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發現最暗恆星 亮度為太陽百萬分之一

2020-11-24 科學網

「2M 0939」褐矮星的亮度僅為太陽的一百萬分之一

 

北京時間12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在銀河系中發現了兩顆迄今亮度最暗的恆星,亮度僅相當於太陽亮度的百萬分之一。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伯加瑟爾負責此項研究,據他介紹稱,「這兩兩顆恆星是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恆星中光線最弱的兩顆。通過這種微弱的特徵,我們希望能夠發現其他更多的褐矮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顆應該算是這些最『常見』褐矮星中最早被發現的,而其他的褐矮星暫時還沒有被發現,僅僅是因為它們的光線實在是太弱了。這對褐矮星之所以被發現,也是因為它們突破了它們發光功率的上限,其亮度相當於太陽亮度的百萬分之一。」

 

天文學家們曾經認為,這對昏暗的「燈泡」僅僅是一顆單一的褐矮星。但是,在伯加瑟爾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紅外線太空望遠鏡觀測到這種褐矮星後,科學家們終於首次實現了對褐矮星的微弱光線和低溫的精確測量。「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表明,這一看起來像一顆單一褐矮星的物體,其實是一對「雙子星」。它們被命名為「2M 0939」。伯加瑟爾認為,研究這些星體可以幫助天文學家們弄清褐矮星的結構和進化過程。早期研究表明,若干個中等尺寸的褐矮星被行星形成前的圓盤所包圍,但天文學家使用地基望遠鏡很難研究這種盤狀物。同褐矮星發出的紅外輻射相比,這些圓盤顯得十分暗淡,而「斯皮策」紅外太空望遠鏡解決了上述問題。「斯皮策」望遠鏡對觀測長波紅外光十分靈敏。研究人員發現,對褐矮星周圍的圓盤僅曝光20秒,就發現了圓盤的蹤跡。

 

觀測數據顯示,該物體表面大氣層的溫度介於華氏560到680度之間。它比木星高出好幾百度,卻又比恆星冷得多。實際上,這兩顆褐矮星也是到目前為止所測量出來的溫度最冷的褐矮星。為了計算出該星的亮度,研究人員必須首先要確定其與地球的距離。經過三年的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終於測出了「2M 0939」的位置。它距離「唧筒座」大約17光年,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五顆褐矮星之一。這一測量數據也可以作為其低溫和光線極其暗淡的解釋。但令人費解的是,根據其溫度推測,「2M 0939」的亮度卻又比一般褐矮星預想的亮度高出一倍。這又如何解釋呢?科學家們認為,該星肯定比其他褐矮星表面積也大一倍。換句話說,它是「雙子星」,每個星體負責一半的亮度,每個星體質量都是木星質量的30到40倍。它們的亮度僅是太陽亮度的百萬分之一。

 

褐矮星是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由於這一原因褐矮星的亮度非常暗淡,要發現它們十分複雜,因此要確定它們的大小就更加複雜。但是最近天文學家成功地發現了組成雙星系統的兩顆褐矮星,在確定它們圍繞共同重心運行的參數之後,計算出這兩顆褐矮星的重量和大小。褐矮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由於質量不足無法成為燃燒的恆星,但其質量仍遠大於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天文學家在這些古怪的星球上發現了巨大的類似行星的風暴,這種風暴足以與木星上的大紅斑風暴媲美。由於褐矮星會隨時間的推移冷卻下來,該星球上氣態的鐵分子就會濃縮成液態的鐵雲和鐵雨。隨著進一步的冷卻,巨大的風暴就會掃過這些雲層,讓明亮的紅外線逃逸到宇宙中。

 

關於褐矮星形成的機制天文學家們眾說紛紜,比較常見的有拋射理論、前恆星核的光致侵蝕理論、不透明度制約的分裂理論、原恆星盤的不穩定性理論等。拋射理論認為,褐矮星是由於低質量的原恆星胚在還沒有達到產生氫核聚變所需的質量前,與其它天體發生了碰撞而被拋射出前恆星核所形成的,這一理論部分地得到了雙褐矮星系統的證實。前恆星核的光致侵蝕理論基於大質量恆星的輻射對前恆星核的光致侵蝕作用,能夠解釋處於電離氫區中的褐矮星的形成機制。褐矮星也可能由大質量的原恆星盤在其它恆星的引力作用下發生碎裂而產生。這些理論每個都只能解釋部分褐矮星的形成,研究褐矮星周圍的恆星盤可以有效地檢驗上述理論。

