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威斯特大學曼德爾斯塔姆理論物理研究所和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尼爾研究所的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創造了一個微型超導電路,模擬原子吸收或發射光的量子力學過程。研究成果發表在《量子信息》(Quantum Information)上,裝置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實現了一種人造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該團隊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尼爾研究所的尼古拉斯·羅克領導,實驗由博士生哈維爾·馬丁內斯和塞巴斯蒂安·萊格進行。
博科園:威茨大學的伊扎克·斯尼曼博士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工設備優勢在於,它們很容易被調整,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模仿其他已知的強相互作用系統。一個令人興奮的應用是使用設備來模擬發生在一塊金屬內部的量子現象,在那裡不可能像在我們人工系統中那樣近距離地觀察正在發生什麼。該團隊通過將人造原子嵌入一組精心設計相同的微小超導體中,從而增強了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每一種超導體的尺寸都在1000納米左右。對於人工原子發出或吸收的光來說,這看起來像一個晶體,它大大降低了光的傳播速度。因此,光脈衝與人工原子相互作用的時間更長,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更強。
為了確定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強度,研究小組研究了原子發光的速度。將這個速度與人造原子軌道上的「電子」速度進行了比較。正常氫原子中的電子在衰變並發出一束光之前繞軌道運行約1000萬次,研究人員設法讓人造原子衰變,並在僅經過10次振蕩後發出一束光。這顯示了光和原子之間驚人的強相互作用,在之前實現這一壯舉的設備中,光必須通過的環境總是表現得類似於光的音叉,強烈傾向於單一的光頻率。由於沒有選擇特定的頻率(或顏色),環境允許從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比以前設備豐富得多的行為。
此外,對於一個給定的自然原子,人們被困在自然選擇的相互作用強度中,而在新裝置中,它可以用手調整。這類似於有一個應用程式,它允許人們調整質子或電子攜帶的電荷量,而不是滿足於自然界規定的標準電荷量。雖然這種新設備不一定會在現實世界中得到應用,但Snyman相信它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套新工具來探索強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學系統。物理學中許多懸而未決的基本問題都涉及到強相互作用。例如,夸克如何結合形成質子和中子?像這樣的設備可能會為這些謎題提供線索。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金山大學參考期刊文獻:《npj Quantum Information 》DOI: 10.1038/s41534-018-0104-0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太厲害了!捕獲到納米粒子形成的實時原子級細節
一場能讓計量學家「失業」的計量革命!
這100項技術重要到能影響人類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