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所揭示銻在鐵錳氧化物表面氧化吸附分子機理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銻(Sb)和砷(As)屬於同一主族,具有潛在的致癌風險,但與其它有毒金屬如Hg和As等相比,人們對Sb的環境汙染過程還缺乏系統認識。Sb在環境中常以Sb(Ⅲ)和Sb(V)形式存在。水鈉錳礦是自然界中一種常見礦物,具有較強的吸附和氧化能力;酚類有機酸是土壤有機質中具有較強的氧化還原活性的一類基團。他們在Sb的遷移和轉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人們對Sb與二者的反應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為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對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吸附和氧化機制開展了深入探究。研究發現: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對Sb的氧化和吸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多邊緣位點的水鈉錳礦對Sb具有更強的氧化和吸附能力。Sb(Ⅲ)在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被迅速氧化,但氧化過程會因產物的堵塞而被鈍化。氧化反應後Sb(V)為水鈉錳礦表面的主要Sb形態。Sb(V)主要吸附於水鈉錳礦邊緣位點,形成單齒單核絡合結構。該研究揭示了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氧化和吸附機制,可為環境中Sb汙染風險評價及Sb汙染場地修複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342, 429-437)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6, 990-998)。

  此外,該團隊與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石振清合作發展了一套機理性動力學模型用以預測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氧化吸附動力學過程。模型結果顯示,Sb(Ⅲ)的氧化速率隨時間增加而迅速降低;水鈉錳礦可迅速吸附Sb(Ⅲ),而吸附Sb(V)的速率則相對較慢。該模型較好刻畫了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吸附/解吸-氧化還原耦合動力學行為,有助於進一步發展綜合性動力學模型預測Sb的環境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018,20, 1691-1696),論文入選該刊2018年度亮點文章。

  土壤中有機質組分複雜,其中廣泛存在的酚類基團使其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活性。研究發現鹼性條件下小分子酚酸能夠產生半醌類自由基(SQ·ˉ),並在有氧條件下產生H2O2和·OH等活性氧基團,將Sb(Ⅲ)氧化為Sb(V)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356, 190-198),進而影響Sb在針鐵礦表面的吸附過程。隨著體系鹼性增強,Sb(Ⅲ)在針鐵礦表面的吸附得到顯著抑制,並在針鐵礦表面形成雙齒共邊的內圈配位構型。該研究結果進一步揭示Sb在環境中氧化的分子機制,為預測其在高有機質含量土壤中轉化遷移行為提供理論支撐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69: 414-421)。

  文章連結:1 2 3 4 5 

 

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氧化吸附機製圖 

 

Sb在兩種不同水鈉錳礦表面的反應機製圖 

 

Sb在氧化錳表面的反應動力學及模型擬合結果 

 

酚類有機酸介導氧化Sb的反應機製圖 

  銻(Sb)和砷(As)屬於同一主族,具有潛在的致癌風險,但與其它有毒金屬如Hg和As等相比,人們對Sb的環境汙染過程還缺乏系統認識。Sb在環境中常以Sb(Ⅲ)和Sb(V)形式存在。水鈉錳礦是自然界中一種常見礦物,具有較強的吸附和氧化能力;酚類有機酸是土壤有機質中具有較強的氧化還原活性的一類基團。他們在Sb的遷移和轉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人們對Sb與二者的反應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為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對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吸附和氧化機制開展了深入探究。研究發現: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對Sb的氧化和吸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多邊緣位點的水鈉錳礦對Sb具有更強的氧化和吸附能力。Sb(Ⅲ)在水鈉錳礦的邊緣位點被迅速氧化,但氧化過程會因產物的堵塞而被鈍化。氧化反應後Sb(V)為水鈉錳礦表面的主要Sb形態。Sb(V)主要吸附於水鈉錳礦邊緣位點,形成單齒單核絡合結構。該研究揭示了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氧化和吸附機制,可為環境中Sb汙染風險評價及Sb汙染場地修複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342, 429-437)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6, 990-998)。
  此外,該團隊與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石振清合作發展了一套機理性動力學模型用以預測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氧化吸附動力學過程。模型結果顯示,Sb(Ⅲ)的氧化速率隨時間增加而迅速降低;水鈉錳礦可迅速吸附Sb(Ⅲ),而吸附Sb(V)的速率則相對較慢。該模型較好刻畫了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吸附/解吸-氧化還原耦合動力學行為,有助於進一步發展綜合性動力學模型預測Sb的環境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018,20, 1691-1696),論文入選該刊2018年度亮點文章。
  土壤中有機質組分複雜,其中廣泛存在的酚類基團使其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活性。研究發現鹼性條件下小分子酚酸能夠產生半醌類自由基(SQ·ˉ),並在有氧條件下產生H2O2和·OH等活性氧基團,將Sb(Ⅲ)氧化為Sb(V)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356, 190-198),進而影響Sb在針鐵礦表面的吸附過程。隨著體系鹼性增強,Sb(Ⅲ)在針鐵礦表面的吸附得到顯著抑制,並在針鐵礦表面形成雙齒共邊的內圈配位構型。該研究結果進一步揭示Sb在環境中氧化的分子機制,為預測其在高有機質含量土壤中轉化遷移行為提供理論支撐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69: 414-421)。
  文章連結:1 2 3 4 5 
 
