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神奇!地球上存在「吃土」細菌,它們將巖石吃成了土壤

2021-01-08 三體使者

儘管地球陸地表面積比海洋表面積少兩倍多,但是陸地所承載的生命要遠比海洋承載的生命多。在支撐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土壤一直都在扮演著默默奉獻的角色。從古至今,人類所吃的每一種食物都與土壤相關,瓜果蔬菜是從土壤裡長出來的,雞鴨豬牛羊則是吃植物長大的,由此可見土壤養育了人類。

地表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作為太陽系中四大巖質星球之一,地球表面有七成左右的面積都被海洋給覆蓋了,僅剩下三成左右的面積提供給陸地生命生存。但對於人類來說,這三成面積已經非常寬廣了,單單用腳是無法丈量的。同時如此廣闊的面積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思考,如此多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是伴隨著地球的形成而出現的嗎?

行星科學家並不這麼認為,通過對地外巖質星球的研究,他們認為巖質星球形成之初地表幾乎都被巖層所覆蓋,也就是說土壤後期演化出現的。那麼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有這麼一種說法,土壤是巖石通過風化作用形成的,尤其是生物風化。

然而要考究巖石的風化過程是一項十分艱難的任務,因為在自然狀態下巖石的風化作用一般持續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這通常不是一代科學家付出努力的研究就能得到結果的。但根據環球科學網6月19日的新聞,在大約兩年半前國外就已經有一支科研團隊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他們有何發現呢?

國外科學家參與巖石風化研究,他們發現了什麼?

為了研究巖石的生物風化效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也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組成了合作研究團隊,並決定在兩年半內探索巖石的生物風化作用。

一般情況下,自然界的生物風化作用發生得非常緩慢,一個科學家一生或許都無法等到巖石在生物風化作用下變成土壤,因此該研究團隊提出了尋找存在特殊情況的巖石。無獨有偶,他們在伊卡科斯流域找到了一種石英巖的基巖,根據研究資料記載這種基巖的風化速度算是最快的,幾年時間就會出現明顯現象,因此石英基巖被認為是實驗的理想對象。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石英基巖是石英巖和土壤的過渡帶,他們還在基巖上層的土壤中探測到了豐富的ATP。ATP是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一種能量,這說明該土壤中存在著明顯的生命活動。

如果存在生物風化效應,那麼微生物從哪來的電子?

基巖上層存在豐富的生命活動,而基巖又位於石英巖和土壤之間,這是否意味著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在不斷地將基巖轉化成土壤呢?研究人員順水推舟地得到了這樣的假設,但他們很快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微生物從哪裡得到的電子?

原來生命活動的進行實質上就是捕捉外界物質的電子,以人類攝入食物為例,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就是捕獲有機物中的電子,然後將電子用於細胞呼吸,最後細胞呼吸產生能量。然而巖石中並不存在有機物,微生物如何獲得電子以發生生物風化效應呢?微生物中的化能自養菌就能在純無機條件下做到這一點。

何為化能自養菌?

根據細菌獲取能量的方式,生物學家將細菌分為異養菌和自養菌。異養菌,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外界能量和有機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細菌。而自養菌的生命活動不需要陽光和有機物,單純靠某一種或多種無機物就足以生存,比如亞硝酸細菌、鐵細菌等。

此前就已經有研究指出,在巖石的生物風化中,可能有某些化能自養菌在發揮關鍵作用。它們以巖石中的無機物為食物原料,通過長期的生命活動來將巖石形式的無機物轉化為土壤的無機物,為地球的眾多土壤元素循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過對照實驗,研究人員得到了重大發現

確定了實驗對象之後,該研究團隊很快展開了對照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設置了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中都放置了滅菌的石英基巖,其中實驗組中還額外加入了從基巖上層土壤中提取出來的微生物。組別設置完畢後,實驗人員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實驗如期進行了兩年半,到了第30個月的時候實驗人員取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觀察。從外觀上來看,實驗組的基巖表面坑坑窪窪,一副被強酸腐蝕過的模樣,而對照組的表面幾乎沒有變化。緊接著實驗人員又用檢測儀器對兩組基巖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實驗組中存在明顯的ATP。

