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高溫糾纏態

2020-09-05 木木聊科學

​量子糾纏是電子或原子等微觀物體失去其個體性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的過程。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該技術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

糾纏態是出了名的脆弱,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一個微小的擾動也會破壞糾纏態。由於這個原因,目前的量子技術花了很大力氣來分離它們所使用的微觀系統,並且通常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工作。相比之下,一組科學家團隊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將一組原子加熱到450開爾文,比量子技術中使用的大多數原子要熱數百萬倍。此外,單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就會相互碰撞一次,每次碰撞都會使它們的電子向隨機的方向旋轉。

研究人員使用雷射來監測這種高溫混沌氣體的磁化。磁化是由原子中的自旋電子引起的,為研究碰撞效應和探測糾纏提供了一種方法。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大量的相互糾纏的原子,比以前觀察到的要多100倍。他們還發現,這種糾纏是非局域的,它涉及的原子彼此並不靠近。在任何兩個糾纏的原子之間,都有成千上萬的其他原子,其中許多原子還與其他原子糾纏在一起,處於巨大、熾熱而混亂的糾纏狀態。



研究人員說:「如果我們停止測量,糾纏會持續大約1毫秒,這意味著每秒1000次,一批新的15萬億原子會被糾纏。你一定認為1毫秒對於原子來說是很長的時間,足夠長到發生50次隨機碰撞。這清楚地表明糾纏不是被這些隨機事件所破壞的。這可能是這項研究最令人驚訝的結果。」

對這種熱而混亂的糾纏態的觀測為超靈敏的磁場探測鋪平了道路。例如,在腦磁成像(磁腦成像)中,新一代的傳感器使用同樣的高溫、高密度的原子氣體來檢測大腦活動產生的磁場。新的結果表明,纏結可以提高該技術的靈敏度,在基礎腦科學和神經外科中有應用。

該研究的領導者說:「這一結果令人驚訝,與所有人所期待的『糾纏』完全不同。我們希望這種巨大的糾纏態將使傳感器在大腦成像、自動駕駛汽車和暗物質搜索等應用中表現更好。」

自旋單線態和量子非破壞測量

自旋單線態是一種纏結形式,其中多個粒子的自旋加起來為0,這意味著系統的總角動量為0。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應用量子非破壞(QND)測量來提取數萬億個原子的自旋信息。



該技術通過原子氣體傳遞具有特定能量的雷射光子。具有這種精確能量的光子不會激發原子,但它們自身會受到碰撞的影響。原子的自旋像磁鐵一樣使光的偏振發生旋轉。通過測量光子穿過雲後的偏振變化,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原子氣體的總自旋。

當前的磁強計工作在一種稱為SERF的狀態下,遠離研究人員通常用來研究糾纏原子的接近絕對零的溫度。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原子都會與其他相鄰原子發生多次隨機碰撞,從而使碰撞成為對原子狀態最重要的影響。

此外,由於它們是在熱介質中而不是在超冷介質中,碰撞會迅速使任何給定原子中電子的自旋隨機化。令人驚訝的是,實驗表明,這種擾動並沒有破壞糾纏態,它只是將糾纏從一個原子傳遞到另一個原子。

