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無藥可治,得上必死無疑?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

2021-01-08 騰訊網

流言一、 鼠疫無藥可治,得上必死無疑

流言:

鼠疫病死率高達100%,無藥可治,染上就等死吧!

真相:

鼠疫又叫黑死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由鼠疫桿菌引起。根據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臨床表現,鼠疫可以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輕型鼠疫和其他少見類型鼠疫。歷史上,鼠疫確實引起過大範圍的死亡,但這是因為當時人們對鼠疫的病因、治療、預防等認識不足。

雖然人類對鼠疫普遍易感,但在現代醫學裡,鼠疫已不再無藥可救。事實上,臨床上鼠疫病例已經可以通過規範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人如果能早期就診,並得到規範治療,治癒率很高,可疑接觸者也可通過預防性服藥而避免發病。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未治療的鼠疫患者病死率極高,比如最兇險的肺鼠疫,可在發病18-24小時內致命。敗血型鼠疫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幾乎為100%。所以,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於患者存活和減少併發症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防控體系,只要科學應對,不會出現鼠疫疫情大範圍擴散風險。

套路:敏感時期,利用恐慌

鼠疫曾在歷史上造成過重大傷亡,因此相關流言在北京發現兩例輸入型鼠疫病例時迅速傳播。在出現重大疫情、重大災難等突發性事件時,人們往往會非常敏感和恐慌,此時相關流言極易傳播。對待極端的說法,要養成多質疑的習慣。

類似流言:

1、天津爆炸現場氰化鈉可能導致毒雨

真相:固態氰化鈉本身有劇毒,遇水可溶解,但在常規環境下沒有氣態形式,不可能進入空氣隨風擴散,所以也沒有與大氣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

2、 吸菸可以防非典

真相:吸菸有害健康是得到公認的,其中一個危害就是削弱人體呼吸系統的防禦機能,增加感染的機會,而且吸菸還使手與口鼻增加接觸,增大了感染機會。

3、 吃碘鹽可以防核輻射

真相:市面上出售的碘鹽碘含量是非常低的,要想得到碘的放射性防護作用所需要的劑量水平,一個成人一次性至少需要食用2~3公斤。不根據實際情況、盲目過量吃碘鹽或碘片,對身體有害無益,有可能造成碘超標以及碘甲亢等疾病。

流言二、 中國高鐵輻射嚴重,會造成女性不孕

流言:

國產高鐵從誕生起就存在嚴重的輻射問題,對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女性生殖系統,造成不孕。

真相:

我國高速鐵路上運行的列車,使用的電力一般為2.5萬伏特、50赫茲交流電。相應地,高鐵的高壓電力設備輻射出這個頻率段的電場和磁場,為「極低頻電磁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不會對女性生育產生影響。「高鐵輻射嚴重導致不孕」的說法純屬誤導。

有電的地方就有輻射,普通火車、地鐵都有輻射,手機、剃鬚刀有輻射,太陽光也有輻射。只要輻射在一個安全值內,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規定,高鐵產生的磁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100微特斯拉(磁感應強度單位)以下,電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5千伏/米以下。

北京鐵路局專業人士曾專門對高鐵車廂中的電場輻射進行測量並公開測量數據,不同車型的一等車廂、二等車廂、車廂連接處、駕駛室等位置,電場輻射值分布在0.011-0.021千伏/米的範圍內。比對這些數據不難發現,中國高鐵的電磁輻射量要遠遠低於國際標準,根本不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套路:不談劑量,誇大危害

危言聳聽、渲染恐嚇,是這類流言的主要特點。脫離劑量談輻射,在科學上並不具有實際的意義。我們對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存在類似的誤解。

類似流言:

1、喝咖啡會攝入丙烯醯胺導致癌症

真相:咖啡在製作過程中因為高溫而產生的丙烯醯胺只是具有潛在風險性,且含量微乎其微,一個人每天至少要喝318杯才可能產生致癌風險。

2、X射線安檢儀對人體有很大傷害

真相:安檢儀的輻射量遠低於安全標準,接受一次安檢儀的檢查,完全不需要擔心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流言三、 液化氣鋼瓶著火一定要先滅火再關閥門

流言:

液化氣罐爆炸最大的誤區就是立刻關閥門!一定要記住,是先滅火再關閥門!

