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地球多達24個超宜居鄰居?為何從不來串門?真黑暗森林?

2020-10-09 科技修仙EScat

全網都在說科學家發現了24顆超宜居星球,既如此可為何人類從未接待過任何訪客?在此之前,我們須得清楚什麼是超宜居星球。

超宜居行星

地球之所以能成為生命的溫床,是因為地球有板塊運動,磁場,大氣層,大量的水和陸地,適宜的溫度和傾斜的地軸帶來的交替的四季,與潮汐運動。但僅對地球生命來說,地球的環境也並非絕對適宜,地球有太多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寒冷的,乾燥的地區。而一個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的孕育和發展生命。2014年,勒內·海勒(RenéHeller)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就提出,太空中可能存在超級宜居的世界,並為該類星球提出了一些基本條件。

超宜居行星基本條件

1.質量不超過1.5倍地球質量,半徑不超過地球10%,該行星的引力將保留更多的大氣。因此,它們的大氣層很可能會提供更高的氧氣濃度和溫室氣體,這又將平均溫度提高到植物壽命的最佳水平,達到約25°C。較稠密的大氣層也可能影響星球表面,使其更加規則並適宜生存。

2.行星圍繞K型橙矮星運轉。K型恆星比太陽質量小,亮度更低,燃燒更穩定,壽命為200億至700億年,而我們太陽的壽命僅100億年且已經50億歲。K型恆星為行星上的生命的出現與進化提供了更多時間。帶有K型星的系統提供了生命中最佳的宜居區域。K型恆星允許在其周圍形成行星,具有較長的壽命,並提供一個穩定的宜居區域,而無需過度靠近其恆星。此外,由K型星產生的輻射足夠低以允許複雜的壽命而無需大氣臭氧層。它們也是最穩定的,它們的可居住區在其一生中移動不大,因此位於K型恆星附近的陸地類似物可能適合於幾乎所有主要序列。

3.擁有活躍的板塊構造從而維持活躍的全球性磁場,可以保護其表面和大氣免受宇宙輻射和恆星風的影響,特別是在紅矮星周圍。並且如果地質活動強度不足以產生足夠的溫室氣體,將全球溫度提高到水的冰點以上,則該星球可能會經歷永久的冰河時代,除非該過程被強烈的內部熱源(如潮汐)抵消了加熱或恆星輻射。

4.表面平均溫度應比地球高5攝氏度,這樣的行星將擁有更多的熱帶地區。

5.大氣含氧量為25-30% ,剩下的氣體主要是惰性氣體如氮氣。

6.超級宜居行星也應有一個像月亮一樣,距離適中的大型衛星,以維持海洋潮汐,並保持穩定的傾斜地軸,從而形成穩定的季節變化。形成穩定的季節變化。

在這24個潛在候選者中,有9個圍繞K型橙矮星運轉,16個有50到80億年的年齡,5個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 (10-30攝氏度);只有一顆行星符合以上所有條件。雖然多數算不上絕對的超宜居行星,但作為類地行星,依舊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可如果真的存在生命,那為什麼從未光顧地球?

為什麼人類從未接待過訪客?

這24顆行星雖然就在地球附近,但離我們最近的也在100光年以外。即便以光速航行,要想實現像這樣超遠距離的旅程,也要100多年,甚至可能只有超光速飛行才是實現星際交流的唯一途徑。

根據相對論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速度越快質量越大,但物體的加速度等於受到的力除以質量,為使物體持續加速到光速,所施加的力將隨著速度增加越來越大。若飛船的速度想達到光速,那麼其質量將是無限大,需要的力也必須無限大,但是宇宙中不存在無限大的力,所以飛船的速度永遠不可能達到光速。因此要實現超光速飛行,我們要另想辦法:一是利用蟲洞,穿越時空;二是曲率航行,繞過相對論。

1.蟲洞

我們都知道蟲洞又叫愛因斯坦-羅森橋,一頭是黑洞,一頭是白洞,是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白洞理論跟黑洞理論正好相反,物質和光線都無法進入這個區域,但都可以從白洞鑽出來。而黑洞與白洞彼此連接,連接隧道就是蟲洞。今年黑洞得了諾獎,出盡風頭,但白洞還尚未被觀測到。

2.曲率航行

曲率航行需要利用"奇異物質"改變時空曲率,製造"曲速泡"(一段平直的空間),包裹住飛船。通過改變時空曲率,讓太空船前面的時空收縮,後面的時空擴張,由空間帶著船走,相當於飛船不斷落入前方的空間,等於一直處於自由落體中。由於無論是飛船本身還是上面的乘客都是處於同一個時空當中的,因此它們都會受到同樣的引力,加速的時候自然不會產生過載。可我們並不知道該怎樣收集"奇異物質"。

曲速泡的圖示。船前方的空間收縮而後方空間擴張。

目前這兩種方法都還停留在理論上,我們不知道理論在未來是否經得住推敲,甚至未來完全可能無法實現。而超光速航行是生命進行星際交流的唯一方法,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在那擁有幾十億年歷史的星球上不存在這種技術呢?人類是否已經被永遠困在光速的牢籠裡?既然無法面對面的交流,為何連"星際電話"也沒有?

