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能量、信息,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三個層面。
物質是一切的載體,能量是物質的存在方式,信息連接著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而信息的變化和傳輸則伴隨著能量的轉換。
光電子技術,是光子、電子與物質相互作用,能量相互轉換的技術,是光波段的電子技術。它涉及光的產生,光的調製、傳輸、檢測、顯示與存儲技術。
光電子技術,貌似包羅萬象,領銜主演卻只有兩個,一個是雷射,另一個是光纖。
打個比方說吧!如果雷射是京滬高鐵的車廂,光纖就是京滬高鐵的鐵軌。當人類進入高鐵的車廂時,就相當於把信息加載到雷射上。鐵軌的作用是為了規範火車的運行狀態,光纖則是為了約束光的傳輸。人類在進站和出站時,需要檢票,而信息在傳輸前後,則需要進行調製和檢測。
雷射,是指受激輻射的光放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早已在一百年前提出了雷射產生的原理。一九六零年代,雷射和發光二極體相繼發明,遭遇卻迥然不同,發光二極體一直被視為光源中的矮窮矬,雷射始終是光源中的高富帥。
光的傳輸,其模式是光波動方程的解,由於損耗和色散的存在,光在傳輸過程中會產生衰減和畸變,從而限制了信息的傳輸距離和傳輸容量。
光的調製,採用可控的電壓、聲波、磁場引起晶體折射率的變化,從而改變入射光波的振幅、強度、相位、頻率或者偏振等參數,讓傳輸的光波攜帶信息。
光的檢測,其一,如果利用光的強度攜帶信息,則可以將光強度轉換為電信號,再用解調電路檢出信息,其二,如果利用光的頻率和相位攜帶信息時,可以採用外差探測技術,這種技術能探測到單個光子。
光電顯示,其主要思想是分割被描述的區域,再用相應的灰度填充。我們所見的光電畫面,均是由大量馬賽克拼接而成。
光的存儲,其思想類似二進位編碼。包括信息寫入和信息讀出兩個過程,首先聚焦雷射使介質的光照微區發生變化,將需要存儲的信息記錄到介質上,然後利用低功率密度雷射掃描信息軌道,提取介質變化區與未變化區的反射率的差別,從而獲取信息。另外,全息存儲用幹涉編碼,衍射解碼,全息圖記錄的是物體發射或散射出的光場的完整信息。
說到底,光電子技術是為了擴展人類獲取信息的能力,改善人類的生活,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客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