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將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

2020-12-04 專注太空新鮮事

物理學家將一種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這是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創造出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檢測時空中的波動,稱為重力波,甚至可以認為是遍布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糾纏是一種量子現象,被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稱為「遠距離的詭異動作」,是一個過程,其中兩個或多個粒子連接在一起,並且對一個粒子的任何作用都會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而無論它們之間有多遠。糾纏是許多新興技術的核心,例如量子計算和密碼學。

它們的量子連接很容易被輕微的內部振動或外界幹擾所破壞。因此,科學家試圖在實驗中達到可能的最冷溫度,以纏住不穩定的原子。溫度越低,原子相互反彈並破壞其相干性的可能性就越小。對於這項新研究,西班牙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研究人員採用了相反的方法,將原子加熱到比典型的量子實驗高數百萬倍的溫度,以觀察糾纏是否能在炎熱而混亂的環境中持續存在。

科學家表示「糾纏是最傑出的量子技術之一,但眾所周知,它非常脆弱。」 「大多數與糾纏有關的量子技術都必須在低溫環境(例如冷原子系統)中應用。這限制了糾纏態的應用。

實驗高數百萬倍的溫度

研究人員將裝有汽化惰性氮氣的小玻璃管加熱到350華氏度(177攝氏度),這恰巧是烘烤餅乾的理想溫度。在此溫度下,原子的熱雲處於混亂狀態,每秒發生數千次原子碰撞。原子像撞球一樣,彼此反彈,傳遞能量並自旋。但是與經典的撞球不同,這種自旋並不代表原子的物理運動。

在量子力學中,自旋是粒子的基本屬性,就像質量或電荷一樣,它使粒子具有固有的角動量。在許多方面,粒子的自旋類似於自旋的行星,既具有角動量又產生弱磁場,稱為磁矩。但是在古怪的量子力學世界中,經典的類比崩潰了。質子或電子之類的粒子是旋轉大小和形狀的固體物體這一觀念並不符合量子世界觀。當科學家嘗試測量粒子的自旋時,他們會得到兩個答案之一:向上或向下。量子力學中沒有中間人。

幸運的是,粒子自旋產生的微小磁場使科學家能夠以多種獨特方式測量自旋。其中之一涉及偏振光或在單個方向上振蕩的電磁波

研究人員在原子管上發射了一束偏振光。因為原子的自旋像微小的磁鐵一樣起作用,所以光的偏振在穿過氣體並與磁場相互作用時會旋轉。這種光原子相互作用會在原子與氣體之間產生大規模的糾纏。當研究人員測量從玻璃管另一側發出的光波的旋轉時,他們可以確定原子氣體的總自旋,從而將糾纏轉移到原子上,並使它們處於糾纏狀態。

科學家實驗,我們使用的[測量]是基於光-原子相互作用。在適當的條件下,相互作用將產生光與原子之間的相關性,如果我們進行正確的檢測,相關性將被轉移到原子中,從而在原子之間產生糾纏。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隨機碰撞並沒有破壞糾纏。

實際上,玻璃管內部的「熱而凌亂」環境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子處於物理學家所謂的宏觀自旋單重態,糾纏粒子對的總自旋總和為零。最初糾纏的原子通過量子標籤博弈中的碰撞使彼此糾纏,交換它們的自旋,但將總自旋保持為零,並使集體糾纏狀態持續至少一毫秒。例如,粒子A與粒子B糾纏在一起,但是當粒子B撞擊粒子C時,它將兩個粒子與粒子C連接在一起,依此類推。

這意味著每秒要纏繞1000次,新一批15萬億個原子被糾纏。一毫秒「對於原子來說是很長的時間,足夠長,足以發生約50次隨機碰撞。這清楚地表明纏結並沒有被這些隨機事件破壞。這也許是這項工作最令人驚訝的結果。」

由於科學家僅能理解糾纏原子的集體狀態,因此他們的研究僅限於特殊用途。諸如量子計算機之類的技術可能不可行,因為需要知道各個糾纏粒子的狀態才能存儲和發送信息。

但是,他們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超靈敏磁場探測器,該探測器能夠測量比地球磁場弱100億倍的磁場。這種強大的磁力計在許多科學領域中都有應用。例如,在神經科學研究中,腦磁圖通過檢測大腦活動產生的微弱磁信號來拍攝大腦圖像。