為何連信號都未曾接收到?

信息的遠距離傳遞依靠無線電信號,也就是電磁波,而包括太陽在內的很多天體都能釋放電磁波,宇宙是一片充滿電磁波的海洋。距人類發出的第一段攜帶信息的電磁波已經過去100多年了,也就是說已經傳播到100光年之外。但電磁波傳播到太陽系外時,信號衰減嚴重,而人類活動產生的電磁輻射功率很小,宇宙背景的電磁波更是雜亂無章,這使得人類的信號幾乎淹沒在宇宙電磁環境中。仔細想想,僅僅是與進行火星探測的飛行器進行交互,就已是人類科技的巔峰了,更不要說將信號傳遞到100多光年之外了。人類還未強大到能被宇宙文明注意到的程度。

而其他文明想要打一個"星際電話",同樣要付出極高的代價。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首先提出用能量級把文明分成三個量級: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圍繞的恆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則利用它所處星系的所有能量。我們人類文明現在接近但尚未達到I型文明。

假設外星文明會採用全方位廣播的方式向每個方向同時發送信號,由於電磁波在太空中傳播的衰減非常快,通過這種方式交流需要的能量遠遠超過了一顆中型恆星的能量輸出。即使對於一個擁有整個恆星能量可以揮霍的II型文明來說,這也是難以承受的。

但如果只對單一行星的方向上放送信號,它需要的能量就大大降低了。但宇宙中行星太多,對II型文明來說,通過這方法尋找同類,性價比依舊不高。對我們這樣連行星能量都無法充分利用的準I型文明而言,更加是無法承受。同時對人類而言,從茫茫宇宙的噪音中找到存儲信息的那一段電磁波也並不容易。總之以人類還沒走出"新手村"的科技水平,這幾乎是註定了的孤獨。

我更願意相信,宇宙文明正以一種人類不知道的手段相互交流著。當我們掌握了那種新型通訊技術時,瞬間發現宇宙到處都存在交流的痕跡,只在那一瞬間,人類才終於邁進了星際文明的大門。就像孤島的老漢一直用漂流瓶尋找同伴,但當他連上wifi後才發現,自己的身邊竟一直有一個這麼擁擠的世界。 你又相信哪一種說法呢?

