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

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

本報訊(記者李祺瑤)植物、藻類和光養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並釋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為自然界眾多生物直接或間接提供了能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等通過與美國學者合作,率先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即存在「礦物光合作用」。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魯安懷團隊通過對中國北方戈壁、沙漠以及南方喀斯特和紅壤等典型地貌中巖石/土壤樣品的深入系統觀測分析,發現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土壤顆粒體表面普遍被一層薄薄的、厚度僅為數十納米到上百微米不等的「礦物膜」所覆蓋。不同於巖石和土壤原本的成分與結構,這些「礦物膜」富含水鈉錳礦、針鐵礦、赤鐵礦等天然半導體礦物,同時「礦物膜」的產生與發育也和日照條件關係密切。從結構上看,「礦物膜」由富含鐵錳(氫氧)氧化物構成了片層狀的空間結構,與葉綠體的類囊體片狀垛疊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巖石或土壤表面礦物是否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呢?實際上,「礦物膜」的能量轉化機制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著類似的功能與能量轉化機制。經研究發現,這些「礦物膜」具有明顯的可見光光電響應和穩定、靈敏的光電轉換能力,證實了地球陸地上的無機礦物也是太陽光能量吸收與轉化的一類重要物質,即太陽光不僅作用於地表生物發生經典光合作用,也一直作用於地表礦物發生非經典「礦物光合作用」。