真相:

事實並非如此,千萬不要被此流言誤導。液化氣鋼瓶一旦著火,要根據現場情況,採取不同的處置措施。

在液化氣鋼瓶閥門完好的情況下,首選是關閥,閥門關了火就滅了。網上流傳的「先滅火、後關閥,否則會回火導致爆炸」的情況,在液化氣鋼瓶著火時是不會發生的。只有在燃氣管道著火時,如果快速關閥,會導致管道裡壓力快速下降,管道外面的壓力比裡面的壓力大,才會把火壓到管道裡去造成回火。消防員在處置燃氣管道著火時,首先會慢慢把管道閥門關到最小狀態,把火焰降到最小後,再關閥滅火,這樣是為了防止回火。液化氣鋼瓶瓶體和瓶口較小,相對來說壓力較小,不會產生壓力差,而且液化氣鋼瓶裡面的壓力比外面大。

如果著火的液化氣鋼瓶的閥門損壞,可以不滅火,先把液化氣鋼瓶拎到空曠地帶站立放置,再用水冷卻瓶身,等待液化氣燃燒完畢即可。燒著的液化氣鋼瓶如果在居民家中無法轉移,要先報警,撤至安全區,待消防處置結束,再送至專業的液化氣站。

如果液化氣鋼瓶橫向倒地燃燒,鋼瓶容易被火焰加熱,到達一定溫度後,瓶內的液化氣受熱膨脹,瓶體容易發生物理爆炸。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讓燃燒的瓶體倒地。在無法預判和無處置能力的情況下,要第一時間撥打119報警電話,等待消防員到場處置。

套路:亂貼熱點,吸引眼球

這條流言借著「江蘇無錫小吃店液化氣罐爆炸造成多人死傷」這一社會熱點事件傳播,假專家胡亂解釋、編造流言,實際上是吸引眼球,甚至進行潛在的商業營銷,這樣的套路要善於辨別。

類似流言:

1、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噴了防腐劑

真相:這是一種風乾現象,西瓜放置過程中水分會慢慢流失,當水分揮發到一定的程度,病菌就算侵入也難以存活繁殖,也就不存在腐爛的問題。

2、北極32攝氏度高溫使北極熊正在滅絕

真相:北極地區面積廣大,流言中所提到的挪威班納克地區溫度本來就比同緯度的北極地區高一些,根據相關數據,北極熊數量展望為「穩定到上漲」。

流言四、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癌的前兆

流言:

檢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就是患上甲狀腺癌的前兆。

真相:

總的來說,大部分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病變,真正的甲狀腺惡性腫瘤只佔很少一部分,甲狀腺結節患者不必過度擔心。

甲狀腺癌的診斷,主要依靠觸診、超聲、穿刺和術中病理。隨著現代超聲技術解析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隱匿性很強的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都能被發現,大部分甲狀腺癌經過科學規範的治療可以被治癒。

不過,甲狀腺結節雖不用過度擔心,但也不可掉以輕心,需要儘早到正規醫院進行明確診斷,以免延誤病情,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另外,由於甲狀腺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很難被覺察,如果出現結節突然增大、吞咽困難、結節附近組織發生粘連等症狀,應進行全面的甲狀腺功能檢測,對結節進行判斷。對難以辨別的結節,應每隔6到12個月定期檢查一次。

套路:迎合需求,販賣焦慮

當前人們普遍更加關注健康、養生話題,可網上信息眾說紛紜,一些模稜兩可的流言,就會利用人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傳播。

類似流言:

1、血管裡面有垃圾,不清理會百病纏身

真相:血管裡並沒有所謂的垃圾、毒素,有的只是代謝廢物。平時適當多喝水,增加排尿,就可以幫助代謝廢物加速清理。除此之外,任何保健品、排毒湯,都不可能把它們從身體裡清出去。

