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 14:1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錢禕
路邊的小花星星點點、俏皮可愛,但你可能叫不出它的名字,也不知道身邊到底有多少植物種類。現在,這類遺憾在不停的減少。
日前,繼《杭州植物志》出版後,溫州也推出了野生植物首部「家譜」《溫州植物志》。該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是浙江省內第一部地市級植物志書,是近百年來溫州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研究的系統總結。
此前,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全國性自然科學期刊《植物多樣性》,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洲委員會副主任馬克平《<溫州植物志>,展示了市級植物志的價值》一文,肯定了地方植物志無法取代的功能。文中指出,《溫州植物志》為地方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提供了豐富可靠的信息,其經驗與做法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勵。
溫州地處浙江東南,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亞熱帶季風氣候使區域內生物、生境、生態系統十分多樣。
這裡的很多植物起源古老,殘遺植物、特有和珍稀植物多,比如溫州種子植物中就包含22個我國特有屬,在中國植物區系劃分中佔重要地位。然而,溫州雖然是省內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區域內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一直較為薄弱。
編寫植物志是植物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地區植物分類學研究水平和研究隊伍實力的展示。2009年,曾於1982年至1993年參與《浙江植物志》編研工作的丁炳揚教授,在一次會議上與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林霞、市林業局教授陳餘釗、溫州科技學院高級農藝師王法格就編著《溫州植物志》的想法引發共鳴。2010年,「溫州野生植物植物資源調查與植物志編撰」項目,得到溫州市委市政府重視支持,獲得市農業財政專項資助,組織了30餘位植物和林業方面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編著工作。
在長達7年的編撰調研過程中,數10位植物科技工作者開展數百次野生植物資源普查,採集數萬份標本,基本摸清了溫州植物資源家底。
在此基礎上,溫州大學牽頭申請「溫州野生資源植物研究與信息系統開發」,計劃將《溫州植物志》網絡化,擴大研究成果利用率和效益。該項目獲得溫州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的資助,兩個項目同一套人馬,同步開啟。
溫州建設「溫州野生植物網」信息服務系統,成為全國首個將地市級植物志書網絡化的創新,平臺於2014年上線至今,日均訪問量達三四千人次。
《溫州植物志》共5卷,首次全面收錄本地野生植物210科1035屬2544種36亞種178變種,80%以上植物種類附有實地拍攝的彩色照片。這是一套能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信息量大、適用面廣,能突顯溫州植物特色的地方植物志書,也是一部收錄全、規模大、闡述權威的地市級植物志書。
調研期間,項目組共開展12次大型普查活動,歷時65天,參加人數達236人次,對泰順烏巖嶺、垟溪,蒼南莒溪、馬站等近30個重點區域進行了詳細考察;各單位組織236次小型考察,參加人數550人次,足跡遍布溫州11個縣市區人跡罕至的廣袤山林;還組織了13次海島調查,涉及域內47個海島,共採集植物標本37850號,拍攝照片57630幅,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些標本現分別存放於溫州大學、亞作所和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標本館內,以供隨時調取查閱。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家孫漢董研究員給予高度評價:「《溫州植物志》的出版,不僅為本地區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也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研究植物區系提供了科學資料,對溫州乃至浙江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保護生物和環境、普及知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這趟長達數年的溫州野生植物調查之旅,有許多寶貴的新發現,其中5個世界性新種分別已命名為「坤俊景天」「浙南茜草」「細喙薹草」「雁蕩山薹草」「木本牛尾草」,此外,還有浙江分布新紀錄屬10個、浙江新紀錄種37個,溫州分布新紀錄屬29個、溫州新紀錄種200個等,這些歷史性發現都被《溫州植物志》記錄在案,為工農業生產、科研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提供了科學的知識和依據。
1528611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