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寒武紀早期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復原圖/Robert Nicholls繪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和布裡斯託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這是固著類環節動物的最早化石證據,也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在化石記錄中的首次出現。」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馬曉婭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該成果為研究團隊了解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作為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例如蚯蚓、水蛭、沙蠶等,在當今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中,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
但環節動物在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記錄非常罕見,這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時缺乏有力的化石證據。
研究團隊將這個寒武紀的新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以紀念丹麥著名的環節動物專家Danny Eibye-Jacobsen。
該動物具有一個典型的鐵楸狀頭部和一對細長的觸鬚,屬於現生多毛類環節動物中的長手沙蟲科。
這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表明丹尼多毛蟲和現生環節動物由同一個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環節動物冠群。
「現生環節動物在現代海洋中有各種生活模式,包括固著的濾食者或伏擊捕食者。我們此前所知的寒武紀環節動物可能都是在海底爬行,而丹尼多毛蟲則完全不同。」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的 Luke Parry博士表示。
該研究顯示,丹尼多毛蟲是管居固著生活。現生的多毛類動物中有許多物種為管居或固定穴居的生活,以此來躲避捕食者或在捕食過程中隱藏自己,通常被稱為固著類環節動物。
此前,現代生物學家通過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認為固著類環節動物應該代表環節動物進化樹中一個比較古老的支系,但直到現在,固著生活方式一直未在早期的環節化石中發現。
研究人員表示,寒武紀是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的一個關鍵時期,丹尼多毛蟲的發現顯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也是生態多樣性劇增的一個重要進化事件。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侯先光和馬曉婭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陳紅和英國牛津大學的Luke Parry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雲南大學研究員翟大有和布裡斯託大學的Jakob Vinther為該論文的合作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84-8
編輯 | 餘 荷
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大團隊研發而成。新聞由「小柯」獨立完成,經領域專家和科學編輯雙重人工審校和信息補充。「小柯生命」是「小柯」系列學術公眾號之一,主要介紹生命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最新論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