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系統中行星很可能宜居:溫度適宜擁有水源

2020-12-03 太平洋電腦網

【PConline資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處類似《星球大戰》中「塔圖因」的雙星系統,但與電影中貧瘠、荒蕪的景象不同,圍繞該雙星旋轉的行星也許不僅宜居,甚至還儲有液態水。受此啟發,研究人員稱在搜尋外星生命時「值得對雙星系統予以關注」,若有行星處於宜居帶中,便很有可能宜居。

圖為雙星系統「克卜勒-35」(Kepler-35)中假想行星的概念圖

研究人員對雙星系統「克卜勒-35」(Kepler-35)中假想行星的氣候進行了考察。該雙星系統位於天鵝座,擁有一顆巨大的行星,體積約為地球的八倍,公轉周期為131.5個地球日。

研究人員拋開這顆巨行星的引力影響不談,在該雙星系統中建立了一顆大小與地球相同、且擁有液態水的假想行星模型,將其公轉周期設置為341天至380天,然後觀察其氣候在此期間的變化。

研究發現,如果該行星處於宜居帶中的適當位置,便可長期擁有液態水,甚至可供生命存活。

「這意味著此類雙星系統中很可能存在宜居行星,雖然該系統中行星接收到的陽光照射量存在很大變數。」普林斯頓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氣象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克斯·波普(MaxPopp)指出。

「尋找可能宜居的星球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因此最好提前縮小搜尋範圍。」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希爾格弗裡德·埃戈爾(SiegfriedEggl)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雙星系統值得我們關注。」

研究發現,如果該行星處於宜居帶中的適當位置,便可長期擁有液態水,甚至可供生命存活

研究人員發現,位於該雙星系統宜居帶遠端的行星的地表溫度會經歷巨大起伏。這顆寒冷的行星大氣中只有少量水蒸氣,因此全球平均氣溫在一年中的高低差值可高達2攝氏度。

「在地球沙漠這樣乾旱的環境中,日夜溫差也很大,與上述情況很相似。」埃戈爾指出,「大氣含水量的多少對氣溫影響巨大。」而位於宜居帶近端的行星地表溫度則較為恆定,因為大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能夠有效控制溫度變化。

位於宜居帶遠端之外的行星則是一處「冰封的世界」,完全為冰雪覆蓋,在單星系統中也是如此。而位於宜居帶近端以內的行星則將經歷溫室效應的考驗,成為一顆如金星般不適合生命存活的星球。

