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2020-11-25 今日科學

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光合生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該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古老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機理的認知,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即進化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追本溯源 刨根問底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十分複雜,反應中心蛋白的空間結構也十分精妙。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光合反應中心被認為只進化產生過一次,即現存的所有光反應中心蛋白都是從同一個祖先蛋白進化而來。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探究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的空間結構是什麼樣的,與其他高等光合生物的反應中心有何不同?

綠硫細菌是光合細菌大家庭中的一員,被認為可能出現在35億年前,這類細菌能夠從硫化氫、膠體狀硫黃和硫代硫酸鹽等物質獲得電子而進行厭氧的光合作用。火山溫泉以及深海溫泉等光綠硫細菌能夠在光照極弱的環境下進行光合作用,那麼,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在結構上和其他細菌又有哪些差別呢?

儘管綠硫細菌已被發現數十年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科學家們對它內部的光合作用系統的詳細構造仍然了解甚少。這也使得它成為七大門類光合細菌中唯一一類反應中心空間結構尚未被解析的光合細菌。

反應中心 內有乾坤

為何之前的科學家始終沒有看清綠硫細菌反應中心原子結構層面的「乾坤奧秘」呢?首要原因在於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樣品製備極其困難。這是因為綠硫細菌作為一種厭氧菌對周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反應中心複合體在有氧條件下極不穩定,低濃度的氧氣就容易導致其變性。

另一個原因是早期對於生物大分子結構的解析主要藉助X射線晶體學,這種方法需要較多的樣品且對樣品的純度和均一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雙重因素下解析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變得困難重重。

浙大科研團隊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優化了樣品製備的各環節,獲得了足夠的蛋白樣品,收集了近萬張樣品顆粒的電子顯微鏡成像圖片,最終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結構,解析度高達2.7埃,在該解析度下,古老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廬山真面目被首次揭開。

科研團隊發現,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首先是通過一個巨大的外周捕光天線捕獲光能分子,再通過一些內周捕光天線向位於細胞膜的反應中心傳遞,這些收集和不斷向內傳遞的能量能夠激發反應中心內部的兩個特殊的葉綠素分子,促進其產生電荷的分離。

在這個過程中,光能就會轉變成了電能(電子),之後,這些電子會通過下遊的一系列載體繼續傳遞並最終傳遞給一個末端的電子受體,產生還原力,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

「之前科學家們推測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是類似於綠色植物中的光系統I的。但我們從結構上『看到』雖然它與光系統I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它們的蛋白結構比較像,但也有明顯區別,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色素數量比光系統I的要明顯減少,而且色素的空間排布也不一樣。」 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良渚實驗室教授張興介紹說。

有意思的是,他們發現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色素排列跟光系統II非常相似。「這兼具兩種光系統結構特點的『混沌狀態』暗示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可能代表了進化早期的光合生物反應中心的古老特徵。」張興說。

從細胞膜平面的角度看,綠硫細菌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分為上下兩層,兩層葉綠素之間有一條「過道」。張興說,在目前已經解析的反應中心結構中,「過道」裡有一種作為橋梁的分子,可以把上層的能量傳到下層,但是綠硫菌沒有這個橋梁分子,上層與下層的能量就像「隔空拋物」一樣傳遞。

「這也進一步驗證了綠硫細菌反應中心,能量的傳遞效率比其他光合細菌的反應中心低很多。」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介紹,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從結構中發現,綠硫細菌的內周捕光天線與反應中心的色素分子之間間隔距離較遠,導致能量傳遞困難。

解析結構 認祖歸宗

根據生物進化優勝劣汰的原理反推,越是進化完善的,越是「後生」的,越是不完善的,越是古老的。「地球上所有現存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都起源於相同的『祖先』(一類原始的反應中心蛋白),並由該蛋白不斷進化而形成現有的各種各樣的反應中心。」張興說,在高等植物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光反應系統(光系統I和光系統II),且各自是由不一樣的中心蛋白構成。

科學界的普遍共識是,地球上最早的反應中心是由兩個相同的蛋白構成的同源二聚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兩個中心蛋白慢慢發生變化,從兩個一樣的蛋白變成了兩個不一樣的異源二聚體蛋白,「而此次解析到的綠硫細菌反應中心正是這樣由兩個相同的蛋白構成的同源二聚體。」

張興課題組的研究證明,綠硫細菌反應中心是目前唯一發現具有兩類反應中心結構特徵的分子,填補了人類對光反應中心結構認知的空白。

論文評審專家表示:「這項研究對於揭示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啟示,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進化極其重要。」

