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土壤所揭示銻在鐵錳氧化物表面氧化吸附分子機理
然而,人們對Sb與二者的反應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為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對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吸附和氧化機制開展了深入探究。研究發現: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對Sb的氧化和吸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多邊緣位點的水鈉錳礦對Sb具有更強的氧化和吸附能力。Sb(Ⅲ)在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被迅速氧化,但氧化過程會因產物的堵塞而被鈍化。
-
南京土壤所建立測定金屬離子在土壤膠體雙電層中分布的新方法
土壤懸液Wien效應是指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吸附在土壤黏粒表面的離子尤其是通過靜電引力吸附的離子可以被剝離下來進入溶液增加土壤懸液電導率的現象,Wien效應的產生機理如圖1所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401030、40871114、41422105)長期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課題組深入開展了土壤膠體懸液Wien效應研究,結合土壤膠體電解質理論和懸液Wien效應,推導並建立了重金屬離子與土壤膠粒間的平均結合自由能和平均吸附自由能的計算公式,獲得多種重金屬離子在不同土壤膠體表面的平均吸附自由能和平均結合自由能(Soil Sci Soc Am J, 2008
-
鐵錳氧化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中的作用
鐵錳氧化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中的作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的主要礦物組成除粘土礦物外,還存在大量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等天然礦物。以磁鐵礦、赤鐵礦、針鐵礦、軟錳礦與鋁土礦等為代表的天然礦物正成為國際上關於天然礦物淨化汙染方法研究方面的重點對象之一。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天然有機質和金屬離子在礦物表面的共吸附
礦物-有機混合體系中二者間相互作用可能會導致對金屬吸附的拮抗或協同效應,這取決於金屬離子的類型和濃度、體系pH以及礦物和有機物的表面化學性質。二價陽離子的存在通常會增加礦物對天然有機物質的吸附,然而NOM對金屬離子吸附的影響跟pH有關。與金屬離子-氧化物二元體系相比,三元體系中的一般情況是:在低pH且存在NOM情況下,礦物表面金屬離子的吸附增強。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土壤與巖石的差別,在於土壤中棲息著難以計數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成為一個活的生命體,支撐了植物生長,維繫了人類發展。然而,土壤形成過程最長可達上億年,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棲息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形成了穩定的群落區系,迄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其中的主要難點是,土壤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可複製,形成過程不可逆轉,發育過程很難模擬。
-
EST | 南京土壤所在環境中鎘的遷移轉化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早期研究發現,在氧化還原交界面上,如:乾濕交替的稻田、湖泊和海洋的氧化還原漸變帶等區域,還原性物質如Fe(II)、Mn(II)可改變氧化錳的性質,形成次生礦物,進而影響氧化錳對Cd的固定(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353:165-175;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9 130: 104932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本報訊(記者李祺瑤)植物、藻類和光養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並釋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為自然界眾多生物直接或間接提供了能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等通過與美國學者合作,率先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即存在「礦物光合作用」。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土壤對鉻的吸附機理
鉻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以離子交換吸附(非專性吸附)、專性吸附或物理表面沉澱吸附為主。離子交換吸附:在pH2-6範圍內,帶負電的土壤無機膠體和有機膠體對陽離子的吸附(Cr(H2O)63+),這是由靜電引力產生的非專性吸附:正電荷的土壤膠體(如氧化鐵或水合氧化鐵膠體)可吸附Cr(VI)。
-
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化學鈍化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重金屬化學鈍化修復是指向汙染土壤中添加鈍化劑,使重金屬由活性向穩定化形態轉化,以降低重金屬的遷移和生物可利用性,從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方法。本文綜述了近些年國內外各類鈍化材料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作用效果和機理、實例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並討論了原位修復土壤重金屬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旨在為農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化學鈍化劑篩選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
南京土壤所土壤酸化速率估算研究取得突破
土壤酸化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土壤退化過程,也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土壤演變的重要方向。理解土壤的酸化過程並估計區域土壤的酸化速率對評估土壤的退化危險、預測土壤演變的進程、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酸化過程相對比較緩慢,在短時間內通常難以直接觀測,因此長期以來,土壤酸化速率研究缺乏有效和準確的手段。
-
生物炭影響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研究進展
儘管大部分原材料所製得的生物炭對於土壤和水體的環境質量有很好的改良效果,但也有研究認為生物炭是一把「雙刃劍」,由於其本身含有大量有毒元素,對生態環境具有潛在的毒害風險。因此,深入探討生物炭的元素組成、表面特徵及其化學、物理特性,研究土壤的基本背景值以及不同生物炭的吸附動力學特徵,因地制宜地選取可持續利用的生物炭顯得尤為重要。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該研究估算土壤水分對輸入參數的誤差依賴性,「+」號表示日降水超過10毫米 西北研究院揭示活動層不同凍融階段土壤呼吸動態及其驅動機制 青藏高原是中低緯度地帶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之一,土壤有機碳庫高達
-
改性生物炭對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土壤中金屬汙染導致食用林產品、農產品中重金屬高富集,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生物炭作為簡單易得,來源廣泛的吸附材料,可用於土壤重金屬汙染物修復。本文主要綜述了生物炭的製備、改性劑的選擇與功能、改性方法及改性生物炭的特性。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到南京土壤所調研指導工作
南京土壤所所長沈仁芳介紹了研究所基本情況、「十二五」期間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以及「十三五」發展規劃,研究員張佳寶等重點匯報了南京土壤所多年來在中低產田改良和地力提升方面的工作成就。 在聽取了匯報後,徐南平對南京土壤所進一步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
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
清華大學等揭示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調控機制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7-11 彭科峰 日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周集中研究團隊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鄧曄研究員等學者合作,發現了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溫度調控的規律。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Marko Virta訪問南京土壤所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Marko Virta訪問南京土壤所 2018-06-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