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古生物團隊發現最古老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2021-01-13 騰訊網

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是當今動物界中一個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的重要門類,廣泛分布於各種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常見的蚯蚓、水蛭和沙蠶。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身體具有成對帶剛毛的疣足,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對早期多毛類動物的研究一直是揭示環節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熱點之一。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00,Nature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研究表明該動物營管居固著生活,屬於現生多毛綱的長手沙蟲科(Magelonidae),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為了解環節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揭示了寒武紀環節動物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

雲南省東部寒武紀地層豐富,盛產特異保存了軟軀體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各主要動物類群在這些特異埋藏的寒武紀巖石中已經廣泛出現,為了解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即「寒武紀大爆發」,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然而,儘管環節動物是當今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動物門類,它們在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記錄卻非常罕見,這導致科學家們在研究環節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過程中往往缺乏有力的化石證據。

來自雲南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和布裡斯託大學的國際科學家團隊今天在Nature雜誌上發表論文,描述了一個叫做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的寒武紀新屬種。

研究表明,它屬於現生多毛類環節動物中的長手沙蟲科(Magelonidae),具有一個典型的鐵楸狀頭部(shovel-headed)和一對細長的觸鬚(palps)。這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表明丹尼多毛蟲和現生環節動物由同一個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環節動物冠群。而此前已報導的寒武紀環節動物則均為環節動物的原始遠祖。

此外,不同於其他已報導的寒武紀環節動物,研究顯示丹尼多毛蟲營管居固著生活。現生的多毛類動物中有許多物種營管居或固定穴居的生活模式,以此來躲避捕食者或在捕食過程中隱藏自己,通常被稱為固著類環節動物。現代生物學家通過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認為固著類環節動物應該代表環節動物進化樹中一個比較古老的支系,但直到現在,固著生活方式一直未在早期的環節化石中發現。

雲南大學博士生陳紅說:「我們很驚訝地發現了5.14億年前的一種多毛類蠕蟲,它生活在一個管中,而且與當今仍然活著的物種非常相似。」

牛津大學Luke Parry博士說:「現生環節動物在現代海洋中營各種生活模式,包括固著的濾食者或伏擊捕食者。我們此前所知的寒武紀環節動物都可能是在海底爬行,而我們在丹尼多毛蟲中看到的則完全不同。丹尼多毛蟲的發現告訴我們,即使在非常早期的生態系統中,古老的環節動物已經佔據了許多不同的生態位。」

雲南大學馬曉婭研究員說:「這是固著類環節動物的最早化石證據,也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在化石記錄中的首次出現。因為寒武紀早期的環節動物化石非常罕見,我們對此發現感到非常驚訝和高興。這個發現再次顯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也是生態多樣性劇增的一個重要進化事件。」

文章相關信息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供稿

記者/楊華

編輯/李文莉

責編/楊揚

雲視新聞七彩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中新社昆明6月11日電 雲南大學11日發布消息:由該校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的化石記錄,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化石記錄首次出現
    陳紅供圖【科技前沿】 本報昆明6月11日電 記者任維東11日從雲南大學獲悉,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
  • 迄今最古老環節動物支系化石驚現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自然》雜誌日前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布裡斯託大學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中
  •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刁雯蕙/中國科學報 2020-06-12 08:54
  • 中英科學家發現一種距今約5.14億年的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
    研究團隊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這是固著類環節動物的最早化石證據,也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在化石記錄中的首次出現。」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它們竟然長這樣
    6月11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和布裡斯託大學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的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這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具有附肢(疣足)的兩側對稱動物,如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是現生和地質歷史時期最為豐富多樣的動物門類代表。它們在何時出現,一直是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關注的問題。  具有附肢(疣足)的兩側對稱動物,如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是現生和地質歷史時期最為豐富多樣的動物門類代表。它們在何時出現,一直是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關注的問題。雖然推測它們的祖先可能在6.35—5.41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但在埃迪卡拉紀地層中一直沒有發現確切的化石證據。因此,大家普遍認為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後生動物直到大約5.41—5.1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才突然出現。
  • 寒武紀地層新發現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
    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研究表明該動物營管居固著生活,屬於現生多毛綱的長手沙蟲科,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為了解環節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揭示了寒武紀環節動物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
  • 西藏札達盆地發現最古老的豹類化石
    現生的豹類(包括豹屬和雲豹屬)是貓科動物裡最早分支出來的一個類群。過去,在2006年《自然》的報導中,分子生物學家基於對貓科動物的DNA系統發育研究後認為,豹類動物與其它貓科動物的分化時間大約在11百萬年前,豹類支系內的種類直到4百萬年前才進一步分化。
  • 雲南這個地方,藏著人類起源的秘密......
    寒武紀關山動物化石種群中,發現約5.12億年前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被一種生物寄生,後者或能將腕足動物的食物轉為自身食物,這是迄今已知在化石記錄中發現的最古老寄生關係的證據。同年6月11日,由雲南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上在線發表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科研團隊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生態驅動新維度
    雲南網訊(記者 高藝萌 通訊員 王崴)日前,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Symbiotic fouling of Vetulicola,
  •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原標題 [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現身」中國]
  • 多高校被禁用Matlab;AI發現地球內部神秘團塊
    (快科技)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古生物6月11日,《自然》在線發表雲南大學團隊聯合英國牛津大學等完成的最新成果。研究者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新物種,新世界】雲南澄江發現環節動物門祖先
    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造成了許多獨特的生物在寒武紀迅速出現,而在雲南澄江研究者發現了古生物群,裡面有著不少寒武紀的生物化石,這些化石對於我們了解古生物非常重要。澄江動物化石群位于澄江縣城以東5公裡的帽天山,這一化石群的發現,轟動了國際科學界,被譽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見」、「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堪稱國寶,是雲南乃至全國的寶貴財富,是揭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金鑰匙。上一期我們了解了節肢動物的進化也是從雲南澄江發現的呢,本期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環節動物的進化吧!那麼什麼是環節動物呢?
  • 我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奇異東生魚」
    古脊椎所提供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雲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一千萬年。為了紀念我國泥盆紀脊椎動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先生,這一化石被命名為「奇異東生魚」。
  • 研究發現四億年前基幹四足動物化石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處的研究人員在雲南地區發現了距今4.09億年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填補了基幹四足動物早期化石記錄的空白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遠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3月20日在英國《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了重要科學發現《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