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喜馬拉雅藍罌粟——大花綠絨蒿。 星耀武 攝
圖為喜馬拉雅藍罌粟——大花綠絨蒿。 星耀武 攝
中新網昆明7月31日電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1日發布消息:該園科研人員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圖為適應高寒生境的墊狀植物——高原點地梅。 丁文娜 攝
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3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
高寒生物區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等地區。其中,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區,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的熱點,其多樣性形成歷史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對於認識全球植物多樣性分布格局有重要意義。
圖為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網站截圖。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提供
為了回答橫斷山高寒地區植物多樣性的起源時間,成分來源及其驅動因素,深入解析該地區的多樣性演化過程,揭示其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星耀武指導博士研究生丁文娜,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地區高寒生物區18個被子植物類群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分別計算不同地區就地演化速率和遷移速率以及多樣性隨時間的積累,從而推斷橫斷山、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生物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
研究結果顯示,橫斷山高寒植物多樣性的積累始於早漸新世(距今約3000萬年),是世界上已知起源最早的高寒生物區,之後分別在距今2300萬年至1500萬年和1000萬年至700萬年兩個時期就地演化速率加快,為新近紀降溫、造山運動與季風演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還表明,橫斷山高寒生物區不僅具有較高的就地演化速率,也是其他高寒地區植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橫斷山分別貢獻了遷入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類群總量的42%和44%。尤其在近250萬年以來,從橫斷山高寒地區擴散到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速率明顯加快,表明在氣候明顯波動的第四紀,橫斷山地區是高寒植物的重要避難所。
「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地區豐富的高寒植物多樣性是在漫長而複雜的造山和氣候變化驅動下,通過擴散過程、高寒生物區的擴張以及就地物種形成事件積累下來的。橫斷山不僅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還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研究人員稱。(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