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土工程師輔導資料:土的固體顆粒-礦物成分
與水相互作用能力 漂石 卵石 圓礫 角礫 巖石的碎屑,其礦物成分與母巖相同 不強 砂粒 母巖中單礦物顆粒,如石英、長石、雲母等 其中石英抗化學風化能力強,親水性不強 粉粒 主要是石英、MgC03、CaC03等,難溶鹽 因顆粒較細,有一定的親水能力,表現在溼時有微弱黏性和毛細性 黏粒 1.黏土礦物 (次生礦物) 蒙脫石 伊利石 高嶺石
-
黏土礦物中水存在的5種形式及特點
水在地下的分布非常廣泛,一些水甚至參與了礦物的形成過程,成為了礦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些水雖然都在礦物裡面,但是存在形式卻各有不同,正是這些不同,很大的影響了黏土礦物的性質。 黏土礦物中的水按存在形態可分為5種類型:1、結構水又稱化合水,以(OH)形態存在於膠體結構中,具有固定的配位位置和含量比。結構水並不是真正的水分子,而是以OH-和H3O+的形式參與組成晶體結構,並具有固定的配位位置和確定的含量比。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牟斌:從「黏土礦物」到「高值利用」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愛勤研究員團隊,攻克了凹凸棒石棒晶束無損解離這一世界性難題,實現了礦物材料到納米材料的「華麗轉身」,讓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成為可能。牟斌就是團隊中的重要一員,相關成果已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均排名第三。
-
黏土礦物材料在含鈾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2020年中國環境礦物材料創新發展大會暨第十四屆中國凹土高層論壇將於10月9-11日在江蘇盱眙舉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 黏土礦物通常由矽氧四面體片和鋁氧八面體片以不同比例通過共用氧連接起來的層狀結構,具有比表面積大、陽離子交換能力強、能夠對重金屬及有機質吸附等特性,可利用其可變電荷表面對鈾離子的吸附、解吸、沉澱來控制鈾元素的遷移、富集,是應用於溶液中鈾富集吸附和廢水中鈾去除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浙江大學梁新強教授團隊: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
作者團隊通過對太湖流域典型的以農業面源為主的入湖河流苕溪的研究發現,東苕溪流域從上遊到下遊,顆粒態的TP及MRP(鉬藍反應磷)含量激增,真溶解態的TP及MRP下降,而膠體態TP及MRP含量較為穩定(圖2)。
-
...藥學院陳瑞冰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本站訊(通訊員 武杉)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 nt的非編碼RNA,它們不翻譯成蛋白質而是以RNA的形式在眾多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
-
探討風化作用:風化和風化帶中礦物的穩定性
氧化作用:2Fe2SiO4+O2+4H2O → 2Fe2O3+2H4SiO4水解作用:Mg2SiO4+4H2O → 2Mg2++4OH-+2H4SiO4產物——溶解物質,易溶的金屬陽離子:Li+、K+、Na+、Ca2+、Mg2+難溶物質,膠體溶液:Fe 3 + 、Al 3 +等注意:化學風化作用不僅使母巖發生破碎,而且使其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發生本質的改變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本網訊 農學院陳紹江教授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的拓展應用上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
-
GCA:黏土膨脹/收縮與離子分配的耦合機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註:文末有研究團隊簡介及本文科研思路分析富含黏土的地層(如泥巖、頁巖)與沉積物被視為「地質過濾膜」,因為黏土礦物具有對離子的選擇性吸附和分離作用這種元素分配的差異主要受控於海洋沉積物的黏土礦物。蒙脫石(圖1)是常見黏土沉積物的主要組成礦物,其層間域具有水化和脫水的能力,在宏觀上反映為黏土的膨脹與收縮。該層間域是離子交換的主要載體。傳統的雙電層理論可以較好地描述離子在礦物表面的吸附與分配;但蒙脫石的層間域空間為納米尺度,該尺度不符合雙電層理論的基本假設。過往研究表明不同離子(如Na+、K+、Ca2+等)造成蒙脫石層間域水合狀態的差異。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導讀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
膠體全知道!
