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經濟日報

一號隕石實物圖。李治國 攝

近日,建設中的世界最大天文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宣布,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並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通過隕石坑可以反演隕石降落前的飛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

2018年6月1日21時45分左右,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現火球,飛行划過夜空,並有公眾拍下現場視頻。在這次西雙版納隕石雨中,共計發現石隕石500餘塊,總重量不超過50公斤。其中,勐遮鎮曼桂村村民玉香懷發現的最大一塊隕石主體達1228克,其隕石坑也首次完整回收——洞口平均直徑13釐米,深度為25釐米,入射角度約70度。

對於此次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徐偉彪表示,該次火流星事件為一次目擊隕石隕落事件。隕石母體在高速飛行中與大氣層摩擦,表面溫度急劇增高,最終導致母體爆裂解體成數百塊碎片散落於面積約20平方公裡的範圍。

這次降落的隕石個體表面大多覆蓋了一層厚約0.5毫米的黑色熔殼,與隕石內部基質分界明顯。隕石斷面上還分布有豐富的黑色熔融脈,寬度約0.3毫米。這些熔融脈保留了隕石母體小行星在太空中發生的重大撞擊事件信息,是研究太陽系內行星間衝擊碰撞歷史的絕佳樣品。

據悉,隨同主體隕石坑一起回收的還有一號隕石和二號隕石實物,屆時將一同在上海天文館開館時與公眾見面。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2020年在上海天文館展出
    近日(25日),上海天文館宣布在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並展示了從雲南回收的隕石實物和主體隕石坑。  在上海,這枚珍貴的「天外來客」,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主體隕石重1228克,表面的一層黑色,是經過大氣層燃燒後留下的印記,這種特質只有在最新鮮的隕石上才能發現。  隕石的切面,展現了隕石內部的結構。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的隕石坑—新聞—科學網
    8月25日下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全過程展品在2020年展出
    原標題: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全過程展品將在2020年展出近日(25日),上海天文館宣布在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並展示了從雲南回收的隕石實物和主體隕石坑。△圖/隕石坑隕石坑洞口平均直徑13釐米,深25釐米,入射角約70度。這就是這顆隕石,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初痕跡。能夠被完整保留的隕石坑十分罕見,特別是有目擊墜落過程的隕石坑,這也是我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院 徐偉彪:可以反推隕石撞擊之前飛行的方向和飛行的速度。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 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
    孫樂琦 攝中新網上海8月25日電(鄭瑩瑩)上海科技館25日宣布在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首次獲得西雙版納目擊隕石全記錄實證,形成了「火流星目擊視頻-隕石主體-主體隕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講座-博物館收藏」的完整實證。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及隕石坑標本
    新華網太原7月27日電(記者 王飛航)記者從運城市文物局獲悉,近日有群眾發現一顆新近墜落的隕石及保存完整的隕石坑。專家鑑定認為,這是國內首次完整收集到的隕石及隕石坑。  6月15日18時45分,隕石從天而降,落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泓芝驛鎮北古村的一片玉米地裡。
  •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上海天文館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中國首次完整回收隕石坑,上海天文館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澎湃新聞記者 周航 2018-08-25 14:49 來源:澎湃新聞
  • 北京天文館首次回收隕石坑 泥土呈放射狀(圖)
    北京天文館首次回收隕石坑 泥土呈放射狀(圖) ,隕石和隕石坑能如此及時完整地收集到一起,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  隕石摸上去還是熱的  「按照測算,全國範圍內有人目擊且獲得回收的隕石平均每年有一次,今年的幸運地是山西。」
  • 第一個被確認的隕石坑---巴林傑隕石坑
    (世界第一個確認的隕石坑,巴林傑隕石坑)這張圖片現在大家見到一眼便會認作隕石坑,而事實也的確如此。它是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Flagstaff)東部55公裡處的巴林傑隕石坑,約形成於5萬年前。其寬約1264米,深達174米,是地球上保存最完整的最大的隕石坑。
