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2020-11-04 中科院之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ne Focal Point of Himalayan Uplift and Biological Diversification為題,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上。

喜山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史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部,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其中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43米。喜馬拉雅也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其特殊的環境、巨大的海拔落差,孕育豐富的植被梯度和獨一無二的動物類群。

基於該團隊收集的一手數據,並整合GenBank上已發表的物種序列數據,收集到14個科、1628個兩棲爬行動物的多基因序列片段數據,涉及182個喜馬拉雅山區物種,佔該地區記錄物種的60%左右。研究通過構建物種演化樹,結合時間校正點以及物種分布信息,探討喜馬拉雅地區分布的兩棲爬行動物的時空動態演化格局。

喜馬拉雅地區現生兩棲爬行動物的多樣性最早從古新世(Paleocene)已開始積累。總體上就地成種事件和區域間擴散事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早期較為緩慢,而在漸新世(Oligocene)末到中新世(Miocene)早期,物種累積速率加快。大約在中新世中期,約1500萬年前左右,喜馬拉雅地區物種累積速率達到最高峰,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動物演化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

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早期研究曾將喜馬拉雅山和高原面作為一個整體,提出「喜馬拉雅早期隆升假說」,即喜馬拉雅在新生代早期便已形成。然而,考慮到高原面與喜馬拉雅山在地質隆升歷史上的明顯不同,目前的地質學證據已普遍拒絕該假說。

目前,關於喜馬拉雅山脈隆升歷史的有兩個假說:一是近期隆升假說(Late Orogeny Hypothesis),該假說得到水文學和熱學證據的支持,認為喜馬拉雅直到上新世(Pliocene)中期才達到現有高度;二是漸進式隆升假說(Stepwise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喜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經開始隆升,但是前期抬升較為緩慢,直到中新世(Miocene)才開始快速隆升繼而達到現在的高度。

一個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過程和地質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在山脈隆升期間,地貌的異質性增加會產生大量的地理隔離機會和生態位分化,從而促進本地物種的大量形成。對應這兩種地質假說,可以預測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演化模式:(1)如果近期隆升假說成立,喜馬拉雅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物種的累積加速時間會在上新世中期或之後發生。(2)如果漸進式隆升假說成立,將看到當地物種累積從古新世晚期開始,並在中新世加速。

該研究重建的喜山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動態模式更支持「漸進式隆升假說」。研究首次整合和解析喜馬拉雅山區兩棲爬行動物區系的演化歷史,並探討不同的地質假說。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角度,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結果支持喜馬拉雅山地區是重要的物種形成、分化搖籃。喜馬拉雅山脈在面積如此小的地區集中如此多的特有物種,是世界級的生物基因寶庫。應加強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及棲息地的保護,從而保護這些珍貴而獨特的生物資源。

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徐偉為論文第一作者,車靜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David M. Hillis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動物分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專項)的支持。車靜得到中科院公派出國留學計劃支持,David M. Hillis得到中科院國際訪問學者計劃資助。

喜馬拉雅山區及代表兩棲爬行動物示意圖

喜馬拉雅地區兩棲爬行動物的演化過程。總體演化模式(a),喜馬拉雅和其它地區的擴散模式(b)

