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一種關於光電子誕生機理的重大認知

2020-12-04 量子認知

學過物理的許多人可能知道,光電效應是當光撞擊材料時電子的發射。 以這種方式發射出的電子稱為光電子。這種現象在物理學和諸如量子化學和電化學的化學領域中被普遍研究。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許多基本現象和各種實用技術的基礎。

最著名的是,在光電效應中,電子是反射光的材料中發射出來的。這種現象的起源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謎,只有隨著量子理論的出現,多虧愛因斯坦才使這種現象得到充分理解。愛因斯坦因發現這一基本定律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在某些重要情況下,關鍵原理是從光子到電子傳輸的不是能量而是線性動量(或脈衝)轉移。例如,在使用雷射冷卻微觀和宏觀物體或了解輻射壓力現象時,就是這種情況。

電離(Ionization),或稱電離作用、離子化、游離化,是指在物理性的能量作用下,原子、分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產生自由離子的過程。通過電離產生光電子是光與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最基本過程之一。

但是,關於光子如何將其線性動量傳遞給電子,一直存在著深層次的問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英文簡稱:ETH Zurich)的物理學家,現在對此深層次的問題取得了重要的認知。他們通過首次在次飛秒級別上研究電離過程中線性光子的動量轉移而取得的。飛秒(femtosecond)是一種時間的國際單位,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次飛秒(sub-femtosecond)級指還低於飛秒級的時間段。

儘管動量傳遞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是關於光如何將其脈衝傳遞到物質上的確切細節仍未完全理解。原因之一是,傳輸的脈衝在光周期內會以極快的亞飛秒時間尺度上變化。到目前為止,研究發現主要是有關時間平均行為的信息,而在光電離過程中缺少線性動量傳遞的時間相關方面。據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評價報導中指出,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量子電子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填補了這一空白,取得了關於光電子誕生機理的重大認知。

他們研究了高雷射強度的情況,其中多個光子參與電離過程,並研究了在雷射傳播方向上傳遞了多少動量。為了獲得足夠的時間解析度,他們首創並採用了一種叫做阿秒原子鐘的技術。

阿秒(attosecond),符號記為 as,是一種時間的國際單位,為10的負18次方秒。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呢?比方說,如果把一阿秒當作我們的一秒,那麼這樣對應的一秒就相當於 317.1 億年,約為我們現在已知的宇宙年齡的兩倍。

阿秒原子鐘(attoclock)是一種功能強大、新穎的、超常規的研究工具,用於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極為基礎的阿秒級的動力學。通過使用這樣一種原子鐘來測量氦和氬原子的雷射誘導電離中的隧穿延遲時間,從而獲得了令人驚訝的結果。

在這種方法中,無需產生阿秒級的雷射脈衝即可實現阿秒級的時間解析度。這樣,關於接近圓偏振光的旋轉雷射場矢量的信息,用作於以秒為單位測量相對於電離事件的時間。這就如通常的時鐘指針非常相似,這種時鐘指針在一個11.3 飛秒的持續時間段裡的光學周期內旋轉了一個完整的圓圈。

有了這個功能強大的工具,物理學家就能夠確定在光電子「誕生」之時,獲得了多少線性動量電子。他們發現,沿雷射傳播方向傳遞的動量確實取決於在雷射振蕩周期中電子何時從物質(例如氙原子)中「釋放」出來。這意味著至少對於他們所探索的場景,時間平均輻射壓力的景象是不適用的。有趣的是,它們可以在經典模型中幾乎完全重現觀察到的行為,而許多光-物質相互作用的場景(例如康普頓散射)只能在量子力學模型中解釋。

不過,必須考慮到傳出的光電子與殘留氙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擴展經典模型。他們在實驗中表明,這種相互作用在線性動量傳遞的時間上引起了額外的阿秒級延遲,這與脈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電子的理論預測相比有所不同。此類延遲是光電離的一般屬性還是僅適用於本研究中研究的那種情況,目前尚無定論。

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通過對在電離過程中自然時間尺度上電離過程中線性動量轉移的首次研究,研究人員開闢了一條新的令人興奮的途徑,通過強場電離中多光子動量傳遞的亞周期時間解析度,以探索光物質相互作用的極為基本的本質,從而使光子相互作用成為了在以阿秒級的尺度上進行科學探索。

