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奇的結果」:450開爾文高溫的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2020-11-29 量子認知

量子糾纏是一個微觀對象(如電子或原子)失去了獨立性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從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它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

眾所周知糾纏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幹擾也可以消除糾纏。基於這個原因,當前的量子技術需要非常費力地將與它們一起工作的微觀系統分離,並且通常需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運行。

最近,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光子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otonic Sciences,簡稱ICFO)的科學家們將一組原子加熱到了450開爾文溫度,也就176.85°C攝氏度高溫,這比大多數用於量子技術的原子加熱了達數百萬倍。而且,各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彼此碰撞,每次碰撞使它們的電子朝隨機方向旋轉。如下圖所示原子云與成對糾纏的粒子,成對的粒子相互纏結,以黃藍色線條表示。

研究人員使用雷射監控這種熱的混沌氣體的磁化強度。磁化是由原子中旋轉的電子引起的,並提供了一種研究碰撞影響和檢測糾纏的方式。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大量糾纏的原子,比以前觀察到的原子多約100倍。他們還看到糾纏是非局部的,它涉及彼此不靠近的原子。在任何兩個糾纏的原子之間,還有15萬億的原子,其中許多原子與其他原子糾纏在一起,處於巨大的、熾熱且混亂的糾纏狀態。

如上圖所示,玻璃小管的圖片,其中銣金屬與氮氣混合併加熱到450開氏溫度。在如此高的溫度下,金屬蒸發,生成游離的銣原子,這些原子在小管內部擴散。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通訊》上。

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在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從事研究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中國學者Jia Kong。他回憶說,他們還看到,「如果我們停止測量,糾纏將保持約1毫秒,這意味著每秒將有1000次新的15萬億個原子糾纏。1毫秒對於原子來說已是很長的時間了,足夠長到足以發生約五十次隨機碰撞。這清楚表明,這些隨機事件不會破壞糾纏。這也許是這項工作最令人驚奇的結果。」

自旋單重態和量子非破壞測量

自旋單重態(英語:spin singlet state)是糾纏的一種形式,其中多個粒子的自旋的固有角動量總計為零,這意味著系統的總角動量為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應用了量子非破壞測量技術來提取數萬億個原子自旋的信息。

量子非破壞測量,英語:Quantum Non-Demolition measurement,簡稱QND,是量子系統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測量,其中在系統的後續正常演化過程中,可觀測對象的不確定性不會從其可觀測值增加。這必然要求測量過程保持被測系統的物理完整性,而且對測得的可觀測值與系統的自哈密頓量之間的關係提出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QND測量是量子力學中「最經典」且幹擾最小的測量類型。

該技術使具有特定能量的雷射光子穿過原子氣。這些具有這種精確能量的光子不會激發原子,但是它們本身會受到相遇的影響。原子的自旋就如磁鐵一般旋轉光的偏振。通過測量光子穿過這個雲層後極化的變化量,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原子氣的總自旋。

自旋交換無弛豫磁力計

該磁力計是在一種稱為自旋交換無弛豫的狀態下工作的,遠離研究人員通常用來研究糾纏原子的絕對零溫度。自旋交換無弛豫磁力計,英語:Spin Exchange Relaxation-Freemagnetometer,簡稱SERF。

該磁力計在2000年代早期由普林斯頓大學所開發出來。SERF磁力計通過使用雷射檢測蒸汽中金屬原子與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測量磁場。該技術的名稱源於以下事實:在這些磁力計中避免了自旋交換弛豫,該機制通常會擾亂原子自旋的取向。這通過使用高原子密度和非常低的磁場來完成。在這些條件下,原子的自旋速度與其磁旋進頻率相比快,因此平均自旋會與磁場相互作用,並且不會因退相干而被破壞。

自旋交換碰撞保留了一對碰撞原子的總角動量,但可以擾亂原子的超精細狀態。 不同超精細狀態的原子不會相干,因此會限制原子的相干壽命。 但是,如果自旋交換碰撞發生的速度比原子的進動頻率快得多,則幾乎可以消除由於自旋交換碰撞引起的退相干。 在這種快速自旋交換狀態下,集合體中的所有原子都會快速改變超精細狀態,在每個超精細狀態中花費相同的時間,並使自旋集合體進動更慢,但保持相干。 可以通過在足夠高的金屬密度在較高溫度下和足夠低的磁場中進行操作來達到這種所謂的自旋交換無弛豫機制。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原子都會與其他相鄰原子發生許多隨機碰撞,從而使碰撞對原子狀態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另外,由於它們處於熱介質中而不是超冷介質中,因此碰撞使任意給定原子中的電子自旋迅速隨機化。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實驗表明,這種擾動不會破壞糾纏態,它只會使糾纏從一個原子傳遞到另一個原子。

