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紀錄的實驗,物理學家糾纏了15萬億個原子

2020-12-04 萬象經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製造更精確傳感器的重大突破,可以用於探測被稱為引力波的時空漣漪,甚至是被認為遍及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糾纏是一種量子現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描述為「幽靈般的距離作用」,是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連接的過程,是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連接的過程,在其中一個粒子上執行的任何動作都會瞬間影響其他粒子,而不管它們相距多遠。糾纏是許多新興技術的核心,如量子計算和密碼學。

糾纏態的特點是其脆弱性,它們的量子連接很容易被最輕微的內部振動或來自外部世界的幹擾打破。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試圖在實驗中達到儘可能低的溫度來糾纏抖動的原子,溫度越低,原子相互撞擊並破壞其一致性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新的研究中,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光子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採用了相反的方法,將原子加熱到比典型量子實驗溫度高數百萬倍的溫度,以觀察糾纏態是否能在炎熱混亂的環境中持續存在。

事情變得又熱又亂

研究人員將一個裝滿汽化銣和惰性氮氣的小玻璃管加熱到177攝氏度。在這個溫度下,熱的銣原子云團處於混沌狀態,每秒會發生數千次原子碰撞。就像撞球一樣,原子相互反彈,傳遞能量和自旋。但與經典撞球不同的是,這種自旋並不代表原子的物理運動。

在量子力學中,自旋是粒子的基本屬性,就像質量或電荷一樣,賦予粒子內在的角動量。在許多方面,粒子的自旋類似於旋轉的行星,既具有角動量,又產生一個弱磁場。當科學家試圖測量一個粒子的自旋時,他們得到了兩個答案之一:向上或向下。幸運的是,粒子自旋產生的微小磁場允許科學家用多種獨特的方法測量自旋。其中一種是偏振光,即在一個方向上振蕩的電磁波。

研究人員向銣原子管發射了一束偏振光。由於原子的自旋就像微小的磁鐵,光的偏振在穿過氣體並與磁場相互作用時發生旋轉。這種光原子相互作用產生了原子和氣體之間的大規模糾纏。當研究人員測量從玻璃管另一邊出來的光波的旋轉時,他們可以確定氣體原子的總自旋,從而將糾纏轉移到原子上,使它們處於糾纏態。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隨機碰撞並沒有破壞糾纏。

事實上,玻璃管內部「又熱又亂」的環境是實驗成功的關鍵。這些原子處於物理學家所說的宏觀自旋單線態,即糾纏粒子對的總自旋和為零的集合。在量子標記遊戲中,最初糾纏在一起的原子通過碰撞將它們的糾纏傳遞給彼此,交換它們的自旋但保持總自旋為零,並允許集體糾纏狀態至少維持一毫秒。例如,粒子A和粒子B糾纏在一起,但是當粒子B碰撞粒子C時,它會把前兩個粒子和粒子C聯繫起來,以此類推。