相關焦點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比地球更宜居
    由於需要具備這麼多條件,而很多星球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雖然我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但是此前還未曾發現一顆完全適宜我們生命的星球。不過,現在科學家找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並繪製出它們完美的輪廓。
  • 比地球更適合生存?科學家發現24個超宜居星球
    」的K2-18b行星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但若與太陽系外的24個潛在「超宜居」行星(superhabitable planet)相比,地球可能不是最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馬庫奇及同事指出,距離地球100光年的24個系外行星及其候選行星,可能是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的超宜居行星,並將超宜居星球定義為「任何比當前地球擁有更多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的行星」,本質上必須比地球更老、更大、更溫暖且更溼潤。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
    美德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人類真能為自己找到第二個、甚至更多家園嗎?顆「超宜居」行星。研究小組表示,在發現的24顆行星中沒有一顆行星具備所有這些特徵,但有一顆行星具備其中4個關鍵因素。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
    這是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新確認的行星運轉概念圖。新華社/美聯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王鑫方)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比地球更宜居,科學家們發現24顆「超宜居」的星球
    近日,美德兩國的科學研究人宣布了一件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適宜居住的星球,他們發現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要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篩選出了24顆宜居行星。這些科研人員是根據「超宜居」的標準,從4500顆已知的地外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認為是「超宜居」的行星。但實際上,並沒有一顆行星是真正能夠滿足所有的「超宜居」條件。但是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滿足四個條件,那麼就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的要比在地球上更加舒適。
  • 科學家宣稱,發現了24個「超宜居」的類地行星
    科學家宣稱,發現了24個「超宜居」的類地行星 2020-10-10 22:14:49 來源 : 天文在線 利用一系列標準,研究人員在已知的4500個行星中篩選出了總共24個可能宜居的行星。
  • 科學家們聲稱,比地球更宜居的「超宜居」行星,可能有24個
    利用一系列標準,研究人員在已知的4500個行星中篩選出了總共24個可能宜居的行星。(圖註:發現了24個與地球類似的「超宜居」的行星)據稱,這24個「超宜居」的行星及其所在的星系可能擁有比地球及太陽系更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這個項目由華盛頓州立大學主導,這些行星有著比地球更大的年齡、略大的體積以及更暖溼的環境。
  •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人類可以準備「搬球」了嗎
    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尋找人類的新家園。而最近美德科學家宣稱,發現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的太陽系外行星。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科學家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系外行星後,便開始尋找宇宙中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目前,科學家發現了4500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科學家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完美,其上或已存在生命
    據報導,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近年來與來自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展開合作,在目前已知的4500顆地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這些行星上的條件要比地球還要完美。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系外行星後,就開始尋找宇宙的宜居行星,因為從地球的演化來看,地球並不會永遠是人類的家園,終有一天,地球會資源枯竭,氣候環境也會變得不再宜居,而在那之前,人類需要為自己找到另一個新家園。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因此,作為替代任務,我們只能先尋找宜居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以太陽係為模板,科學家定義了恆星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內,行星的溫度是適宜的,水呈現液態。但是,這樣的宜居性仍然不能滿足科學家的野心,於是他們提出了超宜居性。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
  • 新發現24顆超宜居系外行星,和它們比起來地球不再完美
    科學家列舉了一些滿足超宜居行星的要求,並且篩選出了24個符合要求的系外行星。按照這些要求來看,地球不僅是劣質的,連我們的太陽也是劣質的。一般來說,我們把氫燃料燃燒完的時間視為恆星的壽命。考慮到複雜生命在地球上出現花費了40億年,可以想像許多生命在變複雜之前它們的母恆星早就死亡了。因此,要滿足超宜居性,系外行星的母恆星壽命必須足夠長。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橙色K矮星,它們的壽命能在200億到700億之間。超宜居性的第二個條件是系外行星的年齡應比地球更大。我們知道,在行星形成的早期,它是非常熱的,基本上是由巖漿組成的世界。
  • 比地球更舒適!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距地球超100光年
    美國航天局 2014 年 2 月 26 日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任務團隊新確認 715 顆太陽系外行星的存在。這是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新確認的行星運轉概念圖。新華社 / 美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 24 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
  • 24顆「超宜居」星球被發現,比地球更適宜居住,地球不再完美?
    24顆「超宜居」星球自從人類航天技術和天文觀測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也開始考慮星際移民的問題。要知道地球這個家園肯定不會是永恆的,總有一天會走向衰敗或者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找到地球以外的家園是十分重要的。
  • 科學家發現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可惜人類永遠無法到達
    近日,有一個科學研究表明,研究人員至少發現了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但是它們都處在太陽系之外。如此遙遠的距離人類能夠到達嗎?人類發現這些所謂的宜居星球是為了移民,還是為了探索太空生命呢?」「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究竟有多宜居呢?
  • 科學家發現24顆距離地球超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新華社報導,近期,美國和德國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 24 顆距離地球超過 100 光年的 超宜居星球。其中... 新華社報導,近期,美國和德國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 24 顆距離地球超過 100 光年的 「超宜居」星球。
  • 地球不完美了?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我們地球是唯一的宜居家園嗎?科學家們制定了「超宜居」標準,最後從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並繪製出這些「超宜居」行星的輪廓:它們環繞K矮星運行,年齡大約為50億到80億歲之間、尺寸比地球大10%、平均溫度比地球高5℃、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在25%-30%之間,還有豐富的水資源等。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個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宜人類生存
    不過在對太空的探索中,當代科學家也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雖然門前的月球不能居住,但只要我們能走得夠遠,就能找得到一個新家。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生命?外星人一直是專業人士和普羅大眾共同的熱門話題,如果外星人存在,那宇宙中除了地球,就還存在適合生命需要的環境。不過到目前為止,遭遇外星人和抓住外星人的傳聞雖然滿天飛,卻都還沒有得到最後的證實。
  • 流浪地球計劃要啟動了?科學家發現24顆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
    近日,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他們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不過,沒有一顆行星能滿足所有「超宜居」條件,但一般能滿足4個條件,意味著生命體可能在那裡生活得比在地球更舒適。(網絡配圖)研究團隊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其中一些星球比地球更古老、稍微大一些、略溫暖些、可能更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