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物質的相互作用圖解(4)——同性的複合作用

2020-10-18 bd8mo

  很多自然現象都是基本物質複雜複合作用,複合作用往往被很多人簡單地定義為基本屬性,現象與屬性不分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其產生的根本原因。被當成屬性的現象有慣性、萬有引力、電磁力、核力。這些所謂的屬性背後都有產生的根本原因——基本物質複雜的複合作用。

  再怎樣的複雜的複合作用都離不開最簡單的基本物質相互作用,但是我們必須循序漸進進認識複雜的複合作用。本文重點研究兩個同性基本物質及其加入一個異性基本物質後的相互作用和對外作用。

  兩同性基本物質的相互作用只有排斥,永遠無法進行物理結合的排斥。無論是正電子與正電子,還是負電子與負電子都是無法實現結合的。至少目前的科學技術無法實現同性基本物質的結合。我們根據正電子、負電子的對外作用強度的層次可以描繪出同性基本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合成圖像如下:

圖6

圖7

  兩同性基本物質的複合作用會形成對外作用強度在空間上的差別,兩同性基本物質靠得越近,對外的複合作用強度的差別越小,反之越大。同性對外複合作用對後面更加複雜的複合作用的認識和理解至關重要,我要特別提醒的是,用來形象化理解相互作用的任何模擬線條都是人為製造的並非客觀存在的概念性或意識性內容,即非物質性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基本物質的相互作用圖解(2)——簡單複合作用
    基本物質對外作用的基本形式我們已經作了相關的圖示描述,其描述是對外的靜態作用的描述。在此文我們同樣對基本物質靜態作用的描述,但是這裡描述的是相互作用,即兩個不同或相同的基本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描述。我們將正電子對外作用示圖與負電子對外作用示圖靠近,我們會發現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複合現象——經典電力場線。
  • 基本物質的相互作用圖解(1)——初級作用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基本物質,我的基本物質是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的最小物質微粒,即正電子、負電子,統稱電子。正電子與負電子、正電子與正電子、負電子與負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隨著距離的減小而增強的,這與兩種電子的物理尺寸在直接關係,即相互作用的輻射面會隨著距離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無論宏觀上與微觀上的物質相互作用都是嚴格遵循的。
  • 基本物質的相互作用圖解(3)——遠、近複合作用
    基本物質的複合作用有很多種情況,有動態與靜態、遠與近、直接與間接,前一章節我只談了靜態的複合作用,本章節要談的是基本物質的遠與近複合作用。  所謂複合作用必然是兩個以上基本物質結合後的對外作用。本文重點分析兩個異性基本物質結合後的對外作用。
  • 我的物質基理(25)——糾纏現象
    物質物體間的「糾纏」現象是物理環境中的必然現象,是由基本物質的基本屬性所決定的。糾纏的基本原理就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主要是靜態糾纏現象。各種結合體間的糾纏現象表現得不是很明顯,特別是相距離較遠後更加微弱。總之,結合體的極化程度越高,糾纏越明顯,糾纏的距離也越遠。
  • 量子場是什麼,它是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的?
    量子化過程不妨這樣理解:首先,重新調整場方程式(仍然是經典場),替換數學運算符中的一些數值(這一部分屬於單純的代數或微積分範疇,並未涉及物理學)。但是,接下來我們就要「計算出」上一步所形成的算子值方程,這其中包括經典理論中沒有的解法,並且要給出這樣的論斷(通過觀察證實):這些「荒唐的」(從直覺角度而並非從數學角度來說)新解法能夠精確地描繪自然,能夠將所有可觀察到的,與經典理論相悖的量子行為全部囊括其中。
  • 基本粒子是什麼?(全局詮釋之七)
    那麼基本粒子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者說,什麼東西呢?我們再回到第四節的標準模型拉氏量。該拉氏量已經包括了除引力之外的所有相互作用,當然也必須包括除引力子之外的所有基本粒子。拉氏量是存在於,或者說,作用於任何一個時空點的。也就是說,在時空任何一點,都同時具有所有的相互作用。
  • 我的物質基理(10)——力
    在牛頓力學中對力的認識是:任何作用力都有作用強度(力的大小)、作用方向、作用點三要素。當我們利用現代科學重新進行各種作用力的認真分析時,對作用力的要素可以直接肯定的有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向,作用點只是宏觀上的認識,任何作用力在微觀上都不存在作用在「點」上,一般都是同時作用在多個點或面上,牛頓力學中的作用點認識誤導了人類對力的正確認識。
  • 物理世界的基本圖像(全局詮釋之四)
    關於物理世界的基本理論我們的物理世界,紛繁複雜,天地萬物,古往今來,它們是如何運作的?經過無數科學家們幾千年的努力,我們應該差不多弄清楚了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如今,描述日常事物,包括宇宙萬物基本作用的理論,我們把它叫做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SM)。
  • 我的物質基理(27)——實質、現象和概念
    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物理環境,物質是一切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的基礎,人類認識自然之初就是對物質產生的結合體進行初級的認識,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逐漸對物體進行了細分,最終將一切物質物體分裂成了最小的正電子和負電子,當然也分裂出了比正電子和負電子質量都要大的各種中性或帶電性的物質結合體。正負電子是目前人類科學技術分裂物體的極限,因此,我將正電子、負電子定義為基本物質。
