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本福島核電站洩露物質主要通過空氣和海水進行擴散汙染,作為近鄰的我國,是否受到此次核輻射洩露的影響,一直是公眾最關心的話題。對此,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都在其官方網站介紹:到目前為止,日本核電站輻射洩露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沒有危害,無需採取特別的防護措施。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4月4日,環保部門在我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地區氣溶膠取樣中檢測到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另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寧夏檢測到更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銫-137和銫-134。結合近年來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初步確認各地所檢測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來自日本福島核事故。
由於各地檢測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輻射劑量極其微弱,只有10-7(註:為次方形式,文本文檔無法顯示,我在版上改)微西弗/小時,相當於巖石、土壤、建築物、食物、太陽等自然輻射源形成的天然輻射劑量(0.1微西弗/小時)的十萬分之一。公眾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年之內所接受的附加輻射劑量,僅相當於乘坐飛機飛行兩千公裡所受輻射劑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無需採取特別防護措施。
中國氣象局網站4日報導,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根據最新氣象資料和大氣擴散模式計算分析表明,未來三天(4月4日至6日),日本海至我國黃海、東海以東洋面的中低層偏東風明顯,有利於前期擴散至該地區的核放射性物質向西擴散,福島核電站釋放的微量放射性物質有可能隨氣流擴散至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海域,但由於濃度量級較低,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無影響。
3月11日,在日本地震發生4小時後,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向各核應急響應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發出核應急響應氣象支持請求,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隨即啟動應急響應。次日上午,首份「日本核電站核洩漏3天內對我國無影響」的決策服務材料報送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隨後,專報每天兩次滾動製作發布。這背後是一支15人組成的核應急小分隊,他們在關鍵時刻發出權威聲音,為決策部門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持,為公眾解疑釋惑、緩解恐慌。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通過對歷史上東亞地區的日本氣候資料進行詳細分析,總體結論是3、4、5月份東亞地區以偏西氣流為主,因此,日本核輻射不會對中國造成較大影響。現在,氣象局每天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業務運行,對風向變化也一直關注。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會對水質進行檢測,並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4月2日,日本官員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的含高濃度輻射物質積水滲出反應堆流入太平洋。這些核汙染物會不會隨著海水流入東海,進而危害東海水質及海產品呢?對此,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有關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從海洋環流分析,近期核汙染物不會影響我國東海海域,東海分局將派出更多監測船對海域進行核汙染物的監測。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工作人員稱,根據海洋環流分析,福島第一核電站滲出的含高濃度輻射物質積水流入海水中後,將被福島附近的黑潮(即日本暖流)向東至東北方向匯入北太平洋,近期基本不存在向我國海域擴散的動力條件,因此暫時不會對我國東海海域的水體以及海產品產生影響。而且到目前為止,在海水檢測中並未發現核物質含量。相關機構將一直緊密關注海洋水產的核物質含量等,一經檢出,立即向農業部報告並第一時間向市民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