2、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

真相:人體有一套有效的調節系統,使pH值保持基本穩定,只會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波動。也就是說,食用任何食物都不會改變人體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會讓人體變得酸性更強。

流言五、人工增雪催化劑含碘化銀會影響健康

流言:

2019年2月13至14日華北地區的大範圍降雪是人工增雪。人工增雪催化劑中含有的碘化銀會危害人體健康,並造成環境汙染。

真相:

在本次降雪中,確實有部分地區進行了人工增雪,但增雪使用的碘化銀催化劑即使全部降落到地面上,每平方公裡碘化銀的含量也僅有0.21克。按照降水量計算銀離子濃度,銀離子含量約合0.000035毫克/升,這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我國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銀的含量不超過0.05毫克/升的要求,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汙染,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研機構就開始研究碘化銀催化劑對環境的影響。美國、西班牙、希臘、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國家對人工增雨雪作業後降水和土壤的檢測數據顯示,銀離子的平均濃度都很低。因此人工影響天氣使用的催化劑碘化銀,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可以忽略。

套路:專業名詞,引發曲解

對公眾看不懂的專業詞彙進行想當然的解釋是流言產生的常用套路,並利用人們「我比你懂得多」的虛榮心進行傳播。很多人根本搞不清「碘化銀」是什麼物質,就理所當然地相信並且傳播這類流言。

類似流言:

1、國產食鹽含有亞鐵氰化鉀,劇毒堪比砒霜

真相:氰化鉀是人們所熟知的有毒物質,與食鹽中含的亞鐵氰化鉀不是一種物質。亞鐵氰化鉀是低毒物質,一個人每天要吃3兩鹽才有可能對人體產生負面效應,而我們正常人一天吃的食鹽能到20克就已經非常非常鹹了。

2、麥片含農藥草甘膦成分會致癌

真相:科學研究表明,草甘膦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發育、繁殖和內分泌系統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在正常使用的範圍內草甘膦對農田中的動物也沒有慢性毒害和神經毒害。

流言六、「量子波動速讀」可1分鐘閱讀10萬字

流言:

這是一種革命性的閱讀方式,在量子波動速讀過程中,你只需高速翻動書本(類似於洗撲克牌的速度),甚至不需完全翻開,就能理解書中內容,並複述出來!

真相:

量子是能表現出某物質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單元,「量子波動」只是物理學上量子的一種狀態。

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大概想包裝的概念是:通過量子波動讓頭腦中產生動態影像,即通過物理學的概念讓感知器官產生多維感受。

然而,量子波動或量子碰撞只能在巨大的「量子對撞機」中產生。單純用手翻閱書本,根本不可能產生量子波動,所謂「量子波動速讀」完全是異想天開。

據悉,不少地方都開設有量子波動速讀等披著高科技外衣的全腦培訓班,比如有的培訓方宣稱不僅可以「一目十行」,還能開發松果體——「松果體打開了,天眼就打開了,閉著眼睛也能看到書中的內容」。而當學生感覺「啥都沒學到」時,培訓方通常都會表示,「學生年齡太大了,小孩兒送進來早的話,早就開天眼了。」

其實,松果體跟感知力沒有關係。閱讀速度受制於神經系統的傳遞速度,任何速讀都得面對人的機體極限,上限不可超越。凡是吹噓能超出上限提高閱讀速度的,都是騙局。

實際上,真正的量子力學和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非常微弱,這些虛假概念和量子力學毫無關係,只是利用前沿科技炒作出來的各種營銷宣傳。

套路:借高科技,營銷炒作

這類流言從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前沿科技中提煉虛假概念和理論,以此進行牟利。近年來,許多科技熱點,如引力波、量子、區塊鏈等都存在被商業炒作的現象,公眾需要提高警惕,仔細甄別。

類似流言:

1、引力波有輻射,孕婦要穿防引力波輻射服進行特殊防護

真相:引力波作為一種攜帶能量的時空波動,一直存在於宇宙中,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根本談不上什麼需要加緊防護。

2、浙江大學研製出「量子隱身衣」

真相:現有的技術條件下,還無法生產網傳視頻中的「隱身衣」,視頻是後期「技術合成」得來的。量子水、量子肥料、量子藥、量子眼鏡等也都是騙局,量子技術並未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流言七、外星人發來了太空無線電波

流言:

科學家探測到了一種宇宙神秘信號,經過專業分析,發現這是外星人發出的信號。熱心網友疾呼「不要回答」!

真相:

流言中的這一研究指的是由加拿大科學家領導的科學團體探測到了太空中重複的快速射電暴(Fast Radio Burst , 簡稱FRB),它產生於15億光年之外,被命名為FRB 180814. J0422+73。1月9日,關於這一發現的兩篇論文的未編輯版在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線。

快速射電暴指的是突然產生於銀河系之外的無線電波,它通常只持續幾毫秒,並攜帶著巨大的能量,2007年首次在脈衝星搜索數據中被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共探測到100多次快速射電暴。

這次的發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傳來的無線電波重複了6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探測到重複的無線電爆發,第一次發生在2015年。

很多媒體對這一發現進行了報導,包括BBC、CNN、《衛報》等,一些人還認為這可能是外星生命存在的證據,將重複性的無線電波解讀為外星文明發出來的信號,甚至猜測有沒有外星文明可以在幾年時間就飛躍幾十億光年的距離。

但是,作出這一發現的科學團體在《自然》的論文中其實並未給出任何與外星生命相關的推測。他們僅表示,由於之前僅探測到一次重複性爆發,因此很難得出任何結論,而再度發現重複性爆發意味著這種現象很可能並不像之前想像的那樣罕見。

這一事件是對原論文成果的曲解和誤讀,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地外文明探索的熱情以及對地外文明風險的擔憂。

套路:神秘獵奇,歪曲誤讀

這類流言利用人們的好奇心和聯想,對科學探索成果進行主觀臆想,經常產生在超出普通人認知的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等領域。在面對所謂顛覆性突破和重大發現時,需要等待權威的證據確認後才能傳播。

類似流言:

1、 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基地

真相:月球背面也和正面一樣沒啥特殊之處,只是有更多的環形山、隕石坑及荒漠,並沒有發現任何人工建築物或人為活動的痕跡,更別說外星人的蹤跡了。

2、2030年太陽將休眠

真相: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基本上是穩定的,變化都不會超過千分之二。這樣的變化人類很難直接感受到,要用專門儀器才能檢測出來。

3、用瘧原蟲能治癒晚期癌症

真相:瘧原蟲感染只是喚醒了免疫系統,對治療癌症有所幫助,而且感染瘧原蟲會導致病患出現周期性發燒等症狀,目前該項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數,尚沒有充分的證據和足夠數量的案例證實該方法有效。

流言八、跑步會損傷膝蓋易患關節炎

流言:

經常跑步的人容易得髖關節和膝關節炎。

真相:

導致關節炎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史、超重和受傷等,而跑步的時間長短、強度、距離和完成的長跑次數與關節炎沒有任何關聯。換句話說,年紀越大、體重越高、有關節炎的家族史或者曾經有過關節受傷的人越容易得關節炎。

長跑並不毀關節,馬拉松運動員得關節炎的比例反而比普通人還低。2017年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出於健身目的的跑步者,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也就是說,跑步可以是膝蓋的保護因素,關鍵在於正確的跑步方式。

總之,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跑步,只要方法得當,對關節和健康都是有益處的。

套路:亂搭因果,邏輯誤導

誤導性地嫁接因果關係。先後或是關聯不等於因果,因果關係需要嚴密的論證。把先後關係或關聯關係誤認為是因果關係,是我們經常犯的一種思維錯誤。

類似流言:

