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測出半衰期達18萬億年的原子!

2020-12-05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粒子物理學類

在義大利中部一座山的深處,科學家們正在為暗物質設置陷阱。誘餌嗎?一個裝滿3.5噸(3200公斤)純液態氙的大金屬罐。這種稀有氣體是地球上最清潔、最防輻射的物質之一,是捕捉宇宙中一些最稀有粒子相互作用的理想目標。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unster)博士研究生克裡斯蒂安維特威格(Christian Wittweg)說:這一切聽起來都有點邪惡,每天上班感覺就像「拜訪邦德電影中的反派人物」。到目前為止,居住在山區的研究人員還沒有捕捉到任何暗物質。

但現他們成功地探測到了宇宙中最罕見的粒子相互作用之一。根據2019年4月24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新研究,由10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測量了氙-124原子通過一種極其罕見的過程(雙中微子雙電子俘獲)衰變為碲-124原子的過程。當一個原子的原子核同時從外電子層吸收兩個電子時,就會發生這种放射性衰變,從而釋放出兩倍劑量,被稱為中微子的幽靈粒子。通過首次在實驗室中測量這種獨特的衰變,研究人員能夠精確地證明氙-124反應有多罕見,以及衰變需要多長時間。

研究成員們準備了暗物質探測器,裡面裝滿了約3.5噸(3200公斤)液態氙。儘管該小組尚未發現暗物質的蹤跡,但他們確實探測到了宇宙中第二長的放射性衰變。圖片:Xenon Collaboration氙-124的半衰期(也就是說,一組氙-124原子減少一半所需的平均時間)約為18萬億年(1.8 x 10^22年)。換句話說,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時,有100個氙-124原子,從統計學上講,所有這100個原子今天都還在那裡。這是在實驗室中直接測量到的最長半衰期。宇宙中只有一個核衰變過程的半衰期更長:碲-128的衰變,它的半衰期是氙-124的100多倍。但這一極為罕見的事件只是在紙上計算出來。

珍貴的衰變

與更常見的放射性衰變形式一樣,當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比例發生變化,原子失去能量時,就會發生雙中微子雙電子俘獲。然而,這一過程比更常見的衰變模式要挑剔得多,而且取決於一系列「巨大的巧合」。大量氙原子的存在使得這些巧合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氙-124原子都被54個電子包圍著,在圍繞原子核的朦朧外殼中旋轉。雙中微子雙電子捕獲發生在靠近原子核的殼層中,其中兩個電子同時進入原子核,分別撞擊一個質子,並將這些質子轉化為中子。

作為這種轉換的副產品,原子核會噴出兩個中微子,這是一種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粒子,不帶電荷,幾乎沒有質量,幾乎從不與任何東西發生作用。這些中微子飛向太空,科學家們無法測量它們,除非使用極其敏感的設備。為了證明雙中微子雙電子捕獲事件已經發生,氙研究人員轉而研究了衰變原子中留下的空白。電子被原子核俘獲後,原子殼層還剩下兩個空位。這些空缺是由更高的殼層填補,這就產生了電子和x射線的級聯。

這些x射線在探測器中儲存能量,研究人員可以從實驗數據中清楚地看到。經過一年的觀察,研究小組發現了近100個氙-124原子以這種方式衰變的例子,為這一過程提供了第一個直接證據。這個對宇宙中第二稀有衰變過程的新發現,並沒有讓氙團隊離發現暗物質更近一步,但它確實證明了探測器的通用性。研究小組的下一步實驗包括建造一個更大的氙氣罐——這個能容納8.8噸(8000公斤)以上的液體——以提供更多的機會來探測罕見的相互作用。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Brandon Specktor/Live Science參考期刊文獻:《自然》DOI: 10.1038/s41586-019-1124-4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究竟會看到什麼?

星夜中的湍流,一個美妙的巧合!

年輕恆星能夠迅速摧毀類地行星大氣層?