  • 果膠、BSA及殼寡糖相互作用及對BSA負載效果的影響
    在多組分體系及靜電複合作用為主的情況下,同性電荷組分間的競爭作用普遍存在,顯著影響目標物的結合效率及包埋效果。目前的研究多以探討陰、陽離聚電解質相互作用及複合條件影響為主,並未考慮多組分體系內蛋白質與同性電荷分子組分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負載效果的影響。
  • 我的物質基理(20)——反物質
    反物質是此前的認識中因物質的定義出現了嚴重問題才產生出來的不倫不類的物理概念。正物質是物質、反物質也應該是物質,何反之有?所謂的反實質上就是電性上的反。有人人認為中性物質之反不是電性反的問題,我只能說這種認識至少對「中性」物質的認識嚴重不足,宏觀層次上由於觀測能力所限產生了「中性」這樣的認識,當逐漸深入微觀層次後,原來的所謂「中性」物質都被發現是由兩性更細微的物質組成了。一般物體、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肯定不會是例外。  正電子與負電子互為反物質、正質子與負質子互為反物質,中子與反中子又因何而反呢?
  •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1、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至少有兩個物體才會有力),國際單位制單位為牛頓,簡稱牛,用N表示。
  • 物質世界的基本圖像
    表中給出了部分物質質量的數量級。§1-2 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1.2.1 基本相互作用物質聚集起來,從微觀粒子到巨大的星體,從細菌到人,這些自然界奧妙無窮、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都是怎樣發生的?在原理上,我們可以用「相互作用(interaction)」這個概念來回答。
  • 我的物質基理(12)——波
    波是基本物質傳遞能量的主要形式,更是基本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的基本現象或普遍現象。沒有物質不會產生什麼波更不會感知到什麼波。但是很多人對波並沒有從物質這個主體的基本屬性上來認識,而是用物質相互作用背後的現象在認識波。所謂「現象學」的認識方法就是用各種現象去解釋其他的現象,將一些現象當成了本質。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三)場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
    以上的討論還可知,物質具有波動性,波動的是廣義場(以下簡稱場),量子就是場的波包,故可得出如下重要結論:1、場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物質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每一種作用都是由相應的物質產生,它們是基本的場。
  • 領略微觀粒子世界的奧妙,明了原子結構的基本組成
    基本粒子,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物質的基礎。質子和中子由名叫夸克(quark)的基本粒子所組成。每個質子或中子由三個夸克所組成。近代粒子物理的研究表明,這些粒子又進一步地細分與組合,形成許多其它不同的粒子。
  • 匈牙利核物理學家稱發現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
    (原標題:物理學家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圖片來源:MTA-Atomki匈牙利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發現了放射性衰變中的一個異常現象,這或許意味著自然界在四大基本作用力之外還存在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2015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在正負電子譜儀中發現了一種異常的放射性衰變,他們認為這代表著一種新的粒子,但近日,一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認為這或許代表著自然界的第五種相互作用。
  • 光子準粒子: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因此,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通常可以被視為非常弱的,並且在量子電動力學計算中往往只保留到最低階來處理。然而,如果要理解光子與材料準粒子(表面等離激元、聲子和激子)的耦合方面取得的進展,需要對光-物質相互作用的本質進行更深刻的認識。
  • 量子態「離子纏繞」證實空間各向同性
    如果空間在一個方向、或更多的方向受到擠壓,那麼,真空室粒子的電子能量將會發生12小時的周期變化,實驗結果沒有出現電子能量的變化,實驗數據顯示,空間各向同性的精確度達到了十億的十億倍(10的18次方)分之一,精確度比其它以電子為基礎的實驗提高了100倍,赫芬納團隊的實驗精度比麥可遜—莫雷使用光子的實驗提高了5倍。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論文做以下安排,第1部分介紹物質的基本組分;第2部分介紹基本相互作用;第3部分講解理解物質基元和相互作用的理論;第4部分講解標準模型的具體內容;最後我們給出總結以及標準模型所存在的問題。因此,了解基本相互作用的起源及其屬性對我們理解自然界是重要的。現在,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基本相互作用。(1)引力相互作用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最弱的,是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它是牛頓在17世紀試圖解釋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時而提出的。他發現行星運動可以通過假設任意兩個物體之間的普遍吸引力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