,在膠體中含有兩種不同狀態的物質,一種分散相,另一種連續相。註:20世紀初,明膠、蛋白質等容易與水形成膠體的溶液叫做親液膠體。現通常把親液膠體稱為大分子或(高分子)溶液,把憎液膠體稱為膠體分散體系(常簡稱為膠體)或溶膠。據此,中學常簡單認為蛋白質溶液是膠體,雖不能說錯誤(性質接近),但是也屬於過時的說法。
-
創造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記錄!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來自威斯特大學曼德爾斯塔姆理論物理研究所和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尼爾研究所的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創造了一個微型超導電路,模擬原子吸收或發射光的量子力學過程。研究成果發表在《量子信息》(Quantum Information)上,裝置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實現了一種人造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該團隊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尼爾研究所的尼古拉斯·羅克領導,實驗由博士生哈維爾·馬丁內斯和塞巴斯蒂安·萊格進行。博科園:威茨大學的伊扎克·斯尼曼博士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工設備優勢在於,它們很容易被調整,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模仿其他已知的強相互作用系統。
-
納米尺度下的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
,聯合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相關團隊, 開展了一系列關於「等離子諧振和量子輻射點強耦合」的工作。當這種交換速度超過了系統自身的損耗率,光子和輻射點就會形成新的光-物質混合態,體現為頻譜上的能級劈裂(圖1b)。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強耦合過程,又叫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而相關研究被稱為腔-量子電動力學 [cavity-quantum electrodynamics (cavity-QED)]。
-
對黏土礦物的研究,或許可助人類進一步發現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粘土礦物在地球上就像一個非常神奇的材料,如果你能發現粘土礦物,你就能發現居住在裡面的微生物。」鈴木悠在新聞發布會上解釋到。這個團隊花了十年的時間在火山巖中尋找生物。他們2010年收集的巖芯樣本中找到了一些生物,這些巖芯樣本是綜合海洋鑽探計劃所收集的樣本中的一部分。在他們探索期間,他們乘船在南太平洋三個不同的迴旋區收集樣本。
-
蛋白質的化學反應及與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
1 蛋白質與水的相互作用:蛋白質的水溶性蛋白質與水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蛋白質中的肽鍵(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或氫鍵),或胺基酸的側鏈(解離的、極性甚至非極性基團)同水分子之間發生了相互作用。影響蛋白質水溶性的應素很多:(1)pH>pI 時,蛋白質帶負電荷,pH=pI 時,蛋白質不帶電荷,pH 時,蛋白質帶正電荷。溶液的pH 低於或高於蛋白質的pI 都有利於蛋白質水溶性的增加,一方面是加強了蛋白質與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蛋白質鏈之間的相互排斥作用。等電沉澱。
-
南京土壤所建立測定金屬離子在土壤膠體雙電層中分布的新方法
離子與土壤尤其是與土壤黏粒(包括帶電的和具有較高比表面積的礦物和有機質等)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影響土壤溶液中離子活性的關鍵因素。經典雙電層理論揭示了離子與土壤黏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準確預測離子在土壤中的遷移能力及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定量分析離子在土壤黏粒雙電層中的比例對於土壤肥力管理和環境汙染治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
JCIM:計算提升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預測精度
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和識別在生物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儘管結構生物學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直接採用實驗方法確定蛋白質-蛋白質複合物結構仍然非常困難。分子對接技術是預測蛋白質-蛋白質複合物結構的有效方法。
-
南京大學繆峰教授合作團隊在二維材料層間相互作用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在這類層狀材料中,層間相互作用是決定其物性的其中一個重要參數。例如,具有強相互作用的PtSe₂電子結構強烈地依賴於層數的變化,當從體塊減薄為少層時呈現出半金屬-半導體的轉變;但是,對於具有弱層間相互作用的ReS₂,其物性幾乎不隨著層數減小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尋找合適的手段對這類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進行調控,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對材料的物性調控與器件應用,這也成為二維材料研究領域備受關注的挑戰之一。
-
科學網—提出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王延斌在尤著宏研究員指導下,提出一種使用蛋白質序列信息預測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