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nt Journal】植物所科研人員在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1-02-22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了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但是,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他們之前的研究發現,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是有花瓣的,但在九個分支中獨立演化出了無花瓣類群;花瓣身份基因APETALA3-3(AP3-3)的「不表達」與花瓣的丟失密切相關,儘管導致其「不表達」的機制在不同分支中並不相同。然而,由於取樣有限,毛茛科其他無花瓣分支中AP3-3基因的表達情況及其與花瓣平行丟失的關係並不清楚。 

圖1,APETALA3-3基因在毛茛科有花瓣和無花瓣物種中的情況 

近期,該團隊以所有九個無花瓣分支的代表物種為材料,通過轉錄組、分子進化、比較形態學和功能研究,系統探究了毛茛科中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AP3-3的不表達或表達下調確實與花瓣的完全丟失密切相關;在九個無花瓣分支中,AP3-3在黃根葵屬(Hydrastis)、唐松草屬(Thalictrum)和驢蹄草屬(Caltha)中可能已完全丟失,在擬扁果草屬(Enemion)和雞爪草屬(Calathodes)中存在但並不表達,在三個分支鐵破鑼屬(Beesia)、鐵線蓮屬(Clematis)和白根葵(Glaucidium)中存在、表達但表達量明顯降低,在假美洲升麻(Trautvetteria)中正常表達;與近緣有花瓣物種相比,野生無花瓣物種中萼片的數目往往沒有增加,但其雄蕊數目卻相對增多,表明花瓣的丟失是由花瓣向雄蕊的同源轉變造成的;在新近起源的一個無花瓣類群擬扁果草屬中,花瓣向雄蕊的同源轉變可能與C功能基因AGAMOUS1(AG1)調控區的突變以及由此引起的表達量升高和表達範圍外擴有關。

圖2,毛茛科植物中有花瓣向無花瓣轉變的兩種可能途徑 

這些結果表明,毛茛科大多數無花瓣分支中花瓣的丟失可能是由AG1的表達外擴造成的,而AP3-3的丟失、沉默和表達下調可能是結果。該研究不僅有助於全面認識毛茛科植物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而且為理解被子植物其他類群中的花瓣丟失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孔宏智研究組博士後段曉姍、博士生趙彩耀和已畢業博士生蔣永超為共同第一作者,孔宏智研究員和山紅豔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111/tpj.14985 

相關焦點

  • 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然而,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我國科學家發現花朵在進化中花瓣丟失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在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來源 | 中科院植物所網站責編 | 逸雲花瓣是被子植物吸引傳粉者的重要媒介,在形態和結構等方面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已有研究表明,花瓣由苞片或雄蕊多次獨立演化而來,但在不同分支中發生了丟失,導致了多個無花瓣類群的獨立起源。但是,到目前為止,導致花瓣平行丟失和無花瓣類群獨立起源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中科院植物所孔宏智研究組長期從事花和花器官起源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 【前沿進展】植物所科研人員在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
    【前沿進展】植物所科研人員在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雜種優勢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的生物學現象。不結球白菜是中國廣泛種植的葉菜類蔬菜,因其F1代雜交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特點,深受育種家及種子公司的喜愛。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每日摘要:擬南芥和番茄中調控胚珠發育的分子機制差異(the plant journal)
    在擬南芥中,胚珠原基的形成由一個基因網絡調控,包括生長素、油菜素內酯以及細胞分裂素的信號通路上的組分。最近,作者發現赤黴素在胚珠原基的起始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在擬南芥和西紅柿中均能夠抑制胚珠的形成。本文中,作者發現西紅柿中油菜素內酯通過促進胚珠原基的形成作用於胚珠的起始。此外,針對赤黴素和油菜素內酯共調控胚珠起始的分子和遺傳學試驗顯示西紅柿和擬南芥中採用了兩套不同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家在壓力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9月10日,《臨床研究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以A GABAergic neural circuit in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mediates chronic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1 星期五
    科研進展1、青島能源所開發生物質綜合利用新途徑2、植物所花瓣平行丟失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6、遺傳發育所等發現調控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7、瀋陽生態所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8、合肥物質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9、上海光機所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文章研究揭示了核糖體生物發生缺陷和逆境條件觸發的轉錄調控途徑,會導致根表皮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綜上所述,核糖體缺陷的根表皮細胞命運會發生轉換,本研究為此提供了分子解釋。更廣泛地說,本研究闡明了逆境條件和植物細胞命運控制之間的一種新的調控聯繫。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針對Dre-miR-21這種影響斑馬魚胚胎早期心血管發育的miRNA,研究組利用基於Tandem isobaric mass tag(TMT)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構建了dre-miR-21在斑馬魚早期胚胎中的蛋白調控網絡,發現了兩個可能與斑馬魚心血管系統發育相關的新的dre-miR-21靶標,揭示了dre-miR-21在斑馬魚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新的調控機制(圖1)。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 BMC Plant Biol: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被子植物豐富的花部結構式樣為研究自然選擇中適應性進化問題提供了理想的材料。傳粉者的可得性是影響植物有性繁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傳粉者行為相耦合的植物花部特徵及其進化機制能夠體現出其繁育系統對特定生態環境的適應。喜馬拉雅-橫斷山區是世界高山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擁有許多特有植物類群,在嚴酷多變的生態條件下它們表現出多樣化的繁殖策略以維持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圖為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Plant J|馬鈴薯免疫受體Rx1對PVX極端抗性的分子機制
    近日,plant journal報導了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題為「Perturbation of nuclear-cytosolic shuttling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在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iscovery上的最新研究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藉助一個新機制影響細胞核內與腫瘤進展相關的基因表達。參與該機制的一種蛋白能夠響應線粒體氧化或代謝應激,進而影響表觀遺傳過程。
  • Plant Cell | 遺傳所周奕華研究組在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細胞壁高級結構形成的精準調控機制是植物學新的學科前沿。  乙醯化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壁多糖上的修飾形式,可控制多糖構象及多聚物間的交聯,對高級結構的構建至關重要,成為解析細胞壁結構及其功能的突破口。阿拉伯木聚糖是水稻最主要的半纖維素,能結合纖維素和木質素。而乙醯化修飾對木聚糖構象及其與其他細胞壁成分的結合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小G蛋白具有共同的生化機制,主要是作為分子二元分子開關發揮生物學功能。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