物理學教授,實驗室小組負責人摩根·米切爾說:「我們希望這種巨大的糾纏態將導致從大腦成像到自動駕駛汽車到暗物質搜索等應用中的更好的傳感器性能。」在聲明中。

【專注太空新鮮事 】,每天更新太空新鮮事,看不一樣的觀點。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創紀錄的實驗,物理學家糾纏了15萬億個原子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製造更精確傳感器的重大突破,可以用於探測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甚至是被認為遍及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物理學家實現15萬億個熱原子間的量子糾纏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熱原子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糾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描述為「遠距離幽靈般的作用」的量子現象,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連接在一起的過程,在一個粒子上進行的任何動作都會立即影響到其他粒子,不管它們之間有多遠。糾纏是許多新興技術的核心,比如量子計算和密碼學。
  • 創造新紀錄!物理學家實現 15 萬億個熱原子的量子糾纏
    北京時間 7 月 13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 15 萬億個原子組成的 「熱雲」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關聯起來。該發現或許將成為一項重大突破,幫助科學家製造更精確的傳感器,用於探測引力波或可能遍布宇宙的神秘暗物質。
  • 15萬億熱原子成功製造量子糾纏!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嗎?
    近日,物理學家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他們將一個由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是科學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探測時空中的波紋,也就是引力波,甚至是被認為瀰漫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15萬億糾纏態原子
    但是現在,物理學家設法製造出數萬億個糾纏原子的熱雲,打破了數量記錄,並表明糾纏並不像以前想像的那麼脆弱。成對或成組的粒子會變得如此纏結,以至於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將立即改變另一個粒子的性質,無論它們之間有多遠。這聽起來已經很奇怪了,但是其含義可能會破壞我們對物理學的全部理解。不知何故,它們之間的信息傳遞似乎比光速快得多,這聽起來是不可能的。
  • 近期科學家在450開爾文高溫下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個微觀對象(如電子或原子)失去了獨立性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從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它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眾所周知糾纏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幹擾也可以消除糾纏。基於這個原因,當前的量子技術需要非常費力地將與它們一起工作的微觀系統分離,並且通常需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運行。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高溫糾纏態
    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大量的相互糾纏的原子,比以前觀察到的要多100倍。他們還發現,這種糾纏是非局域的,它涉及的原子彼此並不靠近。在任何兩個糾纏的原子之間,都有成千上萬的其他原子,其中許多原子還與其他原子糾纏在一起,處於巨大、熾熱而混亂的糾纏狀態。
  • 「令人驚奇的結果」:450開爾文高溫的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基於這個原因,當前的量子技術需要非常費力地將與它們一起工作的微觀系統分離,並且通常需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運行。最近,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光子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otonic Sciences,簡稱ICFO)的科學家們將一組原子加熱到了450開爾文溫度,也就176.85°C攝氏度高溫,這比大多數用於量子技術的原子加熱了達數百萬倍。
  • 15萬億個原子在190度高溫發生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關聯,無論它們相距多遠,一個粒子的行為會即刻影響其它粒子。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舉重運動員手中的槓鈴,兩端的槓鈴片總是同時舉起或落下;舞蹈演員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動作整齊劃一。
  • 新研究實現15萬億個原子量子糾纏
