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本報訊(記者倪思潔)8月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S型行星是雙星系統中的一種衛星型行星,它環繞雙星中一顆恆星運行,雙星之間的距離對內部行星形成有決定性影響。電影《阿凡達》裡潘多拉星球就是虛構的、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AB)中的一顆S型行星的衛星。

據介紹,由於伴星的強烈攝動,在近距雙星內部「本地」形成行星極為困難。而在近距雙星外圍形成行星則相對容易,這類行星被稱為環雙星行星(CBP)。

科研人員發現CBP之間的散射和恆星的潮汐俘獲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內部形成S型行星,而潮汐俘獲行星的機率與雙星的質量比、偏心率有關。雙星的質量比和偏心率越小,形成該類行星的機率越大。有趣的是,這種機制可以在系統中形成逆行行星,即行星軌道方向和宿主恆星自轉方向相反。若這類型行星能被探測到,將會是對該機制的一個有力的佐證,因為通常「本地」形成的行星出現在順行的軌道上,即原行星盤的運行方向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mnras/sty1300

《中國科學報》 (2018-08-22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
  • 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形成機制揭示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21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對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
  • 研究揭示近距雙星系統中S型行星的形成機制
    S型行星(行星環繞雙星中的一顆運行)形成機制的研究。該工作揭示環雙星的多行星系統內部發生的散射過程和恆星與行星之間的潮汐作用,可在近距雙星(間距為0.5-3 au,au為天文單位)內部形成S型行星。該項成果對深入了解雙星系統中行星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電影《阿凡達》描述了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雙星系統Alpha Centauri (AB)中的一顆S型大行星的衛星(潘多拉星球)上發生的故事。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重建了高山竹類的系統發育關係
  • 科學家觀察到嬰兒期雙星系統中的行星形成
    一個位於150光年處的年輕的行星給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一個難得的機會來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最近發表在《天文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DS Tuc Ab行星(在雙星系統中繞一顆恆星運行)的形成沒有受到第二顆恆星的引力的嚴重影響。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三體系統外環行星或形成 解密科幻謎團
    通過結合亞毫米波長(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和IRAM射電望遠鏡)和紅外波長(歐洲南方 天文臺甚大望遠鏡幹涉儀)的補充觀測,研究人員確定了GG Tau複雜的動態性,他們首次檢測到物質的運動,顯示系外行星不僅可以在三顆年輕恆星組成的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附近形成,也可以在環繞這個三星系統更遠 的物質盤附近形成。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你見過雙星系統下的行星嗎,它們是這樣形成的
    HD 142527雙星系統藝術效果圖;圖中兩個點代表著恆星,上面紅色冠狀的位置就是早期行星形成的場所。B.SAXTON (NRAO/AUI/NSF)我們目前發現系外行星的速度已經達到空前的水平,現在發現新的行星沒有過去那麼令人激動了。然而從450光年外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在雙星系統周圍行星以及系外行星系統最開始是怎麼形成的。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行星狩獵望遠鏡目前進入了K2任務,由於反作用輪的故障導致該望遠鏡被迫切換了觀測任務。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一個太陽,就是你所在的行星繞著它轉的恆星;另外一個太陽,則是前者的雙星伴侶,在你的天空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有了這第二個太陽,在你這顆行星上面,夜幕降臨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天象,每年只在特定的季節裡才會出現。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的外星行星可能遠比我們所預料的要更加常見得多。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研究表明circRNAs參與決定幹細胞/祖細胞的命運,但其在幹細胞/祖細胞成骨中的作用與機制仍未可知。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
  • 雙星系統將行星形成盤翻轉到極點位置
    整個系統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景象,一個厚厚的氣體和塵埃環以與雙星軌道成直角旋轉。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只存在於理論家的頭腦中,但是阿爾瑪的觀察證明了這種類型的極盤存在,甚至可能是相對普遍。這項新研究由英國皇家學會大學研究員、華威大學物理系的格蘭特·m·甘迺迪博士於2014年1月14日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GCGR參與調節人體內血糖穩態,是治療2型糖尿病藥物的重要靶點。圖中左上角GCGR的三維結構以藍色飄帶圖顯示,GCGR的天然配體胰高血糖素以紅色飄帶顯示;圖下方為與GCGR結合的兩種G蛋白,以表面圖顯示,其中,Gs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橙色、灰色和藍色顯示,Gi蛋白的三個亞基分別用紅色、灰色和藍色顯示。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