了解了反應中心的結構特徵之後,課題組下一步研究將努力獲取更多的支撐數據。未來有望通過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機制、仿生設計光敏器件;改造植物光反應系統、提高太陽能利用率,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緩解日益突出的糧食和能源問題。(來源: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柯溢能 吳雅蘭)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bb6350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能夠研究了解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是什麼樣的空間結構,和現在高等植物的光合反應中心有何不同?早期的光合生物是怎麼轉化太陽能,同時又是如何一步步進化、提高能量轉化效率的。然而滄海桑田,如今的地球與幾十億年前的環境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對象成為了首要問題。科學家們看中了光合細菌。
  • 科學家首次發現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椎動物
    、藻類、一些細菌以及很少的無脊椎動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現在,據著名的《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脊柱動物。  這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斑點鈍口螈(spotted salamander)。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實科研工作者對斑點鈍口螈一點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該動物的胚胎和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有共生關係。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動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藻類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來源:新華網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08   今日/總瀏覽:1/2644 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將二氧化碳高效吸收到細胞內。
  • 西報:綠葉海蝸牛是唯一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它是如何從動物變為植物的呢?據西班牙《阿貝賽報》2月6日報導,綠葉海蝸牛以無隔藻為食,無隔藻是自養植物,也就是說它利用陽光和從水中獲取的小部分營養,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食物。無隔藻和所有植物一樣,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為了實現日常食物自給,綠葉海蝸牛學會了吞食無隔藻,但卻不破壞珍貴的能夠將陽光轉化為食物的葉綠體。
  •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加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一直是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目標。果殼網就此對論文的第一作者密林(Myat Lin)進行了採訪。作為利用太陽能的主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生物圈源源不斷地輸送能量,固定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主要分為兩步:光反應將光能固定為高能化學鍵,同時產生氧氣;暗反應則利用這些高能鍵,將二氧化碳固定為糖。
  • 砷不僅是毒藥,還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沒有它就沒有生命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鐵、硫、氫等元素很有可能是氧的替代品,但是通過對更多的鹽湖進行研究,他們發現,砷可能為古老生物的存在提供了動力。Tumbiana組的疊層石給科學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他們發現對於寒武紀時期的生物來說,捕捉光和砷能夠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
    在我的認知中,光合作用是植物的專屬,動物都是通過進食獲取營養,今天了解到一種神奇的動物,它改變了我的認知--綠葉海蝸牛。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這種蝸牛並不是天生就擁有這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而是靠後天的基因轉移。這種蝸牛在吃掉藻類後,會吸收其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基因來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種,然後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擁有了這種新的基因後,這種蝸牛隻需要靠陽光就能產生出自己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然後茁壯生長。
  • 我國科學家發現礦物可進行「光合作用」
    眾所周知,有機生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近期北京大學課題組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暴露在陽光下的地表無機礦物也可吸收並轉化太陽能,從而發生礦物的「光合作用」。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全文在線發表。
  •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於全球70%的珊瑚中。
  • 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
    它看起來像一種寄生蟲,絕不進行光合作用,但它仍然會產生葉綠素。」  葉綠素是植物和藻類中存在的綠色色素,可以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來自太陽光的能量。  基林解釋說:「擁有葉綠素卻不進行光合作用實際上非常危險,因為葉綠素非常擅長捕獲能量,但沒有光合作用來緩慢釋放能量,就像細胞中生活著一顆炸彈一樣。」
  • [高中生物高考知識點]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高考知識點]光合作用 2012-03-29 10:11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曬曬太陽就能活,為什麼人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皮不夠厚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畢竟,這會省去我們很多麻煩。內共生理論——細胞住進細胞最熟悉的綠色生物當然是植物。植物是綠色的,因為它們的細胞中充滿了內部細胞器——葉綠體,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中心。
  • 十大進行光合作用生物:水母觸手寄生藻類
    7 溝迎風海葵許多海葵部分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溝迎風海葵(Snakelocks anemone)生活在東大西洋,從地中海向北一直延伸到英國附近水域。其觸手中同樣存在寄生藻類。 8 巨蛤世界上生活有多種主要依靠光合作用生活的巨蛤,其中就包括這種長硨磲(Tridacna maxima)。每當白天來臨,這些巨蛤就會張開外殼,儘可能多的讓陽光照射。其體內含有共生藻。
  • Nature:發現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能產生葉綠素的生物---corallicolid
    2019年4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頂復動物亞門(Apicomplexa)是一組專性細胞內寄生蟲,包括瘧疾和弓形蟲病等人類疾病的致病因子。頂復動物亞門是由自由生活的光養性祖先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們對這種向寄生過渡的過程如何發生仍然是不清楚的。
  • 初中生物說課稿:《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說課稿:《光合作用》 http://www.hteacher.net 2016-06-24 11:0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光合作用光系統等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名列其中。 光合作用為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複合體就像一個個小工廠的不同功能單元,既有向外捕獲光能的『天線系統』單元,也有進行能量轉化反應的『反應中心』單元。」
  • 睡前生物(339)|光合作用的發現史
    這個老頭是正兒八經的讀生物出家的。是個正經的科班出生。不像是前面的都是跨界王。他拿到博士學位後就留校任教評教授。終於出現了一個正常畫風的男子學渣表示很欣慰。他的代表作就是水綿實驗。實驗目的:探究細胞的那個部位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實驗原理: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氧氣能使好氧菌聚集實驗假設: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