由於實驗組中除了基巖之外沒有其他無機物質,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加入的微生物以基巖為食,以其無機物為原料進行了生命活動,從而產生大量ATP。那麼可以確定其中的微生物是什麼種類嗎?研究人員表示最終的微生物檢測中並未出現真菌,而大多數是化能自養菌,也就是說化能自養菌「吃」石頭的事情被證實了。

最後

在自然界中,巖石風化確實是一種變化極慢的現象,以至於人類起初認為只有自然因素參與了風化作用。而此次研究表明了生物因素也參與了巖石的風化,而且生物還能夠以巖石的無機物為食來維持生命活動。更重要的是,該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存在使得巖石的風化速度加快了,同時也將巖石轉化為土壤。

在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土壤的價值比巖石還要高,因為土壤能發展出人類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食物。而如今,人們恐怕要對石頭改觀了,石頭是在土壤背後默默付出的存在。

相關焦點

  • 細菌是否能吃掉巖石?地球上的土壤又來自哪裡?
    土是地球上最豐富、存在時間最持久和最低價的物質,然而土究竟來自哪裡卻是一個永恆的謎團!一般來說,認為土是地質學、氣象學和時間共同作用導致的,巖石風化成土。但這是一個人類難以觀察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生命以某種方式參與巖石風化成土的過程,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從理論上講這是可能的。
  • 地球上的土壤從何而來?這一切與「吃土」細菌有關,它們貢獻巨大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顆巖石星體,但它和宇宙空間中大部分巖石星體不一樣,地球表層並不是是光禿的巖石構造,很多總面積全是被土壤所遮蓋著的。地球表層有貼近三成的總面積全是陸上,基本上每一處陸上都是有土壤遮蓋,那麼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的土壤是究竟是從哪裡而來的呢?的呢?難道說是地球之初就早已存有了沒有?
  • 土壤能治病?微生物學家:別小看民間療法,這土真能治病
    身體抱恙不去醫院,在墓地挖勺土放枕頭下睡一覺就好了,這種事兒在現代人看來肯定是迷信和愚昧,多數人會把它當作老太太的故事,聽聽也就算了。 但北愛爾蘭斯旺西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格裡·奎因經過研究後卻表示:這土真能治病。
  • 困擾人類多年的謎題被揭開,「吃土細菌」是功臣
    大量的有機物、水分、空氣和微生物等存在於土壤之中,地球上越是肥沃的土壤,它為植物提供的能量也就越充足,植物的長勢也就越好。從泥土形成的過程來看,泥土的誕生一共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巖石的風化階段——幼土的形成階段——成熟土壤的誕生階段。
  • PNAS|榿木在巖石風化中的新作用—引起土壤細菌群落的變化
    關於榿木固氮促進巖石風化以及提供由巖石衍生的營養元素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Perakis and Pett-Ridge在PNAS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由於過量的氮元素導致了巖石風化的加速從而引起了土壤酸化的產生。
  • 土壤裡生長著的蚯蚓靠吃什麼生存?它們對土壤到底有利還是有害?
    春節神答主 藝術領域創作者準確點說,蚯蚓是靠吃腐植土而生活的。形成腐植土的原料,絕大部分是腐爛成土的秸稈、落葉。以及腐熟透的農家肥,一般肥沃的土壤上層30釐米都是腐植土壤。但只有雨季,蚯蚓才會運動到表土上面。其它時間還是願意生活在深點的土層。
  • 泥土的「身世」可能和細菌「食譜」有關
    而他們也確實找到了,就是位於裡奧伊卡科斯(Rio Icacos)流域下的石英閃長巖基巖,這種巖石風化異常快。研究人員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研究樣本,能讓他們在計劃的時間內完成實驗。科學家們從一個路塹上採集了純淨的基巖樣本,也就是土壤以及其下方的巖石。這些土壤和巖石區域之間還存在一個過渡區域。在這裡,斷裂的基巖與新生土交替存在。這個區域有個奇怪的名稱叫「rindlet」地帶。
  • 土壤細菌釋放氣味吸引動物
    根據本周《自然-微生物學》發表的一項研究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volatiles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 attract a soil arthropod toStreptomycesbacteria promoting spore dispersal,一組土壤細菌會釋放獨特的氣味吸引動物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剁手後,如何優雅地吃土?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它們才是土壤精華中的精華,吃土大餐中的靈魂主角,讓你一吃土就停不下來的撓人小妖精。猜猜看,一勺下去,多少個靈魂會被你吃進肚裡 | Yuki拍攝看不見的「佐料」:單細胞生物從數量上來說,細菌、真菌這兩大類微生物在土壤裡佔有絕對的優勢,每克土中就有約幾十億個細菌[2]。
