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推動氣候變化與高寒生態研究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戴隨剛 通訊員趙慧芳 羅生洲報導 為深入交流氣象研究新成果,推動高原氣象研究和青海氣象業務的發展,7月8日和10日,由青海省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省氣象學會及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在西寧聯合舉辦了「氣候及雪/冰變化對高寒生態環境影響」和「全省氣候變化與高寒生態」兩場學術交流會。

  本次學術交流會邀請到了來自加拿大國家水文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大慶、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授張廷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劉玉潔、蘭州大學教授梁天剛、中科院寒區旱區研究所研究員車濤、青海大學教授楊元武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他們就青藏高原與極地寒區氣候等內容進行了特邀學術報告。專家還就「青藏高原冰凍圈變化及其水文與災害效應」「高寒草地碳管理」「定量降水估算與預報的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該活動的開展對推動青海省積雪監測及雪災預報預警研究與應用的進一步深化具有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據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
  • 氣候變化下長江黃河源區生態惡化之「殤」
    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上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其中多年凍土區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則更加導致寒區生態系統加速退化。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長江黃河源區具有多種典型高寒生態系統,因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敏感而難逃生態環境退化厄運。  急劇退化的高寒生態環境  高寒沼澤生態系統、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是3種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不過,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高處不勝寒」的局面正逐漸演變為「高處不勝暖」。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幅度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改變。南美洲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後引發北美的龍捲風。在生態系統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氣候快速變化不僅影響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還會改變高寒生態系統中碳、水和能量的平衡以及季節動態。
  • 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保護價值。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工程師張帥旗介紹,溼地是全球四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研究發現葉碳穩定同位素可指示高寒乾旱區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
    水分有效性是決定高寒乾旱區物種分布及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因子,正確理解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規律將有助於預測高山生態系統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然而,降水量(水分有效性的主要驅動因子)隨海拔和坡向的變化格局多樣,以及溫度、土壤質地、土壤深度、積雪和融雪時間等均會影響水分有效性的海拔格局,尤其在氣象站數據稀少的邊遠山區,水分有效性很難精確量化。
  • 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3000米以上高寒地區,成就每一頭青海犛牛
    以沉默中不斷積聚的頑強和深沉,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稀氧地區生生不息,並成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人不屈的精魂象徵。犛牛恐怕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鄰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 班禪大師曾經說過:「沒有犛牛就沒有藏民族」。 青海賦予犛牛生活場,犛牛回饋之一切。犛牛為藏民族提供了衣食住行,人們吃的犛牛肉、飲的犛牛乳、住的犛牛毛帳篷,騎乘馱運靠犛牛,穿戴犛牛織品。
  • 熱融湖塘形成對高寒草甸土壤環境的影響研究
    青藏高原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殊的高寒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無論是在整個系統還是各子系統,均具有結構簡單、生產力水平低、穩定性差、修復能力弱、易受外界營力幹擾特點。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土壤環境更受高原特殊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及成土過程等作用要素的限制,有其獨特的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並且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比較強烈。
  • 增溫不利高寒草地生產力 牧草自有「對策」
    團隊,系統揭示了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相關研究結果新近發表於《生態學雜誌(Journal of Ecology)》。  團隊成員幹珠扎布博士介紹,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國家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態退化情況依然存在,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形勢並不樂觀。趙志剛,史小明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演變、修復與保護》一文,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趨勢,分析了溼地面積變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現狀與原因。
  •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氣象站建成運行
    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孫睿 李甫 李曉東)記者28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日前通過專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三江源核心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護區之一,源於1984年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是青海省第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介紹,隆寶高寒溼地生態氣象野外試驗站位於玉樹州玉樹市西北部的隆寶鎮,地處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
  •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高寒生物區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等地區。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重點領域,加快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立法,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出臺與實施。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利用、國土空間開發、城鄉規劃建設等領域法律法規制修訂過程中,推動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內容。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制定地方性法規。(八)推動標準體系統籌融合。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丁亦鑫)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滿足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學效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