對這種熱而混亂的糾纏狀態的觀察,為超靈敏磁場檢測鋪平了道路。例如,在腦磁成像中,新一代傳感器使用這些相同的高溫高密度原子氣體來檢測由大腦活動產生的磁場。新結果表明,糾纏可以提高該技術的靈敏度,該技術已在基礎腦科學和神經外科領域得到應用。

該研究論文主導之一、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光子科學研究所Morgan Mitchell教授表示,「這一結果令人驚奇,與每個人對糾纏過去的認知大相逕庭。」「我們希望這種巨大的糾纏態將在從大腦成像、到自動駕駛汽車、到暗物質搜索等應用中帶來更好的傳感器性能。」

相關焦點

  • 近期科學家在450開爾文高溫下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個微觀對象(如電子或原子)失去了獨立性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從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它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眾所周知糾纏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幹擾也可以消除糾纏。基於這個原因,當前的量子技術需要非常費力地將與它們一起工作的微觀系統分離,並且通常需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運行。
  • 新研究實現15萬億個原子量子糾纏
    當量子糾纏發生的時候,兩個電子或原子將損失各自的「個性」,與另一方實現協調。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推動計算機、通信和偵測引力波等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一份新研究,成功地讓原子在450開爾文的高溫下實現量子糾纏。這個溫度比多數現有量子系統使用的溫度高出幾百萬倍。而且,這個系統內原子之間沒有任何隔離,它們互相之間每幾微秒就會發生碰撞,每次撞擊都會隨機改變原子周圍的電子旋轉方向。
  • 量子糾纏是真實存在的嗎?15萬億個原子在190度高溫發生量子糾纏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槓鈴片之間連接了一根金屬杆,我們也可以意識到舞蹈演員們受過專業的訓練,所以可以伴隨著音樂做出同樣的動作——我們之所以覺得量子糾纏很神秘,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發生糾纏的兩個粒子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量子糾纏態極其脆弱,稍縱即逝,不僅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幹擾破壞,就連最微弱的內部振動也經受不起。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高溫糾纏態
    相比之下,一組科學家團隊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將一組原子加熱到450開爾文,比量子技術中使用的大多數原子要熱數百萬倍。此外,單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就會相互碰撞一次,每次碰撞都會使它們的電子向隨機的方向旋轉。研究人員使用雷射來監測這種高溫混沌氣體的磁化。磁化是由原子中的自旋電子引起的,為研究碰撞效應和探測糾纏提供了一種方法。
  • 物理學家實現 15 萬億個熱原子的量子糾纏
    北京時間 7 月 13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 15 萬億個原子組成的 「熱雲」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關聯起來。該發現或許將成為一項重大突破,幫助科學家製造更精確的傳感器,用於探測引力波或可能遍布宇宙的神秘暗物質。
  • 創紀錄的實驗,物理學家糾纏了15萬億個原子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製造更精確傳感器的重大突破,可以用於探測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甚至是被認為遍及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實驗打破量子糾纏數目紀錄!—15萬億糾纏態原子
    圖片版權:© ICFO 量子糾纏是一種既脆弱又奇怪的現象。糾纏的粒子在暴露於外界因素時被認為失去了這種莫名其妙的聯繫。但是現在,物理學家設法製造出數萬億個糾纏原子的熱雲,打破了數量記錄,並表明糾纏並不像以前想像的那麼脆弱。成對或成組的粒子會變得如此纏結,以至於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將立即改變另一個粒子的性質,無論它們之間有多遠。
  • 不用上百萬的稀釋制冷機,研究員破解量子高溫糾纏難題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調侃的話,足以說明這個領域有多熱門。但真正把量子力學應用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量子計算為例,要充分發揮量子比特的並行計算能力,就得用到量子一個重要特性——糾纏。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依存的狀態,即使它們相隔數光年之遠。但量子的糾纏態,十分不穩定。高溫和噪聲,都會破壞量子的糾纏特性。
  • 15萬億熱原子成功製造量子糾纏!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嗎?
