位,增加雲內冰晶濃度,進而引發雲層降雪或增大其降雪強度。姚展予介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我國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每升水中銀離子含量低於0.05毫克是安全的。此次人工增雪使用碘化銀作為催化劑,因為使用量微小,影響範圍廣,因此並不會汙染環境,對人體健康也沒有危害。
姚展予說:「碘化銀要產生危害,必須要達到一定濃度。整個華北9省(區、市)的人工增雪作業所釋放的碘化銀的總容量,平均到15.5萬平方公裡的影響面積,單位面積的碘化銀含量極其微小。我們大致測算,濃度遠遠低於0.05毫克/升這樣一個安全標準的數值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