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學家發現一種距今約5.14億年的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

2021-01-19 小柯生命

雲南省寒武紀早期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復原圖/Robert Nicholls繪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和布裡斯託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這是固著類環節動物的最早化石證據,也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在化石記錄中的首次出現。」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馬曉婭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該成果為研究團隊了解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作為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例如蚯蚓、水蛭、沙蠶等,在當今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中,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


但環節動物在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記錄非常罕見,這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時缺乏有力的化石證據。


研究團隊將這個寒武紀的新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以紀念丹麥著名的環節動物專家Danny Eibye-Jacobsen。


該動物具有一個典型的鐵楸狀頭部和一對細長的觸鬚,屬於現生多毛類環節動物中的長手沙蟲科。


雲南省寒武紀早期多毛類環節動物丹尼多毛蟲Dannychaeta tucolus/陳紅供圖


這是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表明丹尼多毛蟲和現生環節動物由同一個最近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統稱為環節動物冠群。


「現生環節動物在現代海洋中有各種生活模式,包括固著的濾食者或伏擊捕食者。我們此前所知的寒武紀環節動物可能都是在海底爬行,而丹尼多毛蟲則完全不同。」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的 Luke Parry博士表示。


該研究顯示,丹尼多毛蟲是管居固著生活。現生的多毛類動物中有許多物種為管居或固定穴居的生活,以此來躲避捕食者或在捕食過程中隱藏自己,通常被稱為固著類環節動物。


此前,現代生物學家通過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認為固著類環節動物應該代表環節動物進化樹中一個比較古老的支系,但直到現在,固著生活方式一直未在早期的環節化石中發現。


研究人員表示,寒武紀是早期生物多樣性大爆發的一個關鍵時期,丹尼多毛蟲的發現顯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也是生態多樣性劇增的一個重要進化事件。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侯先光和馬曉婭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陳紅和英國牛津大學的Luke Parry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雲南大學研究員翟大有和布裡斯託大學的Jakob Vinther為該論文的合作作者。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84-8 

 

編輯 | 餘   荷

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大團隊研發而成。新聞由「小柯」獨立完成,經領域專家和科學編輯雙重人工審校和信息補充。「小柯生命」是「小柯」系列學術公眾號之一,主要介紹生命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最新論文信息。

相關焦點

  • 寒武紀地層新發現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
    近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研究表明該動物營管居固著生活,屬於現生多毛綱的長手沙蟲科,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為了解環節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揭示了寒武紀環節動物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新型多毛類環節動物,它們竟然長這樣
    研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的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距今約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這是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作為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蠕蟲)例如蚯蚓、水蛭、沙蠶等,在當今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多毛類動物是環節動物中物種最豐富、進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個類群。但環節動物在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的化石記錄非常罕見,這導致科學家在研究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時缺乏有力的化石證據。
  •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科學家在雲南東部發現5.14億年前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刁雯蕙/中國科學報 2020-06-12 08:54
  • 5.14億年!迄今最古老環節動物支系化石驚現
    ,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化石,距今約5.14億年。研究表明,這種動物屬於現生多毛綱的長手沙蟲科,是目前已知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為了解環節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也揭示了寒武紀環節動物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 「我們很驚訝地發現了5.14億年前的一種多毛類蠕蟲,它生活在一個管中,而且與當今仍然活著的物種非常相似。」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博士生陳紅說。
  •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中新社昆明6月11日電 雲南大學11日發布消息:由該校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的化石記錄,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雲南大學古生物團隊發現最古老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對早期多毛類動物的研究一直是揭示環節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熱點之一。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00,Nature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中國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距今約5.14億年前。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物種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 現生環節動物支系化石記錄首次出現
    雲南省寒武紀早期多毛類環節動物丹尼多毛蟲。陳紅供圖【科技前沿】 本報昆明6月11日電 記者任維東11日從雲南大學獲悉,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17時,《自然》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雲南省東部富含軟軀體化石保存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
    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環節動物多毛類古扇蟲 Ipoliknus avitus復原圖(楊定華繪)  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後者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澄江動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的原始遠祖—新聞—科學網
    該門類主要包括體表剛毛眾多的多毛類(如沙蠶)和剛毛稀少甚至完全退化的寡毛類及蛭類,如造就地表肥沃土壤的蚯蚓,以及令人生厭的蛭類兩大類群。寡毛類/蛭類多生活在陸地或淡水,而更為原始的多毛類則主要生活於海洋。現代海洋中的沙蠶具有成對細長的疣足和束狀剛毛,疣足內部具有支撐其運動的足刺。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
  • 日本科學家發現珊瑚起源於約5億年前
    日發現珊瑚起源於約5億年前  新華社東京7月25日電 日本科學家25日說,通過解讀珊瑚基因組,他們發現珊瑚是在約5億年前出現的,這一發現比原先認定的珊瑚誕生時間早2億多年。  日本衝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採集了珊瑚的精子,分析其中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鹼基序列,確定了珊瑚的2.4萬個基因。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化石標本。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  王永棟介紹,之前,古生物學家在距今2.5億年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不少類似的銀杏葉片化石;而與現代銀杏有關的銀杏屬葉子和果實化石,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但是,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之前的記錄是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相比於保存較多的葉片化石,銀杏的樹幹化石發現得最少,所以非常稀有。」  不過,這次王永棟他們的發現,刷新了紀錄。
  • 中國學者發現四不像動物,距今5億年
    據報導,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上面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論文,表示發現了一種來自於5億多年前的遠古四不像動物。這種動物被稱作「章氏麒麟蝦」,它的身體和蝦類似,但是卻有5隻眼睛,還揮舞著粗壯的大鉗子。
  • 5.4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謎底揭開
    朱茂炎展示在西伯利亞採集的化石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現生動物的絕大多數門類,譬如脊椎動物、節肢、腕足、蠕形等動物突然集體亮相。這一極度「默契」的現象讓科學家們迷惑不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生命大爆發?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中英俄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氧氣含量是控制寒武紀大爆發進程的最關鍵因素。相關成果於2019年5月6日在線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地球科學》。
  • 我系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北京時間3月20日晚,我系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
  • 距今約2.5億年!我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記錄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原標題: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在我國發現寒武紀多毛類環節動物化石   環節動物為無脊椎動物中一個重要門類,包括蚯蚓、螞蟥、沙蠶等蠕形動物。而其中最重要分支——多毛類是現代海洋中最為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對於維持海洋底棲及浮遊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中出現的類群,環節動物在全球多個寒武紀化石庫中均有出現。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科學家發現膜質翅膀恐龍 距今1.63億年
    長臂混元龍復原圖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具有膜質翅膀的恐龍央視網消息:日前,我國科學家通過在晚侏羅世地層獲得的一件新化石——長臂渾元龍,揭示了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這一成果今天(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