Sb在水鈉錳礦表面的氧化吸附機製圖 
 
Sb在兩種不同水鈉錳礦表面的反應機製圖 
 
Sb在氧化錳表面的反應動力學及模型擬合結果 
 
酚類有機酸介導氧化Sb的反應機製圖 

相關焦點

  • 南京土壤所初步揭示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吸附是Cd在土壤中最基本的環境化學行為,而土壤中金屬氧化物對Cd具有較強的吸附固定能力,儘管過去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Cd在黏土礦物特別是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不是很清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玉軍團隊結合EXAFS和量子化學計算等分子環境手段,較為系統地研究了Cd在土壤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固定分子機制。
  • 鐵錳氧化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中的作用
    鐵錳氧化物在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中的作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的主要礦物組成除粘土礦物外,還存在大量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等天然礦物。以磁鐵礦、赤鐵礦、針鐵礦、軟錳礦與鋁土礦等為代表的天然礦物正成為國際上關於天然礦物淨化汙染方法研究方面的重點對象之一。
  • 微生物處理含銻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
    陳晨研究了錳氧化菌Pseudomonas sp.QJX-1生成的鐵錳氧化物對銻離子的競爭氧化吸附,結果表明:經過48h培養,該細菌可通過氧化作用將水中Sb(Ⅴ)從1.5mg/L降到0mg/L,該過程是氧化和吸附共同作用的結果。綜上,利用SRB或錳氧化菌雖能取到較好除銻效果,但反應條件苛刻,如要求原水中含有充足有機物和SO、嚴格厭氧環境及較高pH等,客觀上限制了該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
  • 科學網—生物鐵錳氧化物降解抗生素汙染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朱琳)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永軍課題組首次將生物製備的催化劑生物鐵錳氧化物應用於光芬頓過程中,為光芬頓催化劑的製備提供了新思路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然而,碳表面的缺陷和邊緣往往容易將分子氧解離為親電氧物種(O-, O22-),進攻烯烴中富電子的碳碳雙鍵(C=C),導致烯烴過度氧化生成碳氧化物,降低烯烴選擇性。另外,以磷、硼雜原子改性的納米金剛石催化劑用於丙烷氧化脫氫反應時,脫氫選擇性也獲得相應提高。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 土壤中鉻的遷移轉化及影響因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自然土壤中以Cr(III)和Cr(VI)形式存在的鉻,一定條件下可通過絡合、溶解沉澱、氧化還原、吸附解吸等過程發生遷移轉化。研究表明土壤中Cr(III)被錳的氧化物氧化成Cr(VI)和Cr(VI)被土壤中有機碳化合物還原成Cr(III)均為熱力學自發反應。
  • 土壤對鉻的吸附機理
    鉻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以離子交換吸附(非專性吸附)、專性吸附或物理表面沉澱吸附為主。離子交換吸附:在pH2-6範圍內,帶負電的土壤無機膠體和有機膠體對陽離子的吸附(Cr(H2O)63+),這是由靜電引力產生的非專性吸附:正電荷的土壤膠體(如氧化鐵或水合氧化鐵膠體)可吸附Cr(VI)。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
  • 南京土壤所建立測定金屬離子在土壤膠體雙電層中分布的新方法
