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09-14 中科院之聲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此前研究發現,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花瓣的,但在九個分支中獨立演化出無花瓣類群;花瓣身份基因APETALA3-3AP3-3)的「不表達」與花瓣的丟失密切相關,儘管導致其「不表達」的機制在不同分支中並不相同。然而,由於取樣有限,毛茛科其他無花瓣分支中AP3-3基因的表達情況及其與花瓣平行丟失的關係並不清楚。

近日,該研究團隊以所有九個無花瓣分支的代表物種為材料,通過轉錄組、分子進化、比較形態學和功能研究,系統探究毛茛科中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AP3-3的不表達或表達下調確實與花瓣的完全丟失密切相關;在九個無花瓣分支中,AP3-3在黃根葵屬(Hydrastis)、唐松草屬(Thalictrum)和驢蹄草屬(Caltha)中可能已完全丟失,在擬扁果草屬(Enemion)和雞爪草屬(Calathodes)中存在但並不表達,在三個分支鐵破鑼屬(Beesia)、鐵線蓮屬(Clematis)和白根葵(Glaucidium)中存在、表達但表達量明顯降低,在假美洲升麻(Trautvetteria)中正常表達;與近緣有花瓣物種相比,野生無花瓣物種中萼片的數目往往沒有增加,但其雄蕊數目卻相對增多,表明花瓣的丟失是由花瓣向雄蕊的同源轉變造成的;在新近起源的一個無花瓣類群擬扁果草屬中,花瓣向雄蕊的同源轉變可能與C功能基因AGAMOUS1AG1)調控區的突變以及由此引起的表達量升高和表達範圍外擴有關。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毛茛科大多數無花瓣分支中花瓣的丟失可能是由AG1的表達外擴造成,而AP3-3的丟失、沉默和表達下調可能是結果。該研究有助於全面認識毛茛科植物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並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中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新思路。

9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The Plant Journal上。孔宏智研究組博士後段曉姍、博士生趙彩耀和已畢業博士生蔣永超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孔宏智和副研究員山紅豔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的資助。

圖1.APETALA3-3基因在毛茛科有花瓣和無花瓣物種中的情況

圖2.毛茛科植物中有花瓣向無花瓣轉變的兩種可能途徑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The Plant Journal】植物所科研人員在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了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但是,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我國科學家發現花朵在進化中花瓣丟失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在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來源 | 中科院植物所網站責編 | 逸雲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了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但是,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中國科學家在壓力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stress-induced bone loss(《下丘腦腹內側區GABA能神經迴路介導慢性應激性骨丟失》)為題的研究長文。在70、80年代,臨床研究發現,焦慮症或抑鬱症的病人的骨密度低於常人,這提示壓力應激導致的焦慮可能與骨丟失密切相關,但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在航天醫學中,傳統觀點認為航天員骨丟失是由於外太空環境的重力缺失引起,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航天員即使長時間鍛鍊後骨量仍有持續性丟失,這提示密閉隔離等特殊環境造成的慢性壓力應激或加劇航天員的骨丟失。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在過去二三十年,該研究領域的進展不大,細胞調控維持停頓複製叉穩定的分子機制所知甚少。最近,孔道春實驗室研究發現,當DNA複製叉停頓後,停頓DNA複製叉周圍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研究團隊證明組蛋白去乙醯化、H3K9三甲基化等是複製叉停頓誘導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的一個重要方面。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有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
  • 白樺抗逆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全球乾旱化程度日益加重,因此,研究植物對乾旱脅迫的響應機制和找到抗旱關鍵基因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道遠團隊與東北林業大學教授王玉成團隊合作,發現BpHOX2調控白樺抗滲透脅迫的分子機制。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研究發現,CDR1as可通過靶向miR-7分子從而調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進而影響肝癌細胞的增殖,揭示了CDR1as在肝癌細胞中新的分子作用機制(圖2)。  HOTAIR是一種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可在多個層面調控基因的表達。
  • 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基 因及通路被證實與基底細胞癌的發病機制有關,本 人擬對目前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狀況進行簡 要概述。研究表 明[5]KRAS、TGF-β、PI3K-AKT 和 PKC-α 可激活 GLI 活性,而 p53,PKA 和 PKC-δ 可抑制 GLI 活性。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5年10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模式動物所朱敏生實驗室及合作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有研究發現,美臀羊是由於DLK1-Dio3 印記區CLPG點突變引起的,只有突變來自於父親的雜合體才出現美臀表型。長期以來,這種遺傳規律吸引著遺傳學家們的廣泛關注,人們一直希望能闡明這種遺傳方式的分子機制,但始終未能成功。 DLK1-Dio3 印記區存在有一個miRNA簇(miR-379 cluster),研究人員推測母源miR-379簇可能是介導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的關鍵分子。
  • 電子與原子分子碰撞反應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4、N2、CO2等小分子的單電離(e, 2e)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 實驗系統測量了這些反應體系中反衝離子的縱向動量分布,觀測到散射角大於90°的背向散射過程,證明在中低能電子入射原子靶和小分子靶的(e, 2e)反應中,普遍存在包含入射炮彈與靶核之間的大角度彈性散射過程的兩步碰撞作用機制,且該機制的存在與靶分子結構沒有明顯的依賴關係。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於貨物識別機制的研究發現,以微管細胞骨架為軌道驅動逆向運輸的dynein/dynactin動力蛋白複合體中某些亞基可通過囊泡表面的介導分子(cargo adaptor)特異性識別相應的貨物。而胞內運輸領域另一個重大問題,即當貨物到達靶細胞器時,動力蛋白識別靶膜並將貨物精確卸載的分子機制尚不明晰。
  • 研究揭示CHD1丟失促進雄激素治療耐藥性機制
    研究揭示CHD1丟失促進雄激素治療耐藥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48:02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Ping Mu、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Charles L.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頭條號】中國養豬網2018-05-31 18:01:07 閱讀(3562)
  • 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Leigh)教授團隊在分子拓撲學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華東師範大學為該成果第一單位。李大為教授團隊利用單一股線構築不同單分子拓撲結構(Nature2020,584, 562-568.)「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