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建立測定金屬離子在土壤膠體雙電層中分布的新方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離子與土壤尤其是與土壤黏粒(包括帶電的和具有較高比表面積的礦物和有機質等)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影響土壤溶液中離子活性的關鍵因素。經典雙電層理論揭示了離子與土壤黏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準確預測離子在土壤中的遷移能力及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定量分析離子在土壤黏粒雙電層中的比例對於土壤肥力管理和環境汙染治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懸液Wien效應是指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吸附在土壤黏粒表面的離子尤其是通過靜電引力吸附的離子可以被剝離下來進入溶液增加土壤懸液電導率的現象,Wien效應的產生機理如圖1所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401030、40871114、41422105)長期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課題組深入開展了土壤膠體懸液Wien效應研究,結合土壤膠體電解質理論和懸液Wien效應,推導並建立了重金屬離子與土壤膠粒間的平均結合自由能和平均吸附自由能的計算公式,獲得多種重金屬離子在不同土壤膠體表面的平均吸附自由能和平均結合自由能(Soil Sci Soc Am J, 2008, 72: 56-62; Adv Agron 2013, 122: 127-178; J Soil Sediment 2015, 15(11): 2276-2284),揭示了負Wien效應產生的機制(Soil Sci Soc Am J, 2009, 73:569-578),探討了有機質等對金屬陽離子與土壤黏粒之間的結合能和吸附能的影響(Soil Sci Soc Am J, 2013,77: 442-449; Soil Sci Soc Am J, 2015, 79: 794–802; Environ Sci Technol 2016, 50: 2931-2937)。

  1947年Grahame提出將stern層分為內外Helmholtz層的理論,內Helmholtz層(IHP)主要是化學吸附為主,而在外Helmholtz層(OHP)是以靜電吸附為主,但目前同樣沒有測定金屬離子在內外Helmholtz層中的方法。同步輻射技術為分析重金屬離子在土壤中的物理吸附與化學吸附提供了新的手段,但由於金屬離子在黏土礦物層間通常是以水合態離子為主,利用同步輻射分析重金屬在土壤中形態容易高估擴散層中金屬離子含量。離子與膠核之間的相互作用與離子與膠核之間的距離呈顯著負相關,在外加強電場的作用下,擴散層中首先解吸下來的金屬離子,其實是外Helmholts層中的金屬離子,內Helmholts是以化學吸附的形式吸附在膠體表面,這部分離子很難解吸下來。王玉軍課題組基於懸液Wien效應分析了雙電層中金屬離子解吸速度的變化,建立了測定金屬離子在內外Helmholtz層中分布的方法(圖2)。

  利用該方法測定了Zn2+在土壤黏粒雙電層中的分布(圖3),發現84%的Zn2+通過化學吸附固定在內Helmholtz層;其他的Zn2+則主要通過靜電吸附分布在外Helmholtz層和Gouy-Chapman擴散層。其中分配在外Helmholtz層的離子佔總靜電吸附的2-22%,分配在Gouy-Chapman擴散層的離子佔總靜電吸附的78-98%。該方法克服了利用同步輻射高估Zn離子在擴散層中分布的缺點,從實驗角度測量了雙電層中金屬離子的分布,推進和深化了人們對土壤膠體化學中雙電層理論的認識。論文近期發表在《美國土壤學會志》(Soil Sci Soc Am J, 2019, 83:97-106)上。

  文章連結 

 

圖1 Wien效應機理示意圖

 

圖2 懸液Wien效應外推法理論概念圖

 