    離子與土壤尤其是與土壤黏粒(包括帶電的和具有較高比表面積的礦物和有機質等)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影響土壤溶液中離子活性的關鍵因素。經典雙電層理論揭示了離子與土壤黏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準確預測離子在土壤中的遷移能力及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定量分析離子在土壤黏粒雙電層中的比例對於土壤肥力管理和環境汙染治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本報訊(記者李祺瑤)植物、藻類和光養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並釋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為自然界眾多生物直接或間接提供了能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等通過與美國學者合作,率先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即存在「礦物光合作用」。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模態組合探測揭示電催化表面無序化演變機理
    在水基電解質中,氧氣析出反應(OER)是完成氫氣,氨及碳氫化合物等化學原料生成的關鍵給電子反應,其催化劑主要為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催化原理最初脫胎於金屬表面的氧氣析出機理 – 依靠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對,反應物與中間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的脫附與吸附,而催化劑自身結構在整個催化過程中不發生任何變化。
  • 中國科大等發現氫氣在氧化物表面活化的新模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黃偉新與德國馬普學會Fritz-Haber研究所教授Hans-Joachim Freund合作,在H2與氧化物相互作用體系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H2在具有氧缺陷的二氧化鈰(CeO2-x)表面發生均裂生成H-,同時氧化CeO2-x的新活化模式。
  • 中科院金屬所李波課題組:微觀反應動力學模擬釐清乙苯氧化脫氫複雜反應機理
    另一方面,通過烷烴催化脫氫反應可以高效將低碳烷烴分子轉化為同碳烯烴。然而,烷烴催化脫氫(直接和氧化)反應仍面臨著選擇性低、積碳以及高能耗等挑戰,設計和開發新型高效催化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催化劑性質和反應機理是進行有的放矢篩選高效催化劑的前提條件。2014年以來,中科院金屬所李波研究小組一直從事低碳烷烴催化脫氫反應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研究工作。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到底是金屬 還是 氧化物
    雖然該催化反應形式上很簡單,但是催化劑種類不同(氧化物,金屬,或者金屬/氧化物界面),反應條件不同(室溫/ 高溫;有無光照),相應地,催化反應的機理也各不相同。Goodman教授的上述工作主要是通過CO探針分子(同時也是反應物)的紅外光譜來觀察催化劑表面物種,但是催化劑表面的氧物種信息缺失;同時氣氛下的Pd催化劑組成也是通過CO探針分子間接得到的,因此對應的催化反應的機理依舊有些不太清晰。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中科院力學所魏小林研究員:Cu-Ce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機理研究進展
    金屬銅主要有+1和+2兩種價態,其特有的反π鍵軌道形式極易吸附和活化CO分子。 納米CeO2形貌可控合成技術的發展為研究金屬氧化物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及高性能催化劑的研髮帶來新的契機。 在催化劑載體-活性組分相互作用方面,研究表明CeO2的表面氧與吸附態CO之間極易發生反應,但其自身活性遠低於CuO等過渡金屬氧化物。CeO2若被用作催化劑載體,不僅可以對Cu活性相起到高分散與穩定作用,還可以提供反應所需的活性氧物種(吸附氧與晶格氧)。
  • 揮發性有機物催化氧化技術及催化劑研究進展
    2 催化氧化介紹和機理介紹催化氧化技術是近年來工程應用越來越廣泛的VOCs 處理技術,為典型的氣-固催化反應,其本質為VOCs 分子深度催化氧化反應,催化劑在反應中起到的作用是吸附反應物分子和降低反應活化能,從而在降低反應溫度的同時加快反應速率,生成對環境友好的水和二氧化碳,無二次汙染。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超薄氧化銅薄膜表面鉀原子荷電態和吸附位點的可逆操控
    在過渡金屬表面負載的少量鹼金屬便可以向表面能帶中轉移電子,進而影響其d帶中心值,並顯著降低金屬襯底的表面功函數。然而在負載型催化劑的氧化物載體表面,鹼金屬與氧化物表面如何作用的以及鹼金屬的電荷效應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