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2020-08-01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圖為喜馬拉雅藍罌粟——大花綠絨蒿。 星耀武 攝

圖為喜馬拉雅藍罌粟——大花綠絨蒿。 星耀武 攝

中新網昆明7月31日電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1日發布消息:該園科研人員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圖為適應高寒生境的墊狀植物——高原點地梅。 丁文娜 攝

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3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

高寒生物區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等地區。其中,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區,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的熱點,其多樣性形成歷史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對於認識全球植物多樣性分布格局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圖為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網站截圖。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提供

為了回答橫斷山高寒地區植物多樣性的起源時間,成分來源及其驅動因素,深入解析該地區的多樣性演化過程,揭示其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星耀武指導博士研究生丁文娜,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地區高寒生物區18個被子植物類群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的演化建立了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分別計算不同地區就地演化速率和遷移速率以及多樣性隨時間的積累,從而推斷橫斷山、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生物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

研究結果顯示,橫斷山高寒植物多樣性的積累始於早漸新世(距今約3000萬年),是世界上已知起源最早的高寒生物區,之後分別在距今2300萬年至1500萬年和1000萬年至700萬年兩個時期就地演化速率加快,為新近紀降溫、造山運動與季風演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還表明,橫斷山高寒生物區不僅具有較高的就地演化速率,也是其他高寒地區植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橫斷山分別貢獻了遷入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類群總量的42%和44%。尤其在近250萬年以來,從橫斷山高寒地區擴散到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速率明顯加快,表明在氣候明顯波動的第四紀,橫斷山地區是高寒植物的重要避難所。

「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地區豐富的高寒植物多樣性是在漫長而複雜的造山和氣候變化驅動下,通過擴散過程、高寒生物區的擴張以及就地物種形成事件積累下來的。橫斷山不僅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還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研究人員稱。(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多樣雲南|新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團隊研究員指導博士研究生丁文娜研究推斷出,橫斷山的高寒生物區是世界上已知起源最早的高寒生物區,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3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 科學家找到高寒植物「供給地」和「避難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星耀武團隊對青藏高原腹地及周邊的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地區(簡稱THH)植物多樣性研究後發現,該地區高寒植物多樣性是在漫長而複雜的造山和氣候變化驅動下,通過擴散過程、高寒生物區的擴張以及就地物種形成事件積累下來的。橫斷山不僅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還是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寒多樣性的主要來源。7月31日,相關研究在《科學》發表。
  • 【中國科學報】橫斷山脈植物群落起源於三千萬年前
    掩蔽山坡的3000多種植物,構成世界上高寒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高山植物群落之一。  「這是一個迷人的地方,尤其是在植物學方面。」美國菲爾德博物館進化生物學家Richard Ree說,乍一看,橫斷山脈高坡上的高山草甸與其他山脈,如北美的落基山脈,沒什麼不同,「但之後你會發現,橫斷山脈的物種要比其他的山脈多十倍」,尤其是杜鵑花、報春花和龍膽花的種類特別多。
  • 2020年8月3日 六月十四 星期一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1、上海矽酸鹽所在反鐵電陶瓷研究中取得進展 2、工程熱物理所等在單晶熱電纖維研究中獲進展3、西安光機所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 4、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5、植物所在複雜花瓣發育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在研究中選取橫斷山及其鄰近高寒生物區多樣性較高的18個被子植物類群共計3798種植物,整合地理分布區和生物區演化,建立起一個新的生物地理模型,推斷出橫斷山是高寒物種起源和分化的搖籃。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表東亞植物區系形成新觀點
    然而,由於東亞植物區系殘存大量的新生代孑遺植物,長期以來許多植物學家認為該區系是古老的植物區系,甚至很可能是現存被子植物的起源或分化中心。此外,由於古特有或孑遺植物集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森林亞區,而眾多新特有植物則集中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亞區,據此學者們認為前者遠比後者古老。那麼,東亞植物區系是何時形成的?有多古老?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是否比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更古老?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葉片磷含量功能多樣性降低,使得光、磷利用效率持續降低;同時,優勢物種葉面積增大引起的群落光攔截增加的正效應,以及葉片磷含量功能多樣性下降的負效應,共同導致生產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沿氮梯度呈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
  •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能感染蜜蜂的植物病毒
    原標題:中國科研人員發現能感染蜜蜂的植物病毒   導致蜜蜂蜂群衰竭失調(CCD)的原因,一直是困惑科學界的難題。近日,由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繼蓮和美國農業部蜜蜂研究室陳彥平博士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能感染蜜蜂的植物病毒——菸草環斑病毒(TRSV);這一蜜蜂病蟲害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可能有助於揭開CCD的秘密。
  • 中科院海洋所發現南極磷蝦新「避難所」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9月27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近日,該所研究員孫松團隊聯合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英國南極局、那不勒斯動物所和墨西拿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整合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Discovery航次之後全球唯一一次單季節環南極航次)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月31日訊(記者丁佳)英國《自然》雜誌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等完成的一項研究。
  • 科研人員發現樹蘿蔔屬植物新種
    杜鵑花科樹蘿蔔屬植物全世界約120餘種,喜馬拉雅地區是其分布中心。
  • 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在經歷十多年的研究之後,系統地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導、聯合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和西藏農牧學院四家單位近200餘名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與評價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圖為此次發現的西藏新記錄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 研究發現紅豆杉屬植物起源於早白堊紀
    中新網昆明9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團隊與來自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中國科學院PIFI學者Michael M?ller博士等合作,在全球紅豆杉屬植物物種分化與時空演化歷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紅豆杉屬植物起源於早白堊紀。
  • 海洋所發現南極磷蝦「避難所」!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磷蝦種群正在恢復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7日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認為南極磷蝦在主要聚集區豐度減少,但通過新的避難所正呈現一定的恢復力。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南極海域的快速變暖和海冰減少使得此區域磷蝦豐度顯著降低,為南大洋的保護敲響了警鐘。
  • 昆明植物所等六方共建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12月28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雲南天文臺,雲南省農科院以及麗江市人民政府《六方共建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協議籤字儀式在麗江市舉行。麗江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協、相關職能部門,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以及參與共建單位有關領導出席了籤字儀式。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代表共建六方發言。
  • 野生動植物|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據介紹,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和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餘號,其中種子471份。
  • 【新華網】多國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3卷冊正式出版
    目前該植物志系列3卷冊已由科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據介紹,「泛喜馬拉雅地區」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所連接的橫斷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構成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跨越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和阿富汗等7國。該地區擁有植物2萬餘種,比整個北美洲還多;高山植物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還是亞洲6條大河的發源地。該地區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 科研人員發現蟠桃果形形成遺傳機理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科研人員在研究員韓月彭的帶領下,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如圖)。科研人員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只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