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2020-07-30 中國礦業報

◎曹勇/文

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力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孫知明研究員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從南羌塘地塊雙湖地區中侏羅世布曲組灰巖獲得了原生剩磁結果。

該古地磁研究結果表明南羌塘地塊在中侏羅世位於34.6±4.6°N的古緯度位置。通過綜合分析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現有可靠的古地磁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3項主要認識:一是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期間羌塘地塊處於相對穩定的古緯度位置,並未發生明顯的緯向運動;二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中侏羅世時期的寬度為2600±710km (23.4°±6.4°);三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自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期間逐漸擴張,晚三疊世達到其最大寬度;晚三疊世後因拉薩地塊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向北運動,導致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規模逐漸縮小,直至白堊紀閉合。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三疊紀-中侏羅世演化過程重建圖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羌塘地塊、拉薩地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中生代古緯度變化圖

據悉,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閉合伴隨著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的匯聚-碰撞和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形成,並在亞洲大陸內部造成了大量的陸內構造縮短,導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前達到一定的海拔高度,形成青藏高原雛形。因此,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閉合過程對重建青藏高原古地理格局和探討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羌塘地塊、拉薩地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中生代古緯度變化圖

此次研究成果限定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中生代的演化歷史和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的聚合過程,為重建青藏高原古地理格局和探討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據。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多數生物學家認為青藏高原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形成與高原的隆升過程密切相關,自中新世以來快速隆升觸發了動植物類群在該時期的輻射進化;但地質學研究結果表明青藏高原自始新世中期就已經接近了今天的高度。這使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對青藏高原的隆升時間的產生了不同看法並導致了明顯的衝突。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遠古奧秘 從地貌演化中找答案
    「構造地貌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形態,關注的是地殼運動的內動力和氣候變化的外動力對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近日,在香山科學會議第Y4次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張會平作「青藏高原構造地貌研究主題評述」時說。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研究為人們理解高原的構造演化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據。然而,對青藏高原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存在「構造逃逸」、「一致性增厚」、「下地殼流」等多種模型。這些模型無法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變形及結構沿造山帶走向的變化。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的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我省調查高原魚類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青藏高原的動物極富趣味。日前,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中,系統調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魚類70多種,新命名了裂腹魚類和高原鰍屬魚類各1種,進一步增強了對高原魚類物種演化過程和多樣性的認識。
  •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的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此次發現的化石點位於地處班戈縣海拔4850米的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 青藏高原東北部考古新發現 力證古今人類演化 東西方文化交流
    目前的測年證據顯示,遺址已發掘地層形成於距今約19-3萬年前,這是青藏高原上目前已知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考古遺址。以往學界認為距今三四萬年前才有人類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定居,白石崖溶洞的發現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而在此之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研究團隊利用年代測定結合盆地古高度與構造演化推斷,倫坡拉盆地具有明顯的兩期形成演化和變形歷史:早期約4200萬年到2500萬年緩慢變形沉陷(100m/百萬年),晚期約2500萬年到2000萬年快速變形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