相關焦點

  • 暗物質探測器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18萬億年的原子氙-124
    日前,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了暗物質探測器領域的一個重磅新聞,因為科學家們罕見地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 1.8×10^22 年(約為18萬億年)的氙同位素衰變,大約是目前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
  • 暗物質探測器觀察到氙同位素衰變過程:半衰期1.8×10^21年
    上周,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了暗物質探測器領域的一個重磅新聞,因為科學家們罕見地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 1.8×10^22 年的氙同位素衰變,比已知的宇宙年齡還要長。據悉,半衰期是材料穩定性的一個衡量標準,表明了預期半數原子衰變所需的時間。
  • 日機構認為測出鈽「很嚴重」
    新華/共同社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29日表示,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土壤中檢測出放射性鈽,「表明了事故的重大性和嚴重性」。東電副社長說,這種核裂變產生的強輻射物可能來自受損燃料棒。東電稱,現階段檢測到鈽的濃度屬於正常水平,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 為什麼用「半衰期」來測量放射性?
    對於放射性物質,半衰期可以確定放射性物質不再構成威脅所需的時間; 對於其他物質(例如碳14),半衰期可以幫助進行放射性測年(碳測年),從而確定古代遺骸的大致年齡!對於不熟悉核化學的人來說,這似乎有些複雜,但它是一個有用且用途廣泛的概念。什麼是放射性衰變?
  • 人工合成的元素中半衰期最長的元素,其半衰期達到了28小時!
    釒杜-268是其最穩定的同位素,它的半衰期有28小時,這也是102號元素之後最長壽的同位素。年。1976年丹麥核物理學家J.朗德魯普等又進一步修正計算模型,預測最穩定的超重核自發裂變或α衰變半衰期約為1年。可見根據不同模型計算出來的超重核半衰期能相差幾十個數量級。1977年美國核物理學家J.R.尼克斯等估計, 由於計算採用單粒子能級圖以及計算模型等因素,使超重核自發裂變半衰期預測值的不確定因子達10±7~10±10。
  • 對反物質光譜測量精度達萬億分之二
    對反物質光譜測量精度達萬億分之二2018-04-14 08:02 來源: 科技日報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一項粒子物理學研究成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科學家完成了到目前為止對反物質的最精準光譜測量
  • 二維材料力學性能首次測出
    二維材料力學性能首次測出2018-01-28 07:20 來源: 科技日報 目前已知的材料特性都是基於材料的三維結構,而最薄的材料只有一個原子厚度,其二維力學性能完全不同於三維材料特性。德國薩爾州大學物理學家烏韋·哈特曼和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石墨烯,首次能夠表徵原子級薄膜材料的二維力學性能。相關結果刊登在專業雜誌《納米尺度》上。近年來,二維材料備受關注。2010年,安德烈·吉姆和康斯坦丁·諾沃索洛夫因研究二維純碳材料石墨烯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開啟了諸如矽、鍺等元素的二維材料製造和材料特性表徵。
  • 福島核電站含氚水測出放射性碘超標:半衰期長達1570萬年
    測定結果顯示,其含量超過廢水排放的法定標準值,其中部分物質「半衰期」(即放射性物質的量減半)長達約1570萬年。 當地時間2017年2月2日,東電公布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內拍攝到的圖像。
  • 放射性與半衰期-光明日報-光明網
    1896年貝克勒爾在研究鈾礦的螢光現象時,發現鈾鹽礦發射著類似X射線的穿透性輻射。兩年之後,法國物理學家居裡夫人從鈾礦中發現了另一個能發射射線的新元素——釙,四年後她又發現了鐳,居裡夫人建議把物質能夠自發發出射線的性質稱之為放射性,放射性的名稱就是這樣產生的。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圍繞著原子核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
  • 2020高考半衰期的知識點
    2020年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對於高中物理成績不好的同學來說,熟悉複習資料的積累要隨時整理。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物理必備的知識點,供大家參考閱讀!  什麼是半衰期?
  • 超級公募年,多項數據創新高!總規模18.54萬億,新發超3萬億,「繼續...
    公募基金市場規模連續邁過15萬億元、16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大關,可謂氣勢如虹。截至12月24日,公募基金總規模攀升至18.5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公募基金產品數量更是從去年底的6500多隻增長到今年10月底的7600多隻。經歷了超過20年的積累和沉澱,中國公募基金業在2020年再上層樓,正逐漸成為大資管行業的中堅力量。
  • 半衰期問題思考
    一、半衰期1.
  • 有些元素的半衰期那麼短,那它們為什麼還會存在呢?
    某些元素的半衰期非常短,因此它們衰變的速度非常快。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些元素半衰期這麼短,為什麼它們還會存在呢?要理解這背後的科學原理,首先必須理解某些基本概念,如同位素、半衰期和放射性衰變。當相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數量的中子時,它們被稱為同位素。
  • 鐵有哪些同位素,半衰期是多少?
    鐵有四種穩定同位素Fe-54、Fe-56、Fe-57和Fe-58,不考慮質子衰變的話,可以認為半衰期無限長;另外還有兩种放射性同位素Fe-55和Fe-59,半衰期分別是2.7年和44.5天。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在內部由於量子效應,會隨機地發生衰變(轉變為其他原子),大量原子聚集在一起衰變就符合統計學規律,我們把放射性物質衰變一半所需的時間稱之為半衰期。
  •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如何理解?這個時間能改變嗎?
    首先說下,這個半衰期如何理解?記住這一點:放射性衰變是一種量子行為,在量子層面上我們無法準確的描述任何事情,因此單個放射性原子衰變的時間是完全隨機的。我們不能確定某個放射性原子何時衰變,我們只能給出一個概率。一個放射性原子何時衰變是無法預測的。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高溫糾纏態
    相比之下,一組科學家團隊在最近的一次實驗中,將一組原子加熱到450開爾文,比量子技術中使用的大多數原子要熱數百萬倍。此外,單個原子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每隔幾微秒就會相互碰撞一次,每次碰撞都會使它們的電子向隨機的方向旋轉。研究人員使用雷射來監測這種高溫混沌氣體的磁化。磁化是由原子中的自旋電子引起的,為研究碰撞效應和探測糾纏提供了一種方法。
  • 美首次測出物質第六態的黏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使用雷射控制住一些超冷凍原子,測出了費米氣體(一般被認為是物質的第六種狀態)的黏性。結果表明,費米氣體可以被用做「標度模型」,測量超高溫超導體、中子星內的核物質,甚至大爆炸幾微秒後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等物質的屬性,也有望被用來在實驗室測試弦理論。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韓國2021年預算達558萬億韓元,新冠疫苗購買資金大增
    中新網12月2日消息,據韓國國際廣播電臺(KBS)報導,當地時間12月1日,韓國朝野就2021年度預算案達成了協議,預算案總額達55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31萬億元)。
  • 人造最高溫度已達10萬億度,最低溫度達不到-273.15度?
    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發表了一篇新聞稿表示:他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緊湊渺子線圈探測到了兩個希格斯玻色子。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在進行時,粒子被加速到亞光速,然後發生高速碰撞,產生了5.5萬億攝氏度的超高溫。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原標題: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9月9日電 (記者聶翠蓉)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8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