圖3 基於懸液Wien效應外推法計算Zn不同土壤黏粒上的雙電層分布

相關焦點

  • 土壤檢測與採樣方法的研究
    1.1 電化學方法電化學分析法是建立在物質在溶液中的電化學性質基礎上的一類儀器分析方法,由德國化學家 C·溫克勒爾在 19 世紀首先引入分析領域。是將試液作為化學電池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該電池的某種電參數(如電阻、電位、電流、電流—電壓曲線等)與被測物質的濃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關係而進行測定的方法。
  • 崔屹:電化學法修復重金屬汙染的土壤
    該修複方法建立在不對稱交流電化學(AACE)概念的基礎上,這使得土壤洗滌化學物質可以循環利用,消除了二次汙染,此外,作者還合成了醯胺肟功能化電極,以促進電沉積過程,將重金屬還原為零價金屬狀態。常見的補救方法是用強螯合劑對土壤進行清洗,將重金屬離子從土壤顆粒表面的官能團中釋放出來,然而,這項技術真正應用有三個阻礙:螯合劑的高消耗、缺乏有效的廢水處理策略以及洗滌后土壤養分的過度流失。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高表面積的吸附劑來降低重金屬離子的遷移率和生物利用度,但該方法的捕獲速度很慢。
  • 聚光ICP-5000 測定土壤中10 種金屬元素
    土壤中各種金屬元素的含量差別較大。它們含量高低直接影響植物的健康。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ICP-OES)是痕量元素分析的主要技術手段,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土壤樣品中多種金屬元素的分析檢測。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南京土壤所在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謝祖彬課題組利用自主研製的氣密植物生長箱,對水稻進行15N2氣體田間原位示蹤。標記結束後,結合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技術(DNA-SIP)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技術(NanoSIMS),可視化定量化分析超高速離心後不同密度梯度層內微生物DNA的15N豐度,為推導稻田土壤「活躍」固氮微生物提供直接證據。
  • 【土壤監測】土壤中有機質的測定方法匯總
    測定原理Ⅰ.測定CO2法(經典方法)原理:將土樣中有機碳高溫氧化後,測定釋放出的CO2的量。溼燒法原理:土壤樣品中的有機質(碳)與鉻酸、磷酸溶液在160℃下進行消煮,氧化有機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被連接在燒瓶上的截流裝置中的氫氧化鉀所吸收,形成的碳酸鹽用氯化鋇溶液沉澱之,過量的標準氫氧化鉀,以酚酞為指示劑,用標準酸回滴,即可從消耗的標準氫氧化鉀量求出土壤有機碳含量。
  •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析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土壤...
    為推動現代分析技術在土壤學研究中應用與理論研究,促進土壤分析檢測行業發展與技術創新,2019年11月28日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析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土壤分析技術研討會」 在江蘇南京召開,200餘位代表參與了會議。
  •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電動力學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電動力學修復技術是處理汙染土壤的一項新的化學技術方法,已進入現場修復應用階段。電動力學修復是通過電化學和電動力學的複合作用(電滲、電遷移和電泳等)驅動汙染物富集到電極區,進行集中處理或分離的過程。近年來,中國先後開展了銅、鉻等重金屬、菲和五氯酚等有機汙染土壤的電動修復技術研究。
  • 南京土壤所初步揭示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吸附是Cd在土壤中最基本的環境化學行為,而土壤中金屬氧化物對Cd具有較強的吸附固定能力,儘管過去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Cd在黏土礦物特別是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不是很清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結合EXAFS和量子化學計算等分子環境手段,較為系統地研究了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 解析幾種土壤水分測定方法
    儘管監測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眾多,但在具體測定土壤水分時,只是選擇其中一種,今天我們就介紹幾種常用的測定方法。分別是烘乾法、電阻法、中子散射法、時域反射法TDR、頻域法FD。  而最遭人詬病的是需要標定,因為電阻法很容易受土壤性質影響,並且標定結果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中子散射法——此物危險!  中子法適合測定野外土壤水分。它是將中子源埋入土壤中,中子源不斷發射快中子,快中子進入土壤介質與各種原子離子相碰撞,快中子損失能量,從而使其慢化。當快中子與氫原子碰撞時,損失能量最大,更易於慢化;慢中子云密度與氫元素含量呈正比。
