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2015-12-21 新華網 【字體:,由中國科研人員牽頭、多國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編研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
科學網—《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發布階段成果
本報訊(記者丁佳)12月18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泛喜馬拉雅植物綜合考察和植物志編研項目在北京發布階段性成果
-
科技日報:《中國植物志》全部出齊
由四代植物學家辛勤耕耘和通力協作,跨越了半個世紀的《中國植物志》日前全部出版。3月31日上午,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聯合向新聞界通報了《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情況。 這部曠世巨著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9000多幅圖版,共計5000多萬字,126卷冊,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
-
科學時報:《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正式啟動
在未來的12年中,中國、英國、印度、尼泊爾、日本、美國的植物學家將通力合作,首次對喜馬拉雅地區的植物種類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考察與記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日前正式啟動,這是繼《中國植物志》後又一個經典植物學大項目。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附電子版網址
Hu)首先提出編寫《中國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植物學家。但當時由於資金、標本、文獻等方面的許多困難,這一願望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實現。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受到很大重視。1956年,中國科學院將《中國植物志》正式列入科學發展遠景規劃。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中國植物志》三十年編研史、戴倫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和夏振岱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史的基礎上,由陳心啟執筆寫成。)《中國植物志》是一部總結我國維管束植物(蕨類和種子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全書共80卷,計126分冊,包括了3萬多種植物和9000餘幅圖版。《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史實際上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啟動。全書126卷冊的編研工作共經歷了45年的漫長歲月,於2004年全部完成。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驗收會現場3月30日至4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
-
野生植物「家譜」 溫州出版浙江首部地市級植物志書
日前,繼《杭州植物志》出版後,溫州也推出了野生植物首部「家譜」《溫州植物志》。該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是浙江省內第一部地市級植物志書,是近百年來溫州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研究的系統總結。這裡的很多植物起源古老,殘遺植物、特有和珍稀植物多,比如溫州種子植物中就包含22個我國特有屬,在中國植物區系劃分中佔重要地位。然而,溫州雖然是省內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區域內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一直較為薄弱。編寫植物志是植物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地區植物分類學研究水平和研究隊伍實力的展示。
-
中國植物科學畫的「最後時刻」
北平研究院的植物、動物和生理3個研究所也設在該院內,由劉慎諤先生擔任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那時候,劉慎鄂剛剛獲得法國國授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在法國採集的兩萬多號標本和數百冊書刊,乘船回國,投身我國現代植物學事業。當年,偌大的中國連一個專門用於科研的植物標本室都沒有,相關圖書文獻也廖廖無幾,加之研究經費有限,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植物分類學研究困難重重。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醞釀,到2004年《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出版)全部完成出版,四代科學家薪火相傳、費時八十餘載研究編纂,中國植物從此有了權威全面的「戶口簿」。 植物包括的範圍很廣,其中種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與人類關係最密切。
-
我國首套《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正式出版發行
3月25日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邢福武研究員等主編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1-3卷)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該系列套書主要以大量圖片、配以簡要的文字分不同卷冊分別介紹我國海南、雲南、廣西等地的熱帶雨林植物。 海南是我國具有島嶼型熱帶雨林面積最大、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關鍵地區,其植被類型多樣,結構複雜,物種組成豐富,很早就受到國內外植物學家的關注。
-
中國植物分類學著作——《中國高等植物》出版
《中國高等植物》植物分類學知識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為滿足林業、農業、畜牧業、中醫藥、環境保護、植物學科研和教育等部門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者的迫切需要,一部14卷冊的《中國高等植物》於2012年10月全部出版。該著作的編研於1997年1月作為中科院重點項目而立項。
-
中科院12個植物園參與「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
10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西桂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12個植物園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會議。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當代中國,沒有哪一部著作能像這套擁有126卷冊、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的《中國植物志》一樣,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最終完成;也很少有什麼著作能像《中國植物志》那樣由四代科學家辛勤耕耘、通力合作而成。 翻開2009年度國家科技獲獎名錄,《中國植物志》獲獎者欄目中的黑色邊框分外醒目——這意味著當無限榮光來臨時,一些歷經千辛萬苦者甚至已遠離塵世。
-
【中國科學報】楊星科與秦嶺昆蟲「志」
他志在秦嶺昆蟲志。 「秦嶺區域位置獨特、生態功能特殊,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秦嶺脊椎動物志與植物志均已完成,而秦嶺昆蟲的研究非常滯後。」作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和中科院西安分院黨委書記,楊星科決心利用退休前的這幾年聯合同行一起完成秦嶺昆蟲志的編寫。 這是個「大活兒」——十卷本;秦嶺也不僅僅是幾座山頭——總面積為82920平方公裡。困難顯而易見,但楊星科還是很想試試。
-
安徽省首部縣級植物志《旌德植物圖鑑》出版
由安徽大學和旌德縣農業農村水利局工作人員歷時三年普查,由安徽大學出版社發行的安徽省首部縣級地方植物志《旌德植物圖鑑》近日出版。 旌德縣地處黃山東北麓,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東鄰寧國市,南連績溪縣,西毗黃山,北接涇縣;地貌屬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間盆谷,分為中山、地山、丘陵和山間盆地四種類型。海拔高度為120-1300米。
-
《溫州市志(1991-2012)》正式出版刊行
《溫州市志(1991-2012)》於日前完成編纂,並正式出版刊行。12月28日上午,該志主編張聲和在市政協二樓作《歲月多遺策 人物滿東甌·溫州歷代方志編纂淺談》講座時說,歷代溫州志書為永嘉學(溫州學)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可循的文獻。活動現場,還舉行《溫州市志》捐贈儀式。
-
《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正式出版
《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正式出版 人民網昆明1月14日電 據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微信公號消息,首次全面完整記錄中緬交界高黎貢山地區地衣、苔蘚、蕨類及種子植物名錄的學術專著——《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
-
中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東北溼地植物資源專著出版
——《東北溼地植物彩色圖志》,最近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據介紹,東北溼地發育完整,植物種類豐富,據初步統計共有各種野生微管溼地植物800餘種。但由於從事於溼地植物拍攝具有極大的艱巨性、危險性和不可確定性,加上經常會受到蚊子、水蛭、牛虻的叮咬甚至毒蛇的攻擊,因此收集第一手原始圖像資料異常困難,所以長期以來沒有一部全面、系統、科學、翔實、準確介紹東北溼地植物資源的大型彩色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