  • 古細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在非洲、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都發現了一些稱為疊層石的巖石層,其中含有遠古的原核細胞生物活動的痕跡。從這些巖層的地質年齡推算,最早的原核細胞生物在3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其後種類越來越多。  在最早的原核細胞生物分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古細菌與真細菌的分化。  在現代生物中,由於細菌類都是最簡單的無核單細胞生物,因此人們一般都認為它們是低級、原始的生物。
  • 1立方釐米的土壤,要它們努力1000多年才能形成?
    人們很難想像,地球上的泥土也是經歷了億萬年的演化才形成的,而細菌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準確來說,泥土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一層,它能夠為微生物提供棲息地,同樣也可以為植物的生長帶來肥料,不同的物質在泥土中不斷轉化,成為生態循環中重要的一環。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導讀細菌和古細菌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陸地生物的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通常共存於各種土壤生境中。然而,在同一土壤生境中細菌和古細菌的生態模式仍然不清楚。在這裡,我們比較了不同植被覆蓋下散裝土壤中兩個域的群落特徵。通常,細菌的豐度和α多樣性都高於古細菌,並且在農業土壤中的差異比在非農業鹽漬土中更明顯。
  • 月亮上的土吃起來,味道和地球上有哪些不一樣?
    就化學成分上來說,月亮上的土和地球上新鮮的火山噴發沉積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大約一半是矽酸鹽,也就是玻璃,剩下的是氧化鋁,氧化鈣鎂鈦,以及鐵和氧化鐵。以至於一些「窮困」的研究者只好使用火山灰來代替昂貴的月壤,來研究它們的化學性質。
  • 這些關於土壤的事實會讓你對它的重要性感到驚奇
    植物生長需要土壤。它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也是如此。在這篇關於土壤的文章中找到一些有趣的事實。「從本質上講,所有的生命都依賴於土壤.沒有土壤就沒有生命,沒有生命就沒有土壤;它們是共同進化而來的。」~ 查爾斯·凱洛格這句話非常有效地描述了土壤及其重要性。
  • 有機質的土壤表土的區別是什麼?
    有機質的土壤表土的區別是什麼?         土壤質量是任何人想在他們的土地上長出的東西為代價。 無論你是一個的郊區居民尋求一個完美的草坪或第五代農民尋找增加產量,土壤的性質和質量是你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所有的土壤含有有機和無機物質的混合物,但他們的比例和特點各不相同,從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 「皮卡丘細菌」:無需食物只吃電
    把一根電極插到地上,讓電子通過它傾瀉下去,它們——以電力為食的活細胞——就會出現。人們已經了解到很多種依靠不同能量來源存活的細菌,但是還沒有一個如此奇特的。你可以想一下被電流賦予生命的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只不過這些「食電細菌」是千真萬確的存在,而且遍布四方。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弄一堆細菌到火星上,它們能夠自生自滅進化出生物和文明嗎?
    有人對人類花費巨大代價去探索火星,甚至準備改造火星憤憤不平,認為花了冤枉錢,何不弄幾個細菌上去?他大概認為人類對付細菌已經精疲力竭,細菌太厲害了,何不讓它們到火星發揮作用。他甚至認為一個細菌就會爆發出無數後代,然後進化出各種生命。變害為利,節約資源,何樂而不為?
  • 細說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可能很多人的思維中首先會蹦出「土老冒」、「土得掉渣」、「窮得吃土」等「土」的貶義詞,而事實上,土壤可是對我們生活有重要意義。可以說,如果離開了土壤,我們將無法生存。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另外,尿素的分解利用也離不開土壤微生物。這些土壤微生物就好比土壤中的肥料加工廠,將土壤中的礦質肥料加工成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