 

相關焦點

  • 只有太陽的一半極熱恆星,超級耀斑的能量,卻是太陽的數百萬倍!
    這些恆星不僅受到磁斑的困擾,有些還經歷了超級耀斑事件,能量爆炸的能量是太陽類似噴發的數百萬倍,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這些令人費解的恆星,並為解決其他難以捉摸的恆星天文學之謎打開了大門。
  • 這種恆星的亮度為何為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通過仔細研究,萊維特發現,這些變星有一些特殊的性質,例如:平均亮度最高的變星,其光度變化的周期也最長,也就是完成一個脈衝周期需要更多的時間(從最暗到最亮,再從最亮變為最暗)。最亮的變星的變化周期一般為幾個月,亮度降低時,變化周期也會隨之縮短,最暗的變星在一天內都可以完成一個脈衝周期。
  • 偶然的觀察發現因為一顆太暗而看不見恆星
    歐洲航天局正在執行蓋亞任務,主要是對銀河系進行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觀測,為我們觀測天空中的眾多恆星提供了新的視角。而且,它還能揭秘更多關於那些我們看不到的恆星的信息。自2003年以來,微透鏡技術已經發現了大約10顆太陽系外行星,而且每年都有更多的發現。2006年1月,世界各地的新聞網絡宣布了一項微透鏡發現了一顆質量為地球5-10倍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一顆m -矮星運行,被譽為2006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 銀河系最中心的亮點是什麼?
    銀河系最中心的亮點不是一顆大太陽,要知道,銀河系照片的跨度代表一二十萬光年(1光年將近10萬億公裡),而太陽的直徑也只有140萬公裡,如果銀河系照片能夠顯示出某顆恆星,那這恆星的尺寸將會是光年尺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 概率百萬分之一!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極為罕見的新型超地球行星
    坎特伯雷大學(UC)的研究人員在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一顆極為罕見的新型超地球行星(Super-Earth),它是極少數被發現的具有與地球大小和軌道相當的行星之一。根據《天文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埃雷拉·馬丁(Herrera Martin)博士稱,該行星的發現是極為罕見。「這種探測是極為不容易,觀測由主恆星引起的變化所需的時間約為120個小時,而僅在其中5小時的小畸變期間才發現了該行星。
  • 宇宙最詭異恆星,正在飛離銀河系,黑洞卻一直在阻攔
    恆星並不是恆定不動的星星,事實上,恆星一直在宇宙中快速移動,現在我們知道,就算是我們的太陽也在以相對於銀河系中心,以240公裡/秒的速度帶著整個太陽系在運動。在銀河系中,恆星的速度通常為100-300公裡/秒,還有一些恆星,被稱為超高速恆星,它們的運動速度能超過1000公裡/秒,這個速度以至於讓它們能夠脫離銀河系引力的束縛,未來將飛出我們的銀河系。
  • 人類已知最亮的恆星是哪些 它們都在銀河系裡嗎?
    我們人類肉眼能看到最暗的恆星約為6等星。夜空中可以看到6000多顆星星,其中有5顆是太陽系行星,行星不發光,但會反射太陽光,由於距離近,有的看起來比最亮得恆星還亮,因此也有視星等。其餘都是銀河系裡的恆星。
  • 銀河系發現最古老的恆星 幾乎與宇宙同齡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又發現一顆古老恆星,它距離地球3.5萬光年,是一顆紅巨星,被命名為SMSS J160540.18–144323.1,它的鐵含量是銀河系所有分析過的恆星中最低的。這意味著它是宇宙中最古老恆星之一,可能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二代恆星。
  • 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最亮卻不是它,最亮的比太陽亮600萬億倍!
    在以往的一些報導中,認為銀河系體積最大的星體是盾牌座UY,雖然不可否認在目前已經發現的恆星體積它是最大的,但是最大並不意味著最亮,銀河系最亮的恆星卻另有其人,那是那顆星星呢?可能有人會說銀河系最著名的「手槍星」,因為在浩瀚的星海中,「手槍星」是一顆特藍超巨星,不僅大,而且亮。
  • 銀河系發現最老恆星 幾乎與宇宙同齡