在陽光普照的大地上,到處都存在這種具有日光光電轉化半導體效應的「礦物膜」。基於以上發現,團隊提出,在陽光照射下地表鐵錳氧化物「礦物膜」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太陽能薄膜「新圈層」,其承載著吸收轉化太陽能並驅動地球化學元素循環、地球物質演化與地球環境演變等重要功能。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石頭上也有光合作用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石頭上也有光合作用北京大學魯安懷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在陽光的照射下,那些看似「無轉移」的巖石上其實也發生著能量的轉移。這項成果已於4月22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研究者們對這些典型地貌中巖石和土壤樣品進行深入系統觀測分析,發現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者土壤顆粒體表面普遍被一層鐵錳(氫氧)氧化物「礦物膜」(mineral coating)所覆蓋。
  • 我國科學家發現礦物可進行「光合作用」
    眾所周知,有機生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近期北京大學課題組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暴露在陽光下的地表無機礦物也可吸收並轉化太陽能,從而發生礦物的「光合作用」。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全文在線發表。
  • 除了植物,地球上其它物質能光合作用嗎?北京大學率先發現奧秘
    光合作用幾乎為所有的有機體(異養)直接或間接提供能量發現光合作用至今也有200多年了,除此之外,地球上還有沒有其他的類似光合作用、且普遍存在的某種機制和系統,也能進行太陽能轉換,為地球環境和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保障並能夠被人類加以科學利用呢?
  •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太陽光不僅作用於地表生物發生經典光合作用,也一直作用於地表礦物發生非經典「礦物光合作用」。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團隊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該研究成果4月2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地球陸地上,有機生物和無機礦物共同暴露在陽光下。數十億年來,有機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
  • 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原標題:北大最新研究探索太陽系外行星宜居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唯一,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一直是人類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記者14日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與其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學生楊軍的一項最新研究,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 地球上存在「吃土」細菌,它們將巖石吃成了土壤
    在支撐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土壤一直都在扮演著默默奉獻的角色。從古至今,人類所吃的每一種食物都與土壤相關,瓜果蔬菜是從土壤裡長出來的,雞鴨豬牛羊則是吃植物長大的,由此可見土壤養育了人類。地表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作為太陽系中四大巖質星球之一,地球表面有七成左右的面積都被海洋給覆蓋了,僅剩下三成左右的面積提供給陸地生命生存。
  • 科學家在月球表面發現來自地球植物合成的氧
    近日的研究發現,日本的月球女神探測器(Kaguya)檢測到來自地球的氧氣痕跡,並且存在於月球表面的土壤中。科學家們以前在研究阿波羅計劃從月球取回的巖石時,發現裡面有和地球同位素相匹配的痕量氮、氧及其它稀有氣體,不過並不清楚它們是否來自地球。由於月球沒有磁場,會受到太陽風的直接轟炸,因此土壤中氧同位素的成分應該和太陽風一樣。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2006-06-22 eNet&Ciweek
  • 細菌是否能吃掉巖石?地球上的土壤又來自哪裡?
    他們決定進行一項為期兩年半的實驗,看看微生物生命在巖石變成土的過程重充當什麼角色。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必須想出辦法來加速這一進程。一種方法是找到對氣候敏感的巖石。最後,他們在波多黎各Rio Icacos分水嶺下找到了目標--石英閃長巖基巖。他們從一條公路上採集了純基巖的樣本,以及從上面鑽入地層的長管土壤和巖石。這些巖芯中包括基巖斷裂與新生土壤紋理交替的過渡帶。
  • 北大教授給說法: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前後為何顯得異常冷靜?
    北大教授給說法: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前後為何顯得異常冷靜?「北大學子弒母案」是近幾十年來高校學生殘害母親的第一案。該案之所以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是因為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表面上看上去不僅是一位學霸,還是一位十分孝順的孩子。吳謝宇在殘害母親的過程中,所作所為令人髮指。
  • 神奇物語:來看看礦物學家在糸川小行星的土壤樣本上發現了什麼?
    來自耶拿和日本的礦物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在糸川小行星上有土壤樣本存在。(從左到右)Falko Langenhorst博士,Tatsu Matsumoto博士和Dennis Harries博士。來自耶拿和日本的礦物學家們在小行星「 糸川」的土壤樣本中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現象:天體的表面覆蓋著細小的毛髮狀鐵晶體。 研究團隊在本期的《自然通訊》中解釋了它們的形成方式,以及為什麼小行星中硫化合物的含量異常低。
  • 業界丨北大率先官宣朱松純教授加盟,現身燕園,任職AI研究院院長
    據北大新聞網9月24日消息,朱松純教授受聘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他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哲學層面的思考,文理醫工等學科應該進行充分的交叉融合,而北大在這些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土壤和學術環境。因此,堅定了自己在北大開展人工智慧研究的信心。
  • 「玉兔」在月球表面發現新種類的巖石
    12 月 23 日消息,在近期,正是根據玉兔號上所裝備的探測儀器,山東大學的凌宗成團隊發現了月球表面的一種新型巖石,並將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當中。此次研究報告當中的樣品採集來自於玉兔號的第一批發現當中。
  • 武漢大學在《自然》發表「人工光合作用」最新研究成果!
    格林威治時間9月9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趕緊和珞珞珈珈一起走近這群科研人。第一署名單位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博士後江卓和2015級博士徐曉暉為共同第一作者,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學Osamu Terasak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滿月時月光很亮,植物能利用月光進行光合作用嗎?
    月光與植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和光有關,叫做光反應;在第二部分和光無關,叫做暗反應。月光對植物的影響,就存在於光反應階段。並不是所有波長的光都可以支持光合作用,科學家發現植物對光子的波長有明顯的偏好。 科學家發現,大多數植物對藍光以及紅橙色光線吸收率較高,對綠色光吸收較低,而綠色光波長範圍為:515nm-535nm。 用光波波長描述是,大多數植物主要吸收450nm左右的光,反射500nm-550nm的光。
  • 在月球上發現了來自地球的巖石碎片?
    這一發現有助於更好地描繪出早期地球的圖景,以及了解生命誕生之初改變我們星球的撞擊。」雖然地質學家此前從地球上發現了來自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的隕石,但這是第一次從月球巖石發現被認為是地球的隕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地球化學家伊莉莎白·貝爾說。幾年前,克林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類似的月球巖石中發現了小行星的碎片,因此尋找地球碎片是順理成章的下一步。
  • 海洋地殼深處首次發現生命
    圖片來源:NOAA/WHO  科學家日前首次於地球海洋地殼的深處,即海底的黑色火成巖中發現了生活在那裡的微生物。由於這些地殼有幾千米厚,並且覆蓋了約60%的地球表面,因而它也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似乎主要是通過利用氫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而存活的,而這裡的氫一般是當水流經富含鐵的巖石時產生的。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北京大學120周年的華誕 2018年謝曉亮的回歸讓北大120周年變得意義非凡2018年7月1日起,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月球隕石中發現新礦物斜矽石,月球表面下的地層中可能含大量水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網站報導, 日本東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布消息稱, 他們在一顆1.7萬年前的月球隕石中, 發現了一種需水才能形成的礦物質——「斜矽石 (moganite, Si O2) 。最新發現或能證明月球地層中富含大量水資源, 可為人類探索和定居月球所用。
  • NASA在本努小行星上發現獨特巖石 曾有水流經其表面留下...
    其中一篇論文是由美國宇航局下屬機構戈達德(NASA Goddard)的艾米·西蒙(Amy Simon)撰寫的,她發現了在本努星球表面廣泛存在碳和有機物質的證據。這些物質是在布滿小行星表面巖石的脈絡中發現的,它們是由更大的、長期被摧毀的天體上自由流動的水形成的,正是這些水創造了本努小行星的面貌。研究小組表示,這是首次在近地小行星上確認發現了這些生命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