參考資料:Willenberg B, Maurer J, Mayer BW, Keller U: 「Sub-cycle time resolution of multi-photon momentum transfer in strong-field ioniz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10, 5548 (2019)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化學系有機光電子實驗室
    以化學系系主任邱勇教授為領導的化學系有機光電子實驗室的此項課題是我校985重點資助的研究項目之一,這一成果的取得,表明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同行中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界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近年來,有機電子材料及其在信息領域的應用成為一個嶄新的科研方向,它融合了化學、材料、物理與電子等學科,並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行業——有機電子產業。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在清華智源中心舉行了「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
  • 半導體快速發展,目前光電子技術如何?
    光電子技術作為科技領域的一顆閃耀的明珠,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光電子元件作為光電子技術研究的基本單位,既是光電子技術研究的核心,也是光電子技術快速發展的關鍵。近幾年來,新生代光電子元器件的發展與誕生如雨後春筍,勢如破竹。
  • 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自然》雜誌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對一塊保存完好的埃及棘龍屬(Spinosaurus aegyptiacus)尾部化石的分析得出結論:「棘龍和其他非鳥恐龍不一樣,可能是一類非常適合水中生活的恐龍。」
  • 世界首臺超高解析度光電子能譜儀研製成功
    記者從中科院了解到,首臺能量解析度優於1毫電子伏特的超高解析度光電子能譜儀在中日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研製成功,科學家們還首次直接觀察到化合物的超導電子態。這一重大科學成果發表在2005年的《物理評論快報》第94卷上。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近三十年的大量理論和實驗研究,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機理仍然沒有形成共識。由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具有強烈各向異性的電子結構和d波超導能隙,依靠傳統的隧道能譜實驗來獲取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方法不再簡單適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因為具有直接分辨動量的能力,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獲得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新的首選手段。
  • 藥物機理最新研究盤點
    鑑於很多藥物的作用機理比較複雜,哪怕是明星藥和重磅炸彈藥,它們的作用機理也並未得到深入理解。了解藥物的作用機理,有助指導科學家們進行個人化用藥,並對現有的藥物進行結構優化,增強它們的療效,同時降低它們的毒副作用,從而更好地造福人類。基於此,讓我們梳理一下藥物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以饗讀者。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施重大研究計劃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經過十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和鐵基高溫超導研究的重大科學突破,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關於微觀世界電子運動的全新科學規律,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是我國對物理學發展的重大貢獻,在低能耗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磁電子器件以及量子計算領域有重要應用前景。
  • 宇宙認知重大突破!科學家首次發現新物質類型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種難以捉摸的物質類型,它包含短暫壽命的「虛擬粒子」,這可能是我們對早期宇宙認知的重大突破。這種最新類型的奇特物質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物質起源的窗口,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證實一種奇特原子核的存在,它包含著兩個質子和一種叫做「K介子」的短暫粒子。
  •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中國一個科研團隊就為光電子晶片上的光波找到了這樣一種緊湊的方案。光電子晶片是光通訊領域的尖端器件,一夫當關,將光纖傳輸過來的大容量光信號翻譯為伺服器、處理器能「讀懂」的電信號。 面對滾滾而來的數據流,尺寸小、功耗低的光電子晶片在帶寬方面壓力很大。
  • 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原標題:世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 兩隻克隆猴在中國誕生「中中」和「華華」 來源: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遊記》裡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
  • 一氧化碳氧化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研究表明,過渡金屬氧化物對CO氧化有著很好的催化性能,外圍氧的反應性比橋式氧更具競爭力。然而,共吸附CO分子對CO氧化的微觀作用機制尚有待深入研究。利用團簇光譜實驗方法,可從微觀的原子分子尺度原位在線探測關鍵反應中間體,研究它們的尺寸大小、幾何和電子結構、金屬氧化價態等對反應活性和機理的影響,對揭示催化反應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重大突破!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InSe塑性變形機制與機理。(A)刃位錯的反傅立葉變換掃描透射暗場像(IFT-DF-STEM);(B-C)掃描電鏡(SEM)下原位壓縮實驗,揭示了層間滑動與跨層滑移;(D)常見六方結構二維材料的面內楊氏模量;(E)滑移能與解理能;(F)差分電荷密度與(G)晶體軌道哈密頓分布密度(COHP),間接佐證了層間長程作用力的存在。
  • 科學家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啟動會召開 3月12日,由我校陳仙輝教授任項目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型非常規超導材料的探索和機理研究
  • 中國科協發布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如何實現農業重大入侵生物的前瞻性風險預警和實時控制?信息化條件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如何防範重大電磁威脅?矽光技術能否促成光電子和微電子的融合?如何解決集成電路製造工藝中缺陷在線檢測難題?無人車如何實現在衛星不可用條件下的高精度智能導航?
  • 上海微系統所揭示拓撲絕緣體的鐵磁性形成機理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原位電子結構方向組,通過使用基於同步輻射光源的軟X射線磁性圓二色性能譜和光電子能譜,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揭示了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鐵磁性形成機理。該項研究成果為尋找具有更高溫度的量子反常霍爾體系、研發新一代超低能耗量子器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宣益民、祝世寧兩位院士獲我省首個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基礎研究...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獲得該獎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他們披荊斬棘數十年,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為我省在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 DeepMind重大突破:DNN具有人類行為,認知心理學破解黑箱
    「新智元」(ID:AI_era)DeepMind 的最新論文稱過去「首次」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了對深度神經網絡黑箱的理解研究中,並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發現了深度神經網絡存有和人類兒童在學習詞彙時也存在的「形狀偏好」的行為。此文一出,就有學者指出,DeepMind 是在將自己的研究包裝為全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