相關焦點

  • 近期科學家在450開爾文高溫下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最近,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光子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otonic Sciences,簡稱ICFO)的科學家們將一組原子加熱到了450開爾文溫度,也就176.85°C攝氏度高溫,這比大多數用於量子技術的原子加熱了達數百萬倍。而且,各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彼此碰撞,每次碰撞使它們的電子朝隨機方向旋轉。
  • 15萬億個原子在190度高溫發生量子糾纏
    因為溫度越低,粒子的動能越小,量子糾纏態可以維持得久一些。在高溫下,能否觀察到量子糾纏態呢?近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 通訊》報導,西班牙巴塞隆納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工作,他們將一個裝滿金屬銣蒸氣的小玻璃管加熱到463開爾文(190攝氏度),製造了一團由53萬億個原子構成的「熱雲」。在這種高溫熾熱、混亂無序的條件下,銣原子之間每毫秒會發生大約50次隨機碰撞,每秒會發生數千次隨機碰撞。
  • 新研究實現15萬億個原子量子糾纏
    當量子糾纏發生的時候,兩個電子或原子將損失各自的「個性」,與另一方實現協調。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推動計算機、通信和偵測引力波等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一份新研究,成功地讓原子在450開爾文的高溫下實現量子糾纏。這個溫度比多數現有量子系統使用的溫度高出幾百萬倍。而且,這個系統內原子之間沒有任何隔離,它們互相之間每幾微秒就會發生碰撞,每次撞擊都會隨機改變原子周圍的電子旋轉方向。
  • 物理學家實現 15 萬億個熱原子的量子糾纏
    北京時間 7 月 13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 15 萬億個原子組成的 「熱雲」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關聯起來。該發現或許將成為一項重大突破,幫助科學家製造更精確的傳感器,用於探測引力波或可能遍布宇宙的神秘暗物質。
  • 創紀錄的實驗,物理學家糾纏了15萬億個原子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製造更精確傳感器的重大突破,可以用於探測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甚至是被認為遍及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令人驚奇的結果」:450開爾文高溫的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研究人員使用雷射監控這種熱的混沌氣體的磁化強度。磁化是由原子中旋轉的電子引起的,並提供了一種研究碰撞影響和檢測糾纏的方式。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大量糾纏的原子,比以前觀察到的原子多約100倍。他們還看到糾纏是非局部的,它涉及彼此不靠近的原子。在任何兩個糾纏的原子之間,還有15萬億的原子,其中許多原子與其他原子糾纏在一起,處於巨大的、熾熱且混亂的糾纏狀態。
  • 物理學家實現15萬億個熱原子間的量子糾纏
    萬億個熱原子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糾纏態因其脆弱而臭名昭著;它們的量子連接很容易被最輕微的內部振動或來自外部世界的幹擾打破。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試圖在實驗中達到儘可能低的溫度來糾纏抖動的原子;溫度越低,原子相互撞擊並破壞其一致性的可能性就越小。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基於拉曼過程的光子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利用拉曼存儲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偏振糾纏態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徑不同自由度組成的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對未來實現高速、寬帶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學家將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
    物理學家將一種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這是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創造出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檢測時空中的波動,稱為重力波,甚至可以認為是遍布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15萬億糾纏態原子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大多數使用量子糾纏的實驗和技術只能在接近絕對零(-273.15°C,-459.67°F)的超冷溫度下工作。到那時,幾乎所有運動都停止了,因此沒有幹擾來破壞連結。當然,對於商業或消費類產品而言,極端冷卻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科學家正在嘗試尋找方法,以使在高溫下量子糾纏成為可能。過去的研究在室溫下取得了成功,現在已經在更高的溫度下完成了。
  • 15萬億熱原子成功製造量子糾纏!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嗎?
    近日,物理學家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他們將一個由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是科學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探測時空中的波紋,也就是引力波,甚至是被認為瀰漫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中美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製備單原子間量子糾纏態—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合肥5月25日電 (記者 吳蘭) 中美科研人員近日聯手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實現多自由度超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及多自由度的超糾纏,主要研究成果分別於10月21日和11月14日發表在國際光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 & Appl.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不用上百萬的稀釋制冷機,研究員破解量子高溫糾纏難題
    絕對零度是熱力學的最低溫度,即 0 開爾文,約等於零下 273.15 攝氏度。但也有一些研究者逆其道而行之,探索高溫狀態下的量子糾纏特性。《Nature》子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研究者在 190 攝氏度熾熱、無序原子氣體中,成功製備並觀測到了大尺度原子糾纏態,糾纏原子數目為 10 的 13 次方。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上實現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軟銀表示跟風禁止...
    SpaceX成功發射GPS衛星,完成今年最後一次任務;大爆料羅永浩卸任CEO並遣散各省級分布人員。CEO,公司各省級分部的人員也已開始遣散。4、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上實現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昨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陳耕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保真度信息
  • 【人民網】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首次測出半衰期達18萬億年的原子!
    到目前為止,居住在山區的研究人員還沒有捕捉到任何暗物質。但現他們成功地探測到了宇宙中最罕見的粒子相互作用之一。根據2019年4月24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新研究,由10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測量了氙-124原子通過一種極其罕見的過程(雙中微子雙電子俘獲)衰變為碲-124原子的過程。
  • 陳根:十五萬億糾纏原子,打破量子糾纏脆弱態
    然而近日,物理學家們成功製造出了由數萬億個相互糾纏的原子組成的熱雲,其不僅打破了數量記錄而且還顯示糾纏並不像之前認為得那樣脆弱。這項新研究則是由ICFO、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瓦倫西亞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小組將銣金屬跟氮氣混合,並將其加熱至176.9°C。在這個溫度下,金屬蒸發從而使自由的銣原子漂浮在容器周圍。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