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指向夏至日的光周期鐘調控高寒樹木生長及養分利用研究...

2021-01-08 中國西藏網

  在寒冷氣候環境下,樹木生長主要受低溫和土壤養分有效性的限制。許多研究表明,環北極和高山林線的近百年樹輪寬度指數並沒有隨夏季溫度的增加而普遍增加,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異常生長響應」(divergent growth response)。國際學術界針對這種「異常生長響應」現象的解釋缺乏共識,主要爭論焦點是:樹木生長的溫度敏感性是否隨氣候變化發生改變?樹幹徑向生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葉生理過程的調控?目前,仍缺乏長期定位觀測數據來理解上述科學問題。

  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了晝夜交替及季節變化,日照長度能夠精確恆定地指示自然環境的季節變化。許多物種(植物和動物)在長期進化中選擇通過感應晝夜長短變化來控制其物候和生理反應(即光周期現象),避免了簡單跟蹤溫度變化所帶來的傷害(例如凍害、物候不匹配導致適合度下降等),保證了生物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和繁育。因此,光周期現象是與生物體內的生物鐘機制耦合在一起發揮作用,稱之為光周期鍾。在北方/高山林線地區,氣候寒冷、生長季短,如何確保木質部形成層細胞在嚴冬來臨之前完成木質化是木本植物生存的關鍵。光周期鍾是否能調控以及如何調控高寒樹木徑向生長動態及其相關的物候和生理過程(如葉凋落動態及氮素利用效率),相關認識可為上述「異常生長響應」現象提供普適性的機理解釋。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羅天祥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藏東南色季拉山兩典型樹種(急尖長苞冷杉和方枝柏)林線的樹幹徑向生長(2008-2013;以dendrometers每小時記錄)和月凋落物量(2007-2015;氮素利用效率=凋落葉氮含量的倒數)長期定位監測數據,以及樹芯採樣測定的年輪寬度系列數據(1960-2015)發現:(1)兩樹種不同年份的樹幹徑向生長高峰同步出現在夏至日附近(171±2 day of year),>50%的年徑向生長量出現在夏至日前28-35天內(這時土壤溫度低,尚未完全解凍)(圖1);(2)樹幹徑向生長圍繞夏至日的最大化過程與樹冠葉凋落動態緊密耦合(圖2),並通過養分回流再利用提高了植物在生長季早期的氮素利用效率,避免了土壤低溫環境的不利影響(圖3);(3)夏至日前的徑向生長量決定了全年生長量變化並對溫度變化敏感,而夏至日後的徑向生長量年際變化不顯著並對溫度變化不敏感(圖4);(4)兩林線樹種過去60年的年輪寬度系列主要響應生長季早期(夏至日前)的溫度變化(圖5),與北半球溫帶/寒溫帶森林139個地點(16針葉樹種)的樹輪寬度系列數據(1931-1990)一致(圖6)。

  研究結果表明,指向夏至日(一年中最大日長)的光周期鍾在很大程度上調控著高寒樹木生長和養分利用過程及其溫度敏感性,樹木生長的相關生理代謝速率在夏至日附近發生「共振」,能確保新形成組織有足夠時間在嚴冬來臨之前完成木質化。研究為檢測限制高寒木本植物生長和養分循環的關鍵因子提供了新方法,拓展了樹輪記錄的生理生態學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Summer solstice marks a seasonal shift i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tem growth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in cold-limited forests為題,在線發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藏東南兩林線樹種不同年份和齡級的樹幹徑向生長高峰同步出現在夏至日附近(a-b),>50%的年徑向生長量出現在夏至日前28-35天內(c-d),這時平均氣溫(ATmean)相對較低(e-f)。(a-b)2008-2013年徑向生長量季節動態(灰色柱線為夏至日);(c-d)早期生長季長度/徑向生長量的佔比,不同字母表示年際間差異顯著(p<0.05);(e-f) 夏至日前、後平均氣溫(ATmean)的年際變化。

  圖2.2008-2013年兩林線樹種月徑向生長量與前一個月的凋落物量存在密切正相關(a,c急尖長苞冷杉;b,d方枝柏)。

  圖3.2007-2015年兩林線樹種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分別與(a-b)月凋落物量及(c-d)-5cm土壤溫度的關係(a,c急尖長苞冷杉;b,d方枝柏)。(a-b) NUE隨凋落物量的增加而增加; (c-d) 隨著土壤溫度增加,生長季早期(4-6月)NUE沒有變化或緩慢降低,但生長季後期NUE則快速減少。

  圖4.2008-2013年兩林線樹種夏至日前的徑向生長量決定了全年生長量變化並對溫度變化敏感,而夏至日後的徑向生長量年際變化不顯著並對溫度變化不敏感。

  圖5.1960-2015年兩林線樹種的樹輪寬度系列(去年齡趨勢)與林芝氣象站月最低平均氣溫(1-12月)的相關係數。

  圖6.北半球溫帶/寒溫帶森林139個地點(16針葉樹種)的樹輪寬度系列(1931-1990)主要響應6月平均溫度變化(T6),而與7-8月平均溫度(T7, T8)的相關性較弱。(a-b)139地點輪寬指數與6-8月溫度的相關係數比較;(c)來自139地點的平均輪寬指數及6-8月平均溫度的變化趨勢比較。30年滑動相關分析顯示,輪寬指數與6月溫度的相關係數在1931-1990年間呈增加趨勢,而與7-8月溫度的相關關係不顯著。

(責編: admin)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研究人員在鑽取樹木年輪的樣本。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植物所揭示生物鐘調控植物光周期依賴性生長新機制
    雙子葉植物幼苗的下胚軸在光周期條件下顯示出強勁的生長節律,而且下胚軸的長度與日長呈負相關,這一現象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由生物鐘與光信號協調而決定的,但生物鐘如何感知光周期並決定光周期依賴性生長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清楚。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2020-12-02 青藏高原研究所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據預測,青藏高原升溫遠高於其它地區,科學評估氣候變暖對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的影響及其過程機理,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念鵬、溫學發及其團隊,依託當雄生態站的模擬增溫實驗、垂直樣帶和橫跨東西水平樣帶,採用原位控制實驗+樣帶調查+室內培養的技術體系,從土壤有機質組分、結構及其溫度敏感性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溫度升高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Archaeology2019年度世界十大...
    青藏高原所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Archaeology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019-12-17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國家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態退化情況依然存在,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形勢並不樂觀。趙志剛,史小明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演變、修復與保護》一文,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趨勢,分析了溼地面積變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現狀與原因。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
  •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高寒生物區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喜馬拉雅和橫斷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等地區。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2019-04-15 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依託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建立的長期氮添加實驗平臺,揭示了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與生態系統生產力以及水分、光照和磷元素等資源的利用效率之間的關聯。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科研團隊 供圖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2019年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這一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實現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這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如今高寒的青藏高原,4700萬年前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林草科普|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抱團取暖來抵禦嚴寒「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植物正是憑藉自己的獨特本領,在高原頑強地生存和繁衍著。」曾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任職,並多次參加青藏高原科考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楊永平研究員說,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植物生長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