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地表礦物也在進行「光合作用」 太陽光不僅作用於地表生物發生經典光合作用,也一直作用於地表礦物發生非經典「礦物光合作用」。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團隊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該研究成果4月2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地球陸地上,有機生物和無機礦物共同暴露在陽光下。數十億年來,有機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礦物碲鎢礦
■趣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國武教授發現的新礦物碲鎢礦(Tewite),日前獲得國際礦物學會礦物分類及新礦物命名委員會的正式批准,批准號為IMA2014-053。
-
除了植物,地球上其它物質能光合作用嗎?北京大學率先發現奧秘
光合作用幾乎為所有的有機體(異養)直接或間接提供能量發現光合作用至今也有200多年了,除此之外,地球上還有沒有其他的類似光合作用、且普遍存在的某種機制和系統,也能進行太陽能轉換,為地球環境和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保障並能夠被人類加以科學利用呢?
-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石頭上也有光合作用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研究者們對這些典型地貌中巖石和土壤樣品進行深入系統觀測分析,發現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者土壤顆粒體表面普遍被一層鐵錳(氫氧)氧化物「礦物膜」(mineral coating)所覆蓋。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本報訊(記者李祺瑤)植物、藻類和光養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並釋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為自然界眾多生物直接或間接提供了能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等通過與美國學者合作,率先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即存在「礦物光合作用」。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在我的認知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的專屬,動物都是通過進食獲取營養,今天了解到一種神奇的動物,它改變了我的認知--綠葉海蝸牛。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這種蝸牛並不是天生就擁有這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而是靠後天的基因轉移。這種蝸牛在吃掉藻類後,會吸收其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來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種,然後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擁有了這種新的基因後,這種蝸牛隻需要靠陽光就能產生出自己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然後茁壯生長。
-
美科學家成功模擬光合作用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稱,他們最近在實驗室成功地用計算機模擬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並據此培育出品種更加優良的植物。這種新植物不需要額外增加養份,就可以長出更茂盛枝葉和果實。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植物生物學和作物科學教授斯蒂夫-隆表示,目前研究人員能夠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整個光合作用過程,並對所有可能的排列進行測試。
-
美國科學家在昆蟲世界發現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
美國科學家在昆蟲世界發現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 科技日報 | 2020-12-01 09:43:16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4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
-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於全球70%的珊瑚中。
-
一種天然高壓新礦物以華人科學家命名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Oliver Tschauner領導的礦物學小組,最近在來自深部地幔的金剛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高壓礦物包體,並將其命名為Davemaoite(毛鈣矽石)。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歐洲礦物學報》。
-
外媒:歐洲科學家在月球隕石中發現新礦物
據埃菲社柏林11月2日報導,柏林自然博物館周一稱,一個歐洲科學家團隊在月球隕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礦物,這一罕見發現可以更好地幫助理解小行星撞擊對月球的影響。據該團隊稱,這種新礦物被命名為「donwilhelmsita」(化學式:CaAl4Si2O11),是為了向美國地質學家唐·威廉斯致敬。
-
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礦物是構成固體地球的最小基本單元。日前,由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饒燦教授課題組發現的一種新礦物LiAl5O8,經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全票通過,獲得批准。湖南郴州市香花嶺礦區饒燦介紹,該新礦物命名是為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院士(1890-1974)。竺可楨是我國地球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浙江大學「文軍長徵」的領導者、地球科學學科的創建者,求是精神的倡導者和最堅定的踐行者,深受國內外人士尊敬和愛戴。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原標題: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Kenoargentotetrahedrite-(Zn)(空鋅銀黝銅礦)正式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准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原標題:我國科研團隊發現自然界新礦物---空鋅銀黝銅礦 記者11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曲凱研究團隊近日發現並命名的自然界新礦物
-
【中國科學報】光合作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之一。 由於光合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意義,在我國非常重視光合作用的研究。 在葉綠體信號轉導機理的研究方面,發現從葉綠體到細胞核進行傳遞的關鍵轉錄因子,揭示葉綠體反向信號轉錄的本質,這些研究為理解葉綠體基因與核基因協同表達維持光合作用功能的機制開闢了新的思想。這項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高度的關注和認可。 自然環境條件下,植物常常處於多種環境因子的脅迫之中,而植物光合作用是對環境脅迫反應較為敏感的生理過程之一。
-
昆蟲生物礦物盔甲首次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4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最新發現,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在昆蟲世界發現的首個生物礦物身體盔甲。這種盔甲此前只在海洋生物中存在,但現在在一種昆蟲身上發現,令科學家們非常驚訝。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發現也拓寬人們對自然世界利用生物礦物的認知。
-
科學家和哲學家呼籲建立可反映形成歷史的礦物分類系統
這些鑽石在成分和成因上都互不相同,但是根據權威的礦物指南IMA(來自國際礦物學協會的新礦物,命名和分類委員會),它們都被歸為「鑽石」。對於許多物理科學家而言,那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IMA給行星科學家,地球生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和其他努力了解礦物歷史背景的人製造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