這意味著每秒1000次,新一批15萬億個原子被糾纏。一毫秒對原子來說是很長的時間,足夠發生大約50次隨機碰撞。這清楚地表明糾纏並沒有被這些隨機事件破壞。

由於科學家們只能理解糾纏原子的集體狀態,他們的研究應用僅限於特殊用途。像量子計算機這樣的技術可能是不可能的,因為需要知道單個糾纏粒子的狀態才能存儲和發送信息。然而,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超靈敏的磁場探測器,能夠測量比地球磁場弱100億倍的磁場。這種強力磁力儀在許多科學領域都有應用。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實現15萬億個熱原子間的量子糾纏
    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15萬億個熱原子連接在一起,產生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試圖在實驗中達到儘可能低的溫度來糾纏抖動的原子;溫度越低,原子相互撞擊並破壞其一致性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新的研究中,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研究人員採用了相反的方法,將原子加熱到比典型量子實驗溫度高數百萬倍的溫度,以觀察糾纏態是否能在炎熱而混亂的環境中持續存在。
  • 物理學家實現 15 萬億個熱原子的量子糾纏
    北京時間 7 月 13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物理學家創造了一項新的記錄,他們將 15 萬億個原子組成的 「熱雲」通過量子糾纏的方式關聯起來。該發現或許將成為一項重大突破,幫助科學家製造更精確的傳感器,用於探測引力波或可能遍布宇宙的神秘暗物質。
  • 物理學家將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
    物理學家將一種15萬億個原子連接在一起,從而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這是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可能是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創造出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檢測時空中的波動,稱為重力波,甚至可以認為是遍布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實驗打破量子糾纏數目紀錄!—15萬億糾纏態原子
    圖片版權:© ICFO 量子糾纏是一種既脆弱又奇怪的現象。糾纏的粒子在暴露於外界因素時被認為失去了這種莫名其妙的聯繫。但是現在,物理學家設法製造出數萬億個糾纏原子的熱雲,打破了數量記錄,並表明糾纏並不像以前想像的那麼脆弱。成對或成組的粒子會變得如此纏結,以至於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將立即改變另一個粒子的性質,無論它們之間有多遠。
  • 量子糾纏是真實存在的嗎?15萬億個原子在190度高溫發生量子糾纏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槓鈴片之間連接了一根金屬杆,我們也可以意識到舞蹈演員們受過專業的訓練,所以可以伴隨著音樂做出同樣的動作——我們之所以覺得量子糾纏很神秘,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發生糾纏的兩個粒子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量子糾纏態極其脆弱,稍縱即逝,不僅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幹擾破壞,就連最微弱的內部振動也經受不起。
  • 新研究實現15萬億個原子量子糾纏
    當量子糾纏發生的時候,兩個電子或原子將損失各自的「個性」,與另一方實現協調。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推動計算機、通信和偵測引力波等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一份新研究,成功地讓原子在450開爾文的高溫下實現量子糾纏。這個溫度比多數現有量子系統使用的溫度高出幾百萬倍。而且,這個系統內原子之間沒有任何隔離,它們互相之間每幾微秒就會發生碰撞,每次撞擊都會隨機改變原子周圍的電子旋轉方向。
  • 「令人驚奇的結果」:450開爾文高溫的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如下圖所示原子云與成對糾纏的粒子,成對的粒子相互纏結,以黃藍色線條表示。研究人員使用雷射監控這種熱的混沌氣體的磁化強度。磁化是由原子中旋轉的電子引起的,並提供了一種研究碰撞影響和檢測糾纏的方式。研究人員觀察到的是大量糾纏的原子,比以前觀察到的原子多約100倍。他們還看到糾纏是非局部的,它涉及彼此不靠近的原子。
  • 2900個原子?錯了!「量子糾纏」原子數量再創紀錄
    量子理論預測,大量原子能發生量子糾纏。此前,科學家曾展示了2900個原子的量子糾纏現象。近日,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展示了1600萬個原子在一個1釐米見方晶體內的量子糾纏,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量子糾纏,是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預測的一種物理現象,描述的是一對或一組粒子在量子態上的相互作用。
  • 近期科學家在450開爾文高溫下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個微觀對象(如電子或原子)失去了獨立性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從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它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眾所周知糾纏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幹擾也可以消除糾纏。基於這個原因,當前的量子技術需要非常費力地將與它們一起工作的微觀系統分離,並且通常需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運行。
  • 15萬億熱原子成功製造量子糾纏!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嗎?
    近日,物理學家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他們將一個由15萬億個原子組成的熱湯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這一發現是科學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更精確的傳感器來探測時空中的波紋,也就是引力波,甚至是被認為瀰漫宇宙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高溫糾纏態
    相比之下,一組科學家團隊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將一組原子加熱到450開爾文,比量子技術中使用的大多數原子要熱數百萬倍。此外,單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就會相互碰撞一次,每次碰撞都會使它們的電子向隨機的方向旋轉。研究人員使用雷射來監測這種高溫混沌氣體的磁化。磁化是由原子中的自旋電子引起的,為研究碰撞效應和探測糾纏提供了一種方法。
  • 陳根:十五萬億糾纏原子,打破量子糾纏脆弱態
    即一隻貓被關在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箱子裡,而決定有毒氣體是否釋放的開關則是一個放射性原子。在這個實驗裡,如果反射性原子發生衰變,那麼毒氣就會釋放,這個貓就會被毒死。而這個原子是否衰變是不可知的,我們想要知道這隻貓是否死亡,只能打開這個箱子來看。
  • 原子世界的基本理論,物理學家創造出:創紀錄的量子運動!
    原子世界的基本理論,物理學家創造出:創紀錄的量子運動!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使離子(帶電原子)精確地顯示量子級運動的數量——任何特定的100包能量或「量子」,是之前17包能量的5倍多。量子力學,原子世界的基本理論,指出能量被釋放或吸收在被稱為量子的小塊或包中。
  • 清華大學突破量子糾纏接口新紀錄,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相比於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該成果的研究論文「25個可獨立操控的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實驗實現」(「Experimental entanglement of 25 individually accessible atomic quantum interfaces」),4月20日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人類製造的肉眼可見結構中首次看到量子糾纏
    據《科技日報》4 月 27 日報導,兩個科研團隊在 26 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分別讓僅為蜘蛛絲直徑幾倍的成對振動鋁片、寬度可伸縮矽制梁發生了糾纏,將量子糾纏擴展到肉眼可見的領域,且糾纏時間更長,向構建量子網際網路又邁出了一步。
  • 「量子糾纏」再創紀錄:1600萬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理論預測,大量原子能發生量子糾纏。此前,科學家曾展示了2900個原子的量子糾纏現象。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展示了1600萬個原子在一個1釐米見方晶體內的量子糾纏,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
  • 中國物理學家成功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
    為了進行反擊,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薛定'的貓的幫助下,那隻著名的假死貓科動物試圖揭露亞原子粒子的怪異本質。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一個由怪異的量子力學世界統治的新網際網路。這樣的網際網路有一天可能成為安全發送,接收和存儲數據的標準。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物理學家將一團鐿—171原子云與光子流連接在一起,並測量它們微小擺動的時間。他們的結果表明,以這種方式糾纏原子可以加快原子核鐘的時間測量過程,使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從理論上講,基於這種新方法的時鐘與時間本身相比只會損失100毫秒。
  • 微觀變成宏觀需要幾個原子?物理學家新實驗給出了答案:六個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科學家許多年,但是最新研究顯示,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6個原子就能從微觀變成宏觀。 這些被稱為宏觀物體的系統,我們僅通過研究單個原子或分子是無法理解它們的。因為它們的行為是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而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與系統整體上沒有相同的屬性。 長期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在試圖了解宏觀是如何從微觀中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這種粒子的集體行為是如何從逐漸聚集在一起的單個粒子體現出來的。所以,海德堡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團隊設計了一個新的實驗來探尋答案。
  • 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分子與原子糾纏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研究團隊的實驗成功地將原子離子中電子的性質與分子的旋轉狀態糾纏在一起,因此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將控制另一個粒子的性質。該研究基於同一小組在2017年對分子進行量子控制的研究,該研究將長期用於操縱原子的技術擴展到由分子提供的更複雜且可能更富有成果的場合,該場合由多個鍵合在一起的原子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