    近日,物理學家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他們將一個由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是科學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探測時空中的波紋,也就是引力波,甚至是被認為瀰漫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陳根:十五萬億糾纏原子,打破量子糾纏脆弱態
    這種多個粒子間的奇特聯繫,就是量子糾纏。物理家們一般認為,量子糾纏是一種既奇怪又脆弱的現象。然而近日,物理學家們成功製造出了由數萬億個相互糾纏的原子組成的熱雲,其不僅打破了數量記錄而且還顯示糾纏並不像之前認為得那樣脆弱。
  • 物理學家實現15萬億個熱原子間的量子糾纏
    萬億個熱原子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糾纏態因其脆弱而臭名昭著;它們的量子連接很容易被最輕微的內部振動或來自外部世界的幹擾打破。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試圖在實驗中達到儘可能低的溫度來糾纏抖動的原子;溫度越低,原子相互撞擊並破壞其一致性的可能性就越小。
  • 物理學家將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
    物理學家將一種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這是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創造出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檢測時空中的波動,稱為重力波,甚至可以認為是遍布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2900個原子?錯了!「量子糾纏」原子數量再創紀錄
    量子理論預測,大量原子能發生量子糾纏。此前,科學家曾展示了2900個原子的量子糾纏現象。近日,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展示了1600萬個原子在一個1釐米見方晶體內的量子糾纏,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量子糾纏,是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預測的一種物理現象,描述的是一對或一組粒子在量子態上的相互作用。
  • 「量子糾纏」再創紀錄:1600萬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理論預測,大量原子能發生量子糾纏。此前,科學家曾展示了2900個原子的量子糾纏現象。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展示了1600萬個原子在一個1釐米見方晶體內的量子糾纏,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
  • 人造高溫已達5.5萬億度,零下273.15度卻無法達到?
    對人類來說單個或者多個粒子的5.5萬億攝氏度沒有任何威脅,也根本無法影響整個宏觀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人暴露在太空中會被凍死而不是被太陽高溫毀滅-273.15℃,這個在數量級上和5.5萬億℃相差甚遠的數字,在外人看起來似乎「更容易達到」,但事實上它就是物理學家的鏡中花水中月,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正如第一代的各種量子技術需要在不同系統上實現一樣,第二代量子技術也可能會走類似的路線。如果對於所有的第二代量子技術,僅僅一種物理系統就能實現所有功能,那將是非常令人驚奇的。歷史已經證明,幾乎所有偶然的科學發現都是在我們突破物理極限(如使材料比以往更低溫、更純淨、更小等)的過程中湧現的。而這正是目前實驗量子信息科學正在做的事情。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正如第一代的各種量子技術需要在不同系統上實現一樣,第二代量子技術也可能會走類似的路線。如果對於所有的第二代量子技術,僅僅一種物理系統就能實現所有功能,那將是非常令人驚奇的。歷史已經證明,幾乎所有偶然的科學發現都是在我們突破物理極限(如使材料比以往更低溫、更純淨、更小等)的過程中湧現的。而這正是目前實驗量子信息科學正在做的事情。
  • 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
    量子糾纏很不同卻也難以理解,不過也有方法可以讓它很容易被理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艾瑪爾(Amar Vutha)的解釋如下:圖解:糾纏是粒子性質間的一種「量子糾正」。(示意圖如上)量子計算機、量子密碼學和與量子相關的東西都經常在新聞中被報導。關於他們的文章不可避免的都會提到糾纏,量子物理學的性質使得這些神奇的裝置成為現實。愛因斯坦將糾纏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了解認識。遠遠超過建造量子計算機、在其他方面理解和利用糾纏也是非常有用的。
  • 人造高溫已達5.5萬億度,為何零下273.15度卻無法達到?
    對人類來說單個或者多個粒子的5.5萬億攝氏度沒有任何威脅,也根本無法影響整個宏觀世界,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人暴露在太空中會被凍死而不是被太陽高溫毀滅的原因,畢竟太空物質密度太低,有限的幾個原子運動速度再快溫度再高,也不至於燒毀人體。
  • 33歲中科大教授實現原子與分子間量子糾纏還發了篇《Nature》
    這次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自然》論文,已經是第二次了。量子糾纏是愛因斯坦無法言說的「痛」從科學史的角度來看,量子力學是20世紀物理學一件大事,也是突破開爾文勳爵所說的籠罩在物理學上空的「兩朵烏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