研究人員指出,與地球相比,這顆假想中被液態水覆蓋的行星表面雲層較少,因此天空更加晴朗,能夠清晰地看到兩次日升日落。

來源:新浪科技

相關焦點

  • 雙星系統或存在宜居星球,溫度平穩且含液態水,或是人類移居首選
    《星際大戰》一片中曾提到了一個名為「塔圖因」的雙星系統,該雙星系統留給人們最直觀的印象便是荒涼而貧瘠,並不適合生物生存與居住。星際謎或會據此認為,雙星系統中內的星體的環境或都不太友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家在宇宙內發現了一顆與《星際大戰》所描述的雙星系統完全不同的雙星系統,新發現的雙星系統內或可孕育生命。為了進一步確認該雙星系統內星體的宜居性,科學家對這個名為「克卜勒—35」的雙星系統內假想行星的氣候進行了研究。「克卜勒—35」雙星系統位於天鵝座內,其內含有一個巨行星。
  • 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正如著名的《星球大戰》星球塔圖因所描繪的那樣,圍繞著雙星運行的行星可以抓住它們的衛星,為生命的進化創造場所。然而雙星系統可以在穩定性方面帶來挑戰,而它們的單星系統卻可以避免這種挑戰。在這兩種系統中,恆星都有輕微的移動,可能會干擾任何繞軌道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
  • 新發現兩個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
    一個是一顆形狀大小和溫度都和地球類似的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圖片來自美國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丹尼爾拉特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的研究員、這篇新論文的第一作者安德魯·范德堡在一份聲明中說: 在我們發現的所有被錯誤標記的行星中,這一顆尤其令人興奮,不僅是因為它位於宜居帶和擁有與地球相似的大小,還因為它可能與鄰近的行星產生相互作用。
  • 雙星系統宜居帶更大 或有宇宙生命誕生的條件
    雙星系統宜居帶更大 或有宇宙生命誕生的條件 2014年06月11日 17:38 來源:科技訊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據國外媒體報導,根據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低質量的雙星系統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 為什麼月球和地球不是雙星系統,而冥王星和卡戎卻是雙星系統?
    【每日科技網】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雙星系統。  一般來說,雙星系統是指恆星系統。兩顆恆星相對於其它恆星來看,位置很接近,但兩顆星由於質量相差不大都形不成主星地位,兩顆恆星只能圍繞著空間一個共同的質心運動,這樣就是一個雙星系統。宇宙中這樣的恆星雙星系統比較多。
  • 研究稱「雙星系統」周圍或可孕育眾多宇宙生命
    「密集雙星」也能夠像單顆恆星那樣,為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提供生命發展的條件。然而,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密集雙星也能夠像單顆恆星那樣為行星提供適宜生命存在的優良條件。低質量雙星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它們的能量輻射疊加在一起可以把「宜居帶」推向更遠、更安全的距離。  天文學家經過對不同類型的雙星系統進行建模發現:如果兩顆質量為太陽80%的恆星離得足夠近,那麼就能夠為行星提供很適宜的可居住區。
  • 天狼星這個雙星系統為什麼讓人類著迷?
    他聲稱,非洲的多貢人擁有先進的天文知識,知道很多奇異的事情。 眾所周知,天狼星是個雙星系統,這意味著這個星系有兩顆恆星。其中的一顆主序星(白色)被稱為「天狼星A」,另外一顆為伴星,被稱為天狼星B,是一顆白矮星,目前距天狼星A約20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為49.9年。這個雙星系統的年齡大約為3億歲。天狼星八的宜居帶在距其2天文單位至5天文單位的位置。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一個太陽,就是你所在的行星繞著它轉的恆星;另外一個太陽,則是前者的雙星伴侶,在你的天空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有了這第二個太陽,在你這顆行星上面,夜幕降臨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天象,每年只在特定的季節裡才會出現。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的外星行星可能遠比我們所預料的要更加常見得多。
  • 雙星系統的環境為何會如此惡劣?猶如末日景象,巖石雨從天而降
    天空中出現9個太陽的概率真的很小,可以說完全不可能。根據科學家的調查,宇宙中存在兩顆恆星的行星,科學家把它命名為克卜勒-16b。在這個雙星系統裡,這顆行星的公轉周期是229個地球日,它距離兩顆恆星的距離也比較近,只有太陽地球之間距離的五分之一,比水星太陽之間的距離還要近。雙星系統不是不存在,只不過太少了,讓人忽略掉罷了。
  • 研究表明:比鄰星軌道最近的星球可能適宜居住
    (原標題:研究表明:比鄰星軌道最近的星球可能適宜居住)
  • NASA在1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
    其中不乏很多位於生命生存的宜居帶。這不就在今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有了新的發現。就在2020年1月7日,美國天文學會在火奴魯魯召開了第235次會議,宣布經過其名為「苔絲(TESS)」行星搜索任務,發現了第一顆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TOI 700d。這顆恆星位於一顆距離地球100光年的恆星——TOI 700上,並繞著其公轉。
  • 雙星系統是否可以孕育生命?科學家綜合分析,需要滿足這幾個條件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在太陽系附近81.5光年內,有40%的恆星都處於雙星系統中。隨著科學家發現的雙星系統越來越多,才發現它們在宇宙之中是如此普遍,而我們的太陽似乎反而孤單得有點特立獨行(誰叫木星「不爭氣」呢)。
  • 曾被科學家認為可能適宜居住的「第二星球」,如今都怎麼樣了?
    這顆位於宜居帶上的星球,擁有適宜的陽光、充足的水源以及合適的溫度。此外,它不僅和地球的運行軌道相似,而且公轉周期也和地球差不多。加上克卜勒-452b的體積是地球的160%,正好可以解決了地球人口不斷增加的問題。未來,如果地球發生大型的災難,克卜勒-452b看起來是一個很不錯的第二星球。
  • 距離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系統中,有可能存在宜居行星嗎?
    那麼,天狼星這個恆星系統中到底有沒有可能存在宜居行星呢?從地球上生命的誕生和演化過程,我們可以推測出能夠保障碳基生命形成的行星條件,至少要包括以下條件:適宜的溫度區間。這顆行星要確保處於恆星的宜居帶內,能夠有保障液態水存在的先決條件。適宜的大氣條件。
  • 人類有可能將月球改造成宜居星球嗎?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將它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呢?宜居星球起碼要具備的特點如果從碳基生命的形成,以及維持生命體能夠正常開展生物活動和保障生存繁衍的需要出發,一個星球要實現宜居的目的,至少要具備如下幾個特點:有適宜的溫度區間。
  • 科學家們聲稱,比地球更宜居的「超宜居」行星,可能有24個
    (圖註:發現了24個與地球類似的「超宜居」的行星)據稱,這24個「超宜居」的行星及其所在的星系可能擁有比地球及太陽系更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這個項目由華盛頓州立大學主導,這些行星有著比地球更大的年齡、略大的體積以及更暖溼的環境。
  • 有些星球可能比地球更適宜生命繁衍!科學家一下發現24顆候選者
    在太陽系中處於宜居帶,溫度適宜,擁有大量的水和氧氣,地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已知宇宙中最適宜生命繁衍的星球。但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有可能讓地球的這一光輝頭銜易主。具體來說,這些潛在的 「超宜居行星」 可能比地球更大,氣候更暖更溼,甚至年齡也比地球更大,所在星系內的恆星壽命也可能比太陽更長。
  • 有些星球可能比地球更適宜生命繁衍!科學家一下發現24顆候選者
    在太陽系中處於宜居帶,溫度適宜,擁有大量的水和氧氣,地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已知宇宙中最適宜生命繁衍的星球。但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有可能讓地球的這一光輝頭銜易主。根據一篇 9 月 18 日發表在期刊《外星生物學》(Astrobiology)上的研究,科學家或已在太陽系外發現了 24 顆比地球更適合繁衍生命的行星。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宜居住,地球不再完美?
    24顆「超宜居」星球自從人類航天技術和天文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也開始考慮星際移民的問題。要知道地球這個家園肯定不會是永恆的,總有一天會走向衰敗或者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找到地球以外的家園是十分重要的。
  • 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地球之所以能成為生命的溫床,是因為地球有板塊運動,磁場,大氣層,大量的水和陸地,適宜的溫度和傾斜的地軸帶來的交替的四季,與潮汐運動。但僅對地球生命來說,地球的環境也並非絕對適宜,地球有太多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寒冷的,乾燥的地區。而一個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的孕育和發展生命。2014年,勒內·海勒(RenéHeller)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就提出,太空中可能存在超級宜居的世界,並為該類星球提出了一些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