  • 在黑龍江依蘭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鳴課題組最近在我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隕石坑,即依蘭隕石坑。12月24日,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科學通報》。據悉,依蘭隕石坑是一個星球撞擊遺蹟,它的發現為我國該類型地質構造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新成員。
  • 我國民營可回收火箭RLV-T5完成首次低空回收試驗 專家解析技術特點
    2019年3月27日,@翎客航天 新一代可重複火箭(RLV-T5)成功進行首次自由飛行回收試驗、高度20米、時長35秒。(拖拽/保存可查看原尺寸大圖)(科技日報4月4日報導)我國商業火箭公司翎客航天(LinkSpace)4月2日宣布,其研製的RLV-T5可回收火箭於3月27日完成首次低空飛行回收試驗。據介紹,在位於山東龍口的試驗場裡,該火箭在六級大風中飛行至20米高,懸停近10秒,之後垂直下降,落在著陸場中心。
  • 科學網—在黑龍江依蘭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 圖文: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圖文: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圖為我國科學家發現的完整的海底「黑煙囪」切面。圖上可見兩個完整的「黑煙囪」通道。
  • 科學家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發現火星的隕石坑
    科學家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發現火星的隕石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在2010年3月至由此產生的隕石坑比較小,直徑為13英尺。星球表面的特徵越小,就越難從火星軌道器上發現。現在,科學家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發現了該隕石的隕石坑。行星科學家表示,在這種精細的天文學研究上使用人工智慧是一個裡程碑。來自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了發現撞擊坑的機器學習工具。研究人員希望新的AI能夠節省時間,增加發現量。
  •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黑煙囪」
    我國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完整的古海底   中外科學家將合作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  據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王文韜 李斌)我國科學家經過長期不懈的野外
  • 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我國第二個隕石坑 為星球撞擊遺蹟
    東北網12月25日訊(記者 遲亦達)記者從哈爾濱市依蘭縣獲悉,24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在依蘭縣境內證實發現了我國第二個隕石坑——依蘭隕石坑。依蘭隕石坑是一個星球撞擊遺蹟,直徑1850米,深度150米,形成在白堊紀花崗巖基巖上。
  • 鋼都鞍山:隱藏著我國首個被證實的隕石坑
    岫巖不僅盛產寶石名玉,自然景色也十分,是著名的天然氧吧,而在這個藏在深閨中秀麗縣城,還擁有我國首個被證實的隕石坑——岫巖隕石坑。岫巖隕石坑位於岫巖滿族自治縣蘇子溝鎮羅圈溝裡村,這個村莊自古便坐落這個碗裝在「大坑」中,現今依舊有一個村民組60餘戶人家在此居住。
  • 我國東北發現一個隕石坑,專家:可能有一波尋找隕石的風潮
    12月24日,發表在《科學通報》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廣大的關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一個新的隕石坑,這個隕石坑稱為依蘭隕石坑。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二個隕石坑,第一個隕石坑實在2009年發現的,稱為岫巖隕石坑。兩個隕石坑發現的時間間隔相差了10年。
  • 人工智慧助力發現火星新隕石坑
    2020-10-27 07:29:46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2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的創新型人工智慧(AI)工具猶如「火眼金睛」,幫助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過去10年中形成的一系列隕石坑。
  • 韓國發現隕石坑,民眾沸騰號稱亞洲第二!
    第二,在進入大氣後到達 14公裡高度時,該巖石的一半粉碎為碎片,而另一半保持完整,並以大約每秒鐘12公裡的速度墜向地面。第三,計算發現,所形成的碎片逐漸擴展,在5公裡高度形成了一個直徑為200米的巖石碎片雲,形狀如同一塊大烙餅。第四,雖然隕石每秒鐘12公裡的速度並不算是很低,但卻不足以導致巖石熔化。
  • 人工智慧助科學家發現火星新隕石坑
    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25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的創新型人工智慧(AI)工具猶如「火眼金睛」,幫助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過去10年中形成的一系列隕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