1、寒冷刺激削弱免疫防禦能力,受凍會導致關節炎

真相:幾乎所有的人到40歲時,負重關節都會有一些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受涼或者受寒只是導致關節炎症狀加重的一個誘發因素,而不是直接原因。

2、西安女子被狗咬傷注射疫苗後仍死亡,狂犬病疫苗沒用

真相:注射狂犬病疫苗後確實存在發生意外無效的可能性,例如傷口處理不徹底依然殘存少量病毒等,但這並不能說明疫苗沒用。絕大多數情況下,狂犬病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流言九、 5G基站比4G輻射更強,對人體危害很大

流言:

手機基站都有輻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輻射會比4G要大,對人體危害很大。

真相:

輻射其實是一種能量傳遞方式。網絡提速和基站輻射增值無關。網絡提速不是靠增強通信基站的信號發射功率,而是靠擴容傳輸帶寬,就像拓寬高速公路一樣。5G通信基站也是一樣。而且,通信基站數量越多,手機通話效果就越好,手機和基站之間產生的電磁輻射反而越小。

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自然界電閃雷鳴、太陽黑子活動等都在產生電磁輻射。在生活中,無線電臺、基站天線、微波爐、電腦、電視機、吹風機、收音機等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家用電器也會產生電磁輻射。一般來說,電吹風的輻射可以達到100微瓦/平方釐米,電磁爐的輻射量甚至能達到580微瓦/平方釐米,家庭中常用的無線路由器,在1米範圍內產生的輻射量也有60微瓦/平方釐米以上。

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按照國家標準要求,要小於40微瓦/平方釐米。在實際執行的時候,運營商考慮到信號疊加,工程施工要控制在8微瓦/平方釐米以內。所以,無論是與國家標準還是與常用的家用電器相比,通信基站的輻射量都微乎其微,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套路:新鮮事物,誇大其詞

這類流言利用的是人們對新鮮事物的不了解,誇大其詞,使流言得以廣泛傳播。

類似流言:

1、PX致畸、致癌、有劇毒,爆炸堪比原子彈

真相:PX歷史悠久,是一種應用廣泛的低毒性化工產品,是醫藥、香料、油墨等的生產原料。

2、吃轉基因食品斷子絕孫,美國人都不吃

真相:轉基因的安全性評價遠比普通食品要嚴格得多,經政府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

流言十、拍完X光發現懷孕,孩子就不能要了

流言:

X光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尤其是對孕婦、嬰兒和胎兒。所以拍完X光後發現懷孕,孩子就不能要了,要及時流產。

真相:

X射線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和幼仔,甚至胚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都是存在閾值的。無論是對於成人還是胎兒,接受到的輻射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損傷。因此,不能離開輻射「劑量」來談論損傷情況。

對於胎兒來講,不同胎齡對應著不同的射線安全劑量。2017年,美國婦產科協會發布相關指南:妊娠0至2周,致畸劑量的閾值是50至100mSv(毫西弗),主要影響是胎兒死亡;妊娠2至8周,致畸劑量閾值是200mSv,主要影響是先天畸形;妊娠8至15周,致畸劑量閾值是60至310mSv,主要影響是智力發育和畸形。所以,胎兒的最小影響劑量閾值是50mSv,理論上只要不超過這個數值就是安全的。

一般情況下,一張普通胸片的輻射劑量是0.02mSv,一張膝關節X射線劑量是0.005mSv,一個頭部CT是2mSv,一個胸部CT是8mSv。顯而易見,這些輻射劑量都在安全範圍內。要達到50mSv,相當於要連拍2500次胸片,或者連做6次CT。

很多醫院會對接受檢查的人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比如拍胸片時,會給受檢查者戴上特製的鉛帽、鉛圍領,並在腰部及以下圍上沉重的鉛圍裙,避免人體受到不必要的輻射。

套路:慣性思維,影響判斷

人們的「慣性思維」時常會滋生流言。生活中,許多體檢機構都會提示備孕及懷孕人士避免拍X光片,可能會讓人們形成「思維定勢」,從而影響理性的分析判斷。

類似流言:

