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是最常見的天體之一,可以說,在50%以上的恆星周圍,都是有行星存在的,而且行星的數量很多還是多顆圍繞恆星運行的。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也一直在宇宙中尋找系外行星的身影,如今成績如何呢?
「行星獵人」TESS傳來捷報
在2018年4月,NASA發射了一臺大小猶如冰箱的「行星獵人」——凌日外行星勘測衛星,簡稱為TESS。
在過去的2年多時間裡,TESS的首輪探測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據報導,目前它一共發現了66顆新系外行星,同時也發現了近2000顆處於「候選」的系外行星。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這66顆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中,竟然也有一顆和地球相似度極高的宜居行星,它的名字是TOI 700D,在距離地球100光年之外的地方,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
從目前採集到的數據來看,TOI 700D和恆星的距離適中,表面溫度應該是非常宜居的,不排除擁有液態水,而且它的年齡上和地球也類似,已經有天文學家推測,TOI 700D的上面,或許已經有生命的存在,只不過距離原因,我們沒有辦法前去一探究竟。
為何要尋找系外行星?
什麼是系外行星呢?簡單來說,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可能大家會好奇,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都非常困難,為何要去耗資建造高精尖儀器設備,去宇宙中尋找遙遠的系外行星呢?比方說即使找到了「第二地球」,可是我們卻仍然去不了,這或許會讓人覺得「絕望」。
其實,尋找系外行星不僅僅是為了進行星際移民,畢竟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人類短時間內進行太陽系內的行星移民都是非常困難的,不過,在系外行星的身上,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很多困惑多年的答案。
比方說拿太陽系和地球的演化來說,宇宙中的恆星誕生時間是不固定的,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恆星老去終結,也有新的恆星誕生。
如果可以發現類似於太陽系的,但是從誕生年齡來看,還是非常年輕的恆星系統,這個恆星系統就是最好的研究對象,可以幫助天文學家來更直觀的了解太陽系的早期演化過程。
同時,系外行星的發現也證明,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行星,雖然目前我們尚未找到地外生命,不過,從採集到的數據來看,生命在宇宙中極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未來如果我們的科學技術足夠成熟,或許我們就可以和系外行星上的「潛在文明」進行交流對話。
這是非常讓人憧憬的事情,也標誌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會邁入新高,所以,科學家們才會一直在宇宙中尋找系外行星,希望可以早日從它們的身上,來揭開宇宙的秘密和生命演化的真相,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資料來源
《參考消息》8月12日文章《NASA「行星獵人」完成主要任務 發現66顆新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