    也許一顆剛剛在銀河系發現的原始恆星可以為苦苦追問的天文學家提供線索,它的年齡約為132億年,幾乎與宇宙同齡,成為已知的最長壽的恆星。***放射性元素透露年齡據5月10日出版的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的VLT望遠鏡捕獲了這顆遙遠的恆星,並將其編號為HE 1523-0901。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而在銀河系,小於太陽質量的恆星在80%左右,這些恆星叫紅矮星,質量大多數在太陽的0.1~0.5倍之間,這種恆星壽命特別長,有的長達萬億年以上。這類恆星周圍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且誕生生命的概率也很大,有人把紅矮星稱為「生命的搖籃」是不無道理的。現在在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和巴納德星都發現了行星,這兩顆星都是比太陽小的紅矮星。
  • 我們能看見銀河系以外的恆星嗎?
    僅憑肉眼,我們無法觀測到光度高於6.5的恆星。距離我們1500光年的獵戶座明星參宿四擁有太陽10000倍之高的亮度。若要定義「銀河系以外」,那麼符合該條件的恆星必須在銀河系平面上方至少3000光年的所謂的光暈區域。嚴格來說,這塊區域仍屬於銀河系,但至少不是旋渦狀銀盤的一部分。
  • 銀河系發現正在爆炸的恆星 亮度高肉眼可見(圖)
    銀河系爆炸的恆星。  中新網7月24日電 美國宇航局(NASA)日前稱,太空軌道上的X光天文臺XMM牛頓望遠鏡在銀河系發現一顆正在爆炸的恆星,有意思的是,很多星體觀察著居然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據臺灣東森新聞24日報導,計算結果顯示,這顆恆星的亮度極高,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但沒有一個人報導它的存在,直到歐洲太空中心XMM牛頓望遠鏡發現意想不到的宇宙X光爆炸。  2007年10月9日,XMM牛頓在轉移觀測目標時,意外發現一個明亮的X光源,這是沒有人想到的。此前的X光源目錄中從未記載過這個X光源,這個神秘的天體點燃了XMM牛頓觀測宇宙的火焰。
  • 在銀河系中,到底有多少顆恆星?
    科學家給出的最新數據表明,銀河系總質量約為1.5萬億太陽質量,有大約2000億顆恆星,我們的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銀河系直徑有大約20萬光年,其中分布著數不盡數的恆星,我們太陽屬於中等質量的黃矮星,形成於45億年前,預計未來的壽命還有大約55億年,然後演化為紅巨星,最後演化為白矮星。
  • 銀河系質量約為太陽1萬億倍
    銀河系質量為太陽的1萬億倍 在即將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科學家們將詳細公布他們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以前曾估算,銀河系的質量大約介於太陽質量的7500億倍到2萬億倍之間。後來,他們又傾向於數字更大的質量值。不過,目前天文學家們已經使用更為精確的方法,斷定銀河系的質量應該是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左右。
  • 重大發現!太陽系受暗物質「襲擊」,地球正走向銀河系黑暗地帶
    宇宙中大部分空間都屬於這種星際空間,這裡漆黑一片,天體數量稀少,偶爾的光亮可能就是那些逃離星系的恆星正在快速流浪,令人們不禁感嘆宇宙的神秘,畢竟一直以來,銀河系在人類的心中都是一副漫天星光閃爍,因為銀河系中無數的恆星都在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為漆黑的宇宙作點綴,直到近些年,暗物質這一概念逐漸流傳開來,人類才對宇宙產生了另一層面的理解,對此有科學家指出,在這個宇宙中,人類可以看見的物質均稱為重物質,在整個宇宙的質量面前
  • 重大發現!太陽系受暗物質「襲擊」,地球正走向銀河系黑暗地帶!
    宇宙中大部分空間都屬於這種星際空間,這裡漆黑一片,天體數量稀少,偶爾的光亮可能就是那些逃離星系的恆星正在快速流浪,令人們不禁感嘆宇宙的神秘,畢竟一直以來,銀河系在人類的心中都是一副漫天星光閃爍,因為銀河系中無數的恆星都在散發著耀眼的光芒,為漆黑的宇宙作點綴,直到近些年,暗物質這一概念逐漸流傳開來,人類才對宇宙產生了另一層面的理解,對此有科學家指出,在這個宇宙中,人類可以看見的物質均稱為重物質,在整個宇宙的質量面前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來源:新浪科技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宇宙中最亮的黑洞,亮度超2萬銀河系,吃的還最多,每天一個恆星
    天文觀測已發現宇宙中有兩種黑洞,即恆星級黑洞和星系級黑洞,恆星級黑洞都是由恆星發生引力坍縮事件形成的黑洞,質量通常在太陽的3~1000倍之間,而星系級黑洞則被認為產生於宇宙之初,是由宇宙大爆炸之後,區域物質極為密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