  • 淺析土壤重金屬檢測方法的應用及發展趨勢的研究
    重金屬特點有很多,比如難降解、有毒性、會二次汙染等,這些重金屬的汙染不僅會對農業產量具有極大的影響,對農產品質量也巨大影響,進而會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危害,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於地表土壤重金屬汙染做好仔細的檢測,這是十分必要的1土壤中的重金屬檢測方法1.1化學方法化學方法測定重金屬,需採用不同的酸體系,徹底破壞土壤的礦物晶格,使試樣中的待測元素全部以離子態進入試液中
  • 中國土壤的分類及分布
    據調查南京郊區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汙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普遍存在鎘、汞、鉛、砷等重金屬汙染。 間接作用:多種有機酸和腐植酸對土壤礦質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進礦物風化,有利於某些養料的有效化。一些與有機酸和富裡酸絡合的金屬離子可以保留於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澱而增加有效性。 (2)改善土壤性質 物理性質:土壤團聚體的形成過程和穩定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 土壤的緩衝性
    土壤緩衝性能主要通過土壤膠體的離子交換作用、強鹼弱酸鹽的解離等過程來實現,當然對某一具體土壤而言這種緩衝性能是有限的。土壤緩衝性能的高低取決於土壤膠體的類型與總量、土壤中碳酸鹽、重碳酸鹽、矽酸鹽、磷酸鹽和磷酸氫鹽的含量等。
  • 南京土壤所土壤酸化速率估算研究取得突破
    土壤酸化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土壤退化過程,也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土壤演變的重要方向。理解土壤的酸化過程並估計區域土壤的酸化速率對評估土壤的退化危險、預測土壤演變的進程、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酸化過程相對比較緩慢,在短時間內通常難以直接觀測,因此長期以來,土壤酸化速率研究缺乏有效和準確的手段。
  • 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
    吸收開始階段,鎂離子從外界進入根系自由空間,這個過程與外界離子濃度、溫度及根系活性等因素密切相關。根系對鎂的吸收量主要取決於跨膜運輸過程中載體的活性,離子與載體的結合在根系營養吸收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土壤中鎂豐缺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土壤母質、風化程度、淋溶作用和氣候。發育於砂巖、頁巖和花崗巖的土壤含鎂較少,發育於火成巖的土壤含鎂較多。
  • 土壤中有機質的測定方法匯總!
    (1)測定CO2法(經典方法)原理:將土樣中有機碳高溫氧化後,測定釋放出的CO2的量。溼燒法原理:土壤樣品中的有機質(碳)與鉻酸、磷酸溶液在160℃下進行消煮,氧化有機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被連接在燒瓶上的截流裝置中的氫氧化鉀所吸收,形成的碳酸鹽用氯化鋇溶液沉澱之,過量的標準氫氧化鉀,以酚酞為指示劑,用標準酸回滴,即可從消耗的標準氫氧化鉀量求出土壤有機碳含量。
  • 土壤有機質的六大作用! - 土壤改良 - 新農資360網|土壤改良|果樹...
    另外,據估計土壤有機質的分解以及微生物和根系呼吸作用所產生的CO2,每年可達1.35*1011t,大致相當於陸地植物的需要量,可見土壤有機質的礦化分解是大氣中CO2的重要來源,也是植物碳素營養的重要來源.
  • 研究|土壤中總汞測定的處理
    (均為優級純試劑,南京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試驗所有用水為經Milli-Q超純水系統處理後的超純水;汞元素標準溶液1000mg/L,由百靈威試劑公司提供。ESS-1、ESS-2、ESS-3、ESS-4土壤標樣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提供。本實驗所用的器皿均經過20%硝酸浸泡24h後用自來水和超純水衝洗晾乾後備用。
  • 【土壤專輯】第6講:土壤中有機質的測定
    測定原理Ⅰ.測定CO2法(經典方法)原理:將土樣中有機碳高溫氧化後,測定釋放出的CO2的量。溼燒法原理:土壤樣品中的有機質(碳)與鉻酸、磷酸溶液在160℃下進行消煮,氧化有機碳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被連接在燒瓶上的截流裝置中的氫氧化鉀所吸收,形成的碳酸鹽用氯化鋇溶液沉澱之,過量的標準氫氧化鉀,以酚酞為指示劑,用標準酸回滴,即可從消耗的標準氫氧化鉀量求出土壤有機碳含量。
  • 南京土壤所在生物碳膠體遷移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生物碳的土地利用會帶來很多農藝和環境效益,如增加大氣中CO2固定、降低CH4和NOx等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等。此外,生物碳對重金屬、有機汙染物以及微生物致病菌等具有很強的固定能力,因此被用作土壤改良劑修復汙染土壤。但目前國內外關於生物碳在環境介質中的遷移、歸宿等環境問題未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