喜馬拉雅地區兩種隆升假說:漸進式隆升假說(a)和近期隆升假說(b),以及相對應的生物演化過程預測(c、d)。圖c與實際演化過程更加相符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科學研究揭示,喜馬拉雅山脈確為「漸進隆升」
    中新網昆明10月30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30日發布消息:該所車靜課題組通過重建喜馬拉雅地區現生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隆升過程確為「漸進式」。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昆明動物所等通過現生兩棲爬行動物區系演化歷史揭示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團隊基於對喜馬拉雅地區的長期考察研究,重建該地區現生大部分兩棲爬行動物類群的時空演化動態歷史,探討喜馬拉雅山脈隆升及南亞季風發育等重要地質歷史事件的假說,揭示這些事件對生物分化、遷移的影響。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先有岡底斯,後有喜馬拉雅  青藏高原隆升改變了亞洲宏觀地形和自然環境格局。丁林說,對青藏高原的綜合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是何時達到現今高度的?  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是喜馬拉雅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岡底斯山脈平行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之北,著名的岡仁波齊便是它的主峰之一。  「第二次青藏科考以古植物化石、古土壤和古碳酸鹽巖為對象,通過最新的碳、氧同位素等古高度計方法,重建了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6500萬年以來完整的隆升歷史。」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我國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也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
    橫斷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等等,還有還多的山脈,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高的山脈,咱們國家最高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還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今天咱們就去認識一下吧。01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
  • 最新研究:44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及印度洋-太平洋水系範圍。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44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麼樣子?有何重大環境變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發現: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衝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科研人員採集貢覺盆地河流沉積地層中的碳酸鹽巖結核,用於古高度計和古溫度計測試。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該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些年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隆升時間上產生的分歧。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在第三紀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南緣發生碰撞並向下俯衝,造成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該地區在6500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塑造了歐亞大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
  • 地質地球所在新生代沿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穿時性隆升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百年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及時代一直是地球科學爭論的焦點。受印度-歐亞大陸碰撞影響,古老的阿爾金走滑斷裂帶再次活化,形成了現今貫穿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及崑崙山構造格局。因此,研究阿爾金斷裂帶山脈的隆升過程對青藏高原隆升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考隊考察反映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巖石
    新華網博克拉(尼泊爾)10月31日電(記者全曉書)在30日從尼泊爾藍毗尼前往該國第二大城市博克拉的路上,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經過了反映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典型南北向地質剖面,對南坡地區該剖面的巖石進行了採樣觀察。  30日上午,科考隊從藍毗尼出發後不久,隊中的地質構造專家邊千韜教授就在一處地質剖面附近叫停了車隊,然後親自從該剖面處採集巖石。
  • "人骨湖"成因有新解 縈繞喜馬拉雅山脈謎團仍在
    本報記者 楊 雪  因為美國科學家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來自喜馬拉雅山脈「人骨湖」的傳說走進公眾視野。通過對這些留在海拔5000多米的骸骨進行DNA分析,科學家發現,樣本代表了3種不同的遺傳學類群,分別具有南亞人、地中海人和東亞人等不同血統。
  • 「人骨湖」成因有新解 縈繞喜馬拉雅山脈的謎團仍未散去
    >  因為美國科學家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來自喜馬拉雅山脈「人骨湖」的傳說走進公眾視野。  作為世界最高山,喜馬拉雅山脈一直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好奇,例如電影《2012》就把逃離末日的起點設定於此。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那些有關喜馬拉雅山脈的謎團正一點一點被揭開……  基因分析給出「人骨湖」成因?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Nature:匯聚板塊邊緣逆衝剪切力控制著山脈高度
    雖然這三種過程共同維持著山脈的高度,但到底是侵蝕力還是構造力起著一級控制作用,並未達成共識。Brozovic et al. (1997) 將喜馬拉雅山脈西構造結位置劃分為多個區域,通過對比研究發現整體地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構造力,但在雪線附近區域,冰川作用抑制了高程的增加和地形起伏,與構造作用的速率無關。氣候不僅影響山脈隆升,引起氣候新一輪變化,還可以影響並控制構造的演化(Molnar and England, 1990)。
  •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橫斷山是高寒植物的起源地和避難所
    丁文娜 攝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3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
  • 平均海拔6000多米的喜馬拉雅山脈,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脈,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形成。喜馬拉雅山長2450公裡,寬200~500公裡,擁有眾多高度8000米以上的山峰;根據大陸漂移說,我們地球的地殼分為幾個板塊,板塊之間是相對移動的,而板塊的相接處會相互擠壓或者遠離。
  •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尼泊爾交界處
  •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科學》(Science)網站截圖高寒植物是高山隆升後植物適應極端或極限生存環境的產物,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高寒植物進化出特殊的抗寒、抗旱、抗紫外線的機制,是人類重要的基因寶庫。全球高寒生物區約有10000種高等植物,研究高寒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變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不僅可以認識山地多樣性形成的過程,還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高寒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 長江流域地質發展及古地理演化過程
    流域北緣南秦嶺仍為海域覆蓋,古秦嶺山脈僅限於北秦嶺一帶。 三疊紀後期的印支運動徹底改變了長江流域及相鄰地區的古地理面貌,至佛羅紀古地理面貌有很大改觀。首先,隨著華南板塊與華北板塊的碰撞,秦嶺海槽消失,古秦嶺山脈形成,成為分隔華南、華北的天然分界。其次,羌塘板塊與華北——塔裡木板塊的碰撞使崑崙、巴顏喀拉——松潘——甘孜海槽消失並隆升為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