    當量子糾纏發生的時候,兩個電子或原子將損失各自的「個性」,與另一方實現協調。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推動計算機、通信和偵測引力波等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大量原子量子糾纏示意圖。(ICFO)可是目前多數量子糾纏系統很脆弱,很微小的幹擾就會將其摧毀。
  • 原子上的一個新的旋轉讓科學家更近距離地研究量子的怪異性
    "這篇[紙]打開窗口,研究非常非常接近的原子。研究原子及其在小距離的相互作用使科學家能夠探索和控制一種被稱為自旋的量子屬性。作為一種動量形式,旋轉通常被描述為向上或向下(或兩者兩者,但這是另一個故事)。當兩個原子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小(只有十億分之一米)時,一個原子的旋轉會對另一個原子的自旋產生影響,反之亦然。
  • 人造高溫已達5.5萬億度,零下273.15度卻無法達到?
    目前人類能製造且保持一段時間的「最高溫度」是1億攝氏度,這個記錄是2020年4月24日由中國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創造的,一共持續了10秒。-273.15℃,這個在數量級上和5.5萬億℃相差甚遠的數字,在外人看起來似乎「更容易達到」,但事實上它就是物理學家的鏡中花水中月,
  • 人造高溫已達5.5萬億度,為何零下273.15度卻無法達到?
    看似無盡頭,實則有終點目前人類能製造且保持一段時間的「最高溫度」是1億攝氏度,這個記錄是2020年4月24日由中國的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創造的,一共持續了10秒。對人類來說單個或者多個粒子的5.5萬億攝氏度沒有任何威脅,也根本無法影響整個宏觀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人暴露在太空中會被凍死而不是被太陽高溫毀滅的原因,畢竟太空物質密度太低,有限的幾個原子運動速度再快溫度再高,也不至於燒毀人體。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一團鐿—171原子云與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他們的結果表明,以這種方式糾纏原子可以加快原子核鐘的時間測量過程,使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從理論上講,基於這種新方法的時鐘與時間本身相比只會損失100毫秒。
  • 科學家創造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有記錄以來最冷的實驗
    [PConlie 資訊] 據外媒報導稱,在國際空間站上,物理學家們在一個獨特的實驗室裡創造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這個量子物質加持下,科學家們將能夠進一步地探索廣闊宇宙的量子物理學。上周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的原理證明結果表明,這個冷原子實驗室能夠「成功地利用太空的微重力,使科學家能夠創造地球上不可能出現的現象」。按照自然規律,這個冷原子實驗室「有望成為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1月份,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赫和傑西卡·梅爾在實驗室裡安裝了一個原子幹涉儀。
  • 物理學家將量子記憶連結到有史以來最長的距離
    它通過信息將世界聯繫在一起,使我們能夠分享數百萬隻可愛而可愛的貓的照片。但是,網際網路上也充滿了黑客試圖攔截重要或敏感信息的信息。為了進行反擊,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薛定'的貓的幫助下,這隻著名的假想死活貓科動物試圖揭露亞原子粒子的怪異本質。
  • 陳根:十五萬億糾纏原子,打破量子糾纏脆弱態
    然而近日,物理學家們成功製造出了由數萬億個相互糾纏的原子組成的熱雲,其不僅打破了數量記錄而且還顯示糾纏並不像之前認為得那樣脆弱。研究小組將銣金屬跟氮氣混合,並將其加熱至176.9°C。在這個溫度下,金屬蒸發從而使自由的銣原子漂浮在容器周圍。在那裡,它們彼此糾纏在一起,研究小組可以通過在氣體中發射雷射來測量這種糾纏。
  • 深圳大學刷新超快高空間解析度成像記錄:每秒15萬億幀有效幀率
    在15Tfps的單鏡頭模式下記錄的超快旋轉光場的四幀圖像OPA是一種晶體,當同時照射一個所需的信號光束和一個較高頻率的泵浦光束時,這种放大器能夠放大信號光束,並產生另一個光束,即所謂的空轉器。由於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晶體是非直線的,所以閒置器的發射方向與信號光束的方向不同。但是,這樣的裝置如何在高速成像系統中發揮作用呢?答案就在於級聯OPA。信號光束中包含的目標信息,在泵光束激活時,由OPA映射到惰輪光束上。
  • 物理學家創造出奇怪的「裡德堡極化子」分子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美國和奧地利物理學家利用雷射將超冷鍶原子轉化為複雜的結構,這與之前在自然界看到的結構不同。萊斯大學物理學家湯姆基利安說:我很驚訝我們發現了一種原子聚集的新方式。它表明物理學和化學定律有多豐富。
  •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把「頂夸克」創造出來了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粉碎機已經「誕生」了一組四個超重粒子-稱為夸克。在LHCP 2020大會上宣布。一組四個超重粒子在瑞士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形成,長期以來一直由標準模型預測,該模型主導著亞原子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