1、「奇形怪狀」的大個兒草莓都打了激素

真相: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質,不必談之色變。市面上的大個頭草莓多為「幸香」草莓,本身個頭就很大。有的草莓長相奇怪,那是因為大棚裡溫度和溼度條件不夠好,蜜蜂量不夠導致授粉不均。

2、室外能見度低都是重汙染惹的禍

真相:大氣能見度高低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影響:顆粒物濃度、化學成分、相對溼度、太陽輻射。我們常說的「空氣品質」只代表顆粒物濃度,夏季「桑拿天」溼度較大,對陽光散射作用明顯增強,導致光線投入到人眼中的量減少,所以能見度降低。

相關焦點

  • 2019 十大 「科學」流言求真榜揭曉:中國高鐵輻射嚴重?
    12月31日消息,鼠疫無藥可治,得上必死無疑?5G基站輻射比4G強對人體危害大?量子波動速讀1分鐘閱讀10萬字?……2019年12月30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十位各領域院士專家現場揭穿了這些流言的真相,發布會上還解析了「科學」流言產生的十大「套路」。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
    1、鼠疫無藥可治,得上必死無疑【流言】>鼠疫病死率高達100%,無藥可治,染上就等死吧!【真相】鼠疫又叫黑死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由鼠疫桿菌引起。根據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臨床表現,鼠疫可以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輕型鼠疫和其他少見類型鼠疫。歷史上,鼠疫確實引起過大範圍的死亡,但這是因為當時人們對鼠疫的病因、治療、預防等認識不足。雖然人類對鼠疫普遍易感,但在現代醫學裡,鼠疫已不再無藥可救。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出爐 可能就有你中過的套路!
    你的朋友圈裡是否有偽科學「潛水」?你是否遇到過科學選擇難題卻苦於無權威解答? 今天,「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曉。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12月30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該榜單在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的指導下,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揭曉
    12月31日12月30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學中心揭曉。該榜單在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的指導下,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
  • 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
    昨日,由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現場揭曉了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
  • 我國近日確認2例鼠疫死亡病例,鼠疫有藥可救嗎?家裡有老鼠會有傳播...
    央廣網北京8月1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8月6日,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判定1例腸型鼠疫死亡病例。8月7日凌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一例腺鼠疫病例死亡。  鼠疫經歷了從過去的全球大流行,到如今的個例發生。歷史上,鼠疫引起過大範圍的死亡,如今,人類醫學有什麼防控和治療的手段?它還像網絡上流傳的一些信息一樣「無藥可治」嗎?
  • 鼠疫離我們有多遠,家有老鼠會感染嗎?
    點擊播放 GIF 0.0M科學之春讓科學點亮生活北京時間2020年7月3日,剛果(金)伊圖裡省政府宣布7月5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也確診1例腺鼠疫病例,隨後該市發布鼠疫防控Ⅲ級預警。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據內蒙古衛健委副主任伏瑞鋒介紹:目前,內蒙古已發現3個鼠疫疫點,15名密切接觸者已實施居家醫學隔離觀察,至今尚未發現因草原旅遊而感染或傳播鼠疫、新冠肺炎的情況。
  • 「大王這病,必須用這種方法治,但我就必死無疑了」
    文摯看過齊王的症狀,就私下對齊太子說:「我能治好大王的病,可是大王痊癒了,就會殺掉我啊!」「王之疾必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太子說:「何故?」文摯回答說:「大王這種病必須要激怒他才可以治癒,我激怒了大王則必死無疑。」「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
  • 甴曱,必死無疑!
    蟑螂或稱蜚蠊,俗稱茶婆子、偷油婆、貨郎、灶螞子等;在古書《爾雅》上,稱蟑螂為蜚、香娘子、負盤;《本草》上則稱它為石姜、滑蟲。在昆蟲中,蟑螂是最古老的種類之一,遠在3.5億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甴曱生命力異常頑強,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能活上一個月,而沒有水供應下,也能生存一星期,甚至乎沒有了頭顱,也能活上九天,並可以繼續產卵。近兩月,香港的「甴曱」泛濫、變異。雖然他們一樣沒有了「頭顱」,卻成群結隊四處啃食。民眾深受其害,已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
  • 從無藥可醫到可治可控
    從1981年第一例愛滋病病例被報告,到今天愛滋病已從「世界絕症」變成慢性病,實現從無藥可醫到可治可控。記者整理愛滋病近40年防治發展歷程發現,藥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愛滋病的治療藥物已達30餘種。
  • 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對比
    作者 | 菜菜近日,業內相關諮詢機構公布了2019年中美十大暢銷抗腫瘤藥物。從藥物類別看,中美差距較大。2019年,美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均為創新藥,而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中,有4個為傳統化療藥物。但也可以側面反映,中國十大暢銷抗腫瘤藥升級換代空間巨大,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藥取代傳統化療藥而走進榜單。
  • 請神vs用藥:中西醫抗擊1894年粵港鼠疫
    由於發現這種關聯,他很快給鼠疫下了第一個科學的定義:「鼠疫是一種接觸傳染和可接種的疾病。很可能是老鼠構成主要的媒介」。他將這個發現寫成一篇論文發表,並對這個疾病提出詳細的治療方法。雖然北裡一行人也發現了鼠疫杆狀物,但是耶爾森先人一步確定鼠疫和鼠疫桿菌的關係,故一般認為鼠疫桿菌的發現者是耶爾森,後世亦將鼠疫桿菌命名為鼠疫耶爾森氏桿菌(Yersinia pestis)。
  • 中國藥學會發布「2019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每年因藥致死人數達20萬
    中國藥學會發布「2019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 中國藥學會發布了「2019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以提高公眾的安全用藥水平和健康素養。 家庭藥箱常整理,安全儲藥為第一 家庭藥箱方便自我藥療,處置一些「小傷小病」。但是如果管理不好,家庭藥箱卻可能變成藥品過期浪費、藥物濫用、誤服誤用的「大禍害」。
  • 2019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發布 用藥需謹慎 誤區應遠離
    2019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發布 用藥需謹慎 誤區應遠離 2019-11-25 14:45:57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曾詩陽> | 字號:A+ | A- 2019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發布——用藥需謹慎誤區應遠離在日常用藥領域,人們存在一些常見誤區。
  • 廣東人間鼠疫已靜息66年,省疾控:鼠疫可防可治,無需恐慌……
    昨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官網和官方微信發布了鼠疫相關內容。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廣東省自1953年以來未發生人間鼠疫,至2019年已靜息66年餘。鼠疫是古老的細菌性傳染病,臨床上可以使用多種有效抗生素進行治療。病人如果能夠早期就診,並得到規範有效治療,治癒率非常高。
  • 人病了有藥可醫,心病了無藥可治
    人病了,有藥可醫。心病了,無藥可治。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這句話每天都在說,但總有人不信。孟某某以尋釁滋事被處以行政拘留15日的頂格處理,正應了那四個字「咎由自取」。網上造謠的成本低、收益高、風險小,有人為獲取名利、尋求刺激,不斷挑戰道德底線。
  • 無藥可治的老年痴呆,迎來藥物的2期試驗?
    無藥可治的老年痴呆,迎來藥物的2期試驗?僅在美國,從2015年到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近患者就增加了800萬。據統計,目前,痴呆症的年度社會和經濟成本估計為1萬億美元,而除非找到一種減緩疾病的方法,否則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再翻一番。
  • 「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發布!小心別踩這些「雷」!
    「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發布!小心別踩這些「雷」!全國安全用藥月」啟動儀式發布了「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哺乳期媽媽應在醫生和藥師指導下,優先選擇可在哺乳期安全使用的藥物,儘可能減少藥物對嬰兒的影響。因疾病急需使用時,應暫停哺乳。05兒童咳